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浮屍

鎖定
浮屍,讀音為fú shī,漢語詞語,意思是在水中溺斃多日後因自身內部腐爛充氣(即巨人化)而浮出水面的屍體,其也可指的是方言,時對人的蔑稱,多用作詈詞。
中文名
浮屍
拼    音
fú shī
注    音
ㄈㄨˊ ㄕㄧ
釋    義
浮在水面上的屍體。

目錄

浮屍解釋

水中溺斃多日後因自身內部腐爛充氣(即巨人化)而浮出水面的屍體。 其也可指的是方言,時對人的蔑稱,多用作詈詞 [1] 

浮屍出處

1. 漂在水上的屍體
前蜀 韋莊 《汴堤行》詩:“朝見西來為過客,暮看東去作浮屍。” 巴金 《復仇·愛的摧殘》:“把靜卧在水上的女人的浮屍緩緩地送往下流。”
2. 方言。對人的蔑稱。多用作詈詞。
茅盾 《趙先生想不通》:“還説是看東西,這班浮屍,才不給他們看呢!” 王西彥 《曙》:“你不要這樣説,他滿以為你會嫁把他呢,這樣的一個浮屍!” [1] 
3.上海方言。
在上海話中,“浮屍”過去多用做恐嚇或者罵人的話。常見的詞組搭配為“氽江浮屍”,原意指漂浮在江面(多指黃浦江)上的屍體。解放前,上海的一些黑幫組織常用該詞來恐嚇人,甚至真的會將此人變成“氽江浮屍”。
如今“浮屍”這個詞如同“赤佬”一樣,變成了一箇中性詞。根據使用者的説話的內容、語氣以及使用對象的所作所為等,可以做不同的解釋。一般講作老浮屍、小浮屍、戇浮屍。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