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浦東綜合交通樞紐

鎖定
浦東綜合交通樞紐為《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確定的國際(國家)級樞紐,是輻射全球的亞太航空門户、國家沿海運輸大通道的重要功能節點,也是服務長三角區域的核心門户樞紐和上海市域綜合交通體系的重要節點。
浦東綜合交通樞紐由浦東國際機場和鐵路上海東站組成,為川楊河、浦東國際機場東側圍區、下鹽公路、浦東運河圍合的區域,涉及祝橋鎮大部分用地及川沙新鎮、惠南鎮和合慶鎮少量用地,規劃面積約155平方公里,包括84平方公里主功能區和71平方公里拓展區。主功能區包含7平方公里左右的核心區,核心區中2.2平方公里為鐵路上海東站樞紐核心區,核心區是浦東樞紐地區近階段重點開發區域。 [3] 
2020年7月上海市政府批覆同意《上海浦東綜合交通樞紐專項規劃》。 [1] 
2021年7月浦東新區人民政府印發《浦東樞紐地區發展“十四五”規劃》 [3] 
中文名
浦東綜合交通樞紐
別    名
浦東樞紐

浦東綜合交通樞紐規劃背景

根據《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 》,結合浦東國際機場新增國家沿海通道上的鐵路上海東站,由浦東國際機場和鐵路上海東站組合形成浦東綜合交通樞紐, 與虹橋綜合交通樞紐共同構成上海兩大國際(國家)級客運樞紐。根據市政府工作要求,為進一步明確浦東樞紐功能定位、樞紐規劃方案、集疏運系統及相關規劃控制要求等,編制上海浦東綜合交通樞紐專項規劃。 [2] 

浦東綜合交通樞紐目標與功能

浦東綜合交通樞紐規劃目標

浦東樞紐規劃以提升人本服務為目標,統籌航空、鐵路、軌道交通、道路交通、常規公交、出租車等各類綜合交通要素,對標最高標準、最好水平,建設成為"高標準、一體化、 全融合”的世界級綜合交通樞紐。
對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長三角一體化戰略和上海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戰略目標,注重區域協同、統籌聯動、集羣發展,充分發揮浦東樞紐的國際樞紐作用,打開國際國內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樞紐門户口岸,成為中國發展全球化的新高地。注重城市功能疊加,提供創新人才、技術成長髮展的環境,塑造更加便利舒適的人居環境和空間品質。 [3] 

浦東綜合交通樞紐功能定位

浦東樞紐是輻射全球的亞太航空門户、國家沿海運輸大通道的重要功能節點、服務長三角區域的核心門户樞紐和上海市域綜合交通體系的重要錨固點。 [2] 

浦東綜合交通樞紐樞紐規劃方案

浦東綜合交通樞紐主要指標

產城融合方面:臨空產業、地區配套服務業不斷集聚,形成初步發展態勢,不斷吸引國際、國內創新人才,優化人口結構,常住人口控制在23.5萬人左右。生活配套不斷完善,區域內形成步行可達、活力便捷的社區生活圈初步構架,為周邊地區提供多樣化的文化活動、教育體驗、體育活動,包括文化、體育、醫療設施在內的城市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覆蓋率達到90%以上。
產業配套方面:各類生產、生活配套設施不斷優化,推動具有地標性的辦公設施、文化設施和區域醫療中心建設,人均文化用地面積達到2.0平方米左右,人均醫療用地面積達到0.64平方米左右。浦東樞紐地區道路網絡更加完善,核心區全路網密度達到6公里/平方公里以上。不斷完善公交系統,公交線網密度達到2.5公里/平方公里以上。
生態建設方面:大力推廣低碳節能建築,新建建築的綠色建築達標率達到100%。400平方米以上的公園和廣場的5分鐘步行可達覆蓋率達到100%,骨幹綠道長度達到45公里。水功能區達標率達到90%。
經濟社會效益:機場年旅客吞吐量預計將達到1.3億人次,年貨郵吞吐量約400萬噸,年飛機起降量約80.5萬架次;鐵路年旅客吞吐量預計將達4000萬人次;長途客運年旅客吞吐量約可達300萬人次。浦東樞紐日均客流總量預計可達到120萬人次。 [3] 

浦東綜合交通樞紐主要任務

(一)構建一體化帶動的核心功能區
1.打造以“零換乘”為目標的複合交通樞紐
強化浦東樞紐本體功能。統籌各類綜合交通要素,彙集民用航空、國家鐵路、軌道交通線、機場捷運線、公路長途、常規地面公交、出租車、停車等多種交通方式,形成“高標準、一體化、全融合”的世界級一流綜合交通樞紐。
加強浦東樞紐各節點便捷聯繫。結合對外集疏運體系構建,充分利用快速路系統和軌道交通,增強空鐵一體聯運,強化設施一體共享,構建“五分鐘軌道轉運、十分鐘道路到達、一刻鐘巴士接駁”的樞紐內部交通銜接體系,增強旅客服務品質、提高樞紐換乘人性化。
2.推進實現站城一體開發
在近期擬先行啓動的2.2平方公里上海鐵路東站樞紐核心區,重點打造樞紐與城市高度融合的一體化區域,建設高效便捷的城市門户,實現“站、產、城、景”融合的一體化城市空間。着重加強上海鐵路東站站本體與G1503以東的站前城市綜合交通、配套服務功能的融合互動,形成一個聚合區域樞紐、城市綜合交通配套中心與城市服務功能的“標誌性超級綜合體”。注重樞紐與站前區的無縫銜接,構建交通功能與生活功能兼備的候車廳。強化G1503兩側地上、地面、地下的立體交通設計,弱化空間阻隔感,加強站城一體化發展。塑造有標誌性的地區建築景觀,站本體與站前區建築設計兼顧可識別性與地域特色。
3.打造“港產城”融合發展的轉型示範區
突出功能關聯,構建高端融合的功能體系。一是承接航空優勢,做強航空相關產業。突顯核心區功能的空港特徵,依託國際航空樞紐,主要集聚航空服務、聯運物流、航運高端配套服務三類航空相關功能。二是聚焦區位特質,發展商務及會議功能。依託面向全球以及長三角城市羣地區的雙向門户優勢,發展外向型臨空、臨鐵偏好的商務及會議功能。三是強化功能融合,打造24小時活力之城。加強生活配套服務職能,面向多元人羣精準提供各類居住設施,注入高品質文化休閒功能,設置文化展示與體驗、體育運動、休閒娛樂等設施。
強化空間關聯,構建點軸帶動的空間格局。依託鐵路上海東站推動建設“一心兩軸多片區”的空間佈局結構。“一心”即在站前樞紐核心區進行較高強度開發,形成發展核心;“兩軸”為構建東西向公共空間軸和南北向產業發展軸;“多片區”是指結合不同產業功能和產城融合的要求落實多維特色的混合功能片區。
精琢地區形象,塑造具有特色的城市形態。對標國際一流樞紐地區建設標準,從打造站城融合的公共空間、彰顯地區人文景觀特質、塑造標誌性樞紐門户形象三個方面入手,構建高品質城市空間形態。
轉變建設思路,引導漸進式有機更新的實施方式。針對核心區實際建設情況,分步驟、分階段、分片區地對地塊逐步實施維護、轉型、升級的更新規劃。
4.引導集聚高效的經濟密度區
在保證生態控制底線的前提下,以集約利用土地為原則,提高單位土地的經濟、社會產出效益。建設規模上,2.2平方公里上海鐵路東站樞紐核心區規劃建築規模在250-300萬平方米;7平方公里核心區建設總建築規模在700-1000萬平方米。
(二)促進形成地區產城融合發展
1.加快形成以臨空經濟為主要特徵的產業結構
根據國際樞紐地區發展規律,樞紐周邊15公里範圍內的地區在產業佈局上呈現出明顯的臨空經濟特徵,包括為航配套產業、非航衍生產業和地區生活服務業。
為航配套產業。在離浦東樞紐1公里左右的緊鄰區範圍內重點發展對時效性要求較高的空鐵物流、航空運輸、航空後勤、高時效性金融貿易以及與之相配套的物流服務、商業服務等產業。其中,依託浦東國際機場和機場綜合保税區重點完善航空運輸、航空物流、航空後勤、冷鏈物流、航材與航油貿易等功能;結合鐵路上海東站強化金融貿易、商業服務等功能。
非航衍生產業。按照與樞紐的時空關聯性程度不同可分為服務型衍生產業和機遇型關聯產業。其中,在離浦東樞紐1-5公里左右的影響區範圍內佈局服務型衍生產業,重點培育商務(總部)辦公、金融貿易、商貿物流、商務休閒等產業功能;在離浦東樞紐5-15公里左右的外圍區範圍內佈局機遇型關聯產業,積極引導佈局臨空製造、維修與再製造、會議會展、旅遊休閒、科技研發等產業功能。
地區生活服務業。在離浦東樞紐5-15公里左右的外圍區,結合現有城鎮社區的公共中心建設,重點完善商業服務、高等級文化、體育、醫療、養老等生活服務產業。
2.加速優化產業與城鎮空間融合佈局
一是地區空間格局優化。遵循臨空經濟的產業佈局特徵,強化浦東樞紐輻射效應的融匯和傳導方向,優化地區空間佈局,形成多心多片區的組團結構,推動浦東樞紐地區形成“一軸、一核、多心、多片區”的空間發展格局。“一軸”即川南奉公共活動軸。以川南奉公路為生活性幹道串聯起地區內的各個產業中心和公共服務中心,形成南北向公共活動軸。“一核”即鐵路上海東站樞紐核心區。依託鐵路上海東站及浦東國際機場的良好區位優勢,發展成為區域性的綜合商業、商務辦公及公共服務中心,打造外向型的產業服務核心,兼顧為祝橋鎮及周邊區域提供生活服務。“多心”即結合發展廊道形成多個產業功能中心,包括臨空科創中心、商貿交易中心、航空產業中心、文旅休閒中心等。“多片區”即按照功能融合理念形成機場功能片區、祝橋核心片區、江鎮配套片區、施灣配套片區、自貿產業片區、生態郊野片區等六大片區。
二是構建功能融合的產城空間。注重各片區內部的功能提升和關聯,通過新興的產業功能注入帶動傳統城鎮優化轉型,探索更深層次的產城融合。
機場功能片區:基本形成以江鎮河、G1503、聞居路、機場圍場河圍合的區域,包含浦東國際機場、機場綜合保税區及機場鎮產業帶部分用地。以浦東國際機場四期擴建工程建設為契機,進一步提升機場客貨運、綜合配套、保税物流商貿功能,預留機場擴建空間,機場綜合保税區預留向北的擴區空間。結合鐵路上海東站建設形成綜合交通樞紐,與城鎮功能協調發展,加強高端航空航運要素資源的集聚,打造以航空運輸、航空後勤服務、綜合物流、要素交易等為主導功能的功能片區。
祝橋核心片區:主要為凌空路以東、聞居路以南、機場圍場河以西、S32以北的區域,包含浦東樞紐核心區和祝橋集鎮。其中浦東樞紐核心區通過存量用地更新,集中發展商務辦公和航運高端配套服務功能,打造具有國際資源配置能力的綜合交通樞紐及核心服務區,吸引包括區域高等級公共服務設施、總部辦公、特色會展、文化展演、酒店、商業購物、科技研發以及配套居住等功能,兼顧祝橋鎮區公共服務需求。依託核心區功能延伸和輻射效應,優化提升祝橋集鎮的功能格局和城鎮品質,打造成為祝橋國際社區。建議結合祝橋老鎮區改造適當增加智能辦公、配套商貿等功能,結合祝橋老鎮公共服務設施情況進一步完善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設施體系建設,注重滿足居民多樣化的居住需求。
江鎮配套片區:主要為凌空路以東、S1以南、華洲東路以西、軍民路以北的區域,包含江鎮社區、機場北噪音區和機場鎮產業帶部分用地。其中G1503以東的機場北噪音區和機場鎮產業帶可利用位於機場北入口和緊鄰機場綜保區的區位優勢,鼓勵發展高端商品展示交易和特色市場貿易功能。江鎮社區建議結合老鎮區改造,發展配套商貿服務功能,將整個片區打造成為“江鎮商貿小鎮”。
施灣配套片區:主要為凌空路以東、航城路以南、G1503以西、聞居路以北的區域,包含施灣社區和機場臨空產業園。加大對機場臨空產業園的改造提升力度,逐步整合生產功能,主要發展與臨空經濟相關的高端製造及科技研發功能,同時引導施灣社區發展配套生活服務功能,將整個片區打造成為“施灣科創小鎮”。
自貿產業片區:即自貿區臨港新片區機場南側片區。依託中國商飛總裝基地,重點發展民用航空產業及現代航運服務業,着力推進大飛機產業園和創新谷建設,重點培育飛機總裝交付、運營維護、航空總部、航空補給、航空物流、文旅服務等航空全產業鏈,推動航空運輸功能向離岸製造、研發及相關綜合服務功能拓展。
生態郊野片區:包括北部合慶郊野公園片區、江鎮—施灣生態綠楔和南部鹽倉郊野田園片區。依託郊野公園和鄉村建設,加大生態治理力度,發展生態文旅休閒功能,為郊野地區注入經濟活力。
(三)加強區域聯動協同發展
充分發揮浦東樞紐內外兩個扇面的中樞優勢,在樞紐周邊15公里輻射區域形成臨空經濟區概念,堅持“區域協同、功能互補”的原則,加強浦東樞紐地區與川沙、惠南的功能聯動,結合各自優勢進行分工協作,從而推動浦東中部地區更高品質發展。
聯動川沙。依託國際旅遊度假區,完善以國際旅遊、文化休閒為重點的旅遊休閒功能,與浦東樞紐地區的商務休閒、生態休閒功能形成互補;依託軌道交通線,並利用會議會展功能與旅遊功能高度相關,可共享服務設施和人羣的優勢,鼓勵引入國際會展功能。結合川沙城市副中心建設,集聚一批旅遊配套服務、基礎型商務等臨空產業功能,以及城市級文化、體育等生活服務功能,與浦東樞紐地區核心區之間形成各有側重、錯位發展的互動關係。
帶動惠南。充分承接浦東樞紐的溢出效應,依託G1503、川南奉公路、凌空路等聯繫廊道,結合自身既有的商貿、科教產業基礎和空間資源,積極拓展航空配套產業功能。強化航空科技研發概念,引入綜合型大學、實驗室等,利用大學城的科教轉化優勢,為航空及相關配套科創機構提供配套產業功能。依託凌空路—南祝路發展廊道發展智能商務商貿與文化展示功能,以智能城市標準推動TOD商務社區開發。
(四)優化區域配套交通體系
1.完善對外交通網絡
增強對外快速集散系統,實現45分鐘至主城區及主城片區,1小時至新城及近滬地區。建設“三縱五橫”的快速路網和“十橫八縱”的區域幹路系統,提升周邊地區至浦東樞紐的可達性,強化外部區域與浦東樞紐之間的交通暢達。以東西兩場快速路(暫名)建設、G1503局部改造為契機,打通區域道路交通“毛細血管”,優化對外交通路網格局。
2.優化公共交通服務
大力提升公共交通集約化能力,公共交通分擔率爭取達50%以上,形成綠色綜合交通體系。
完善軌道交通系統。以全市軌道交通網絡為基礎,形成由市域線、市區線、局域線、機場捷運系統組成的多層次軌道交通網絡。
優化地面公交網絡。通過設置公交專線,加強與虹橋樞紐、上海站、上海南站、龍陽路、靜安寺、人民廣場、五角場、迪士尼樂園等城市重要功能節點的聯繫。通過設置區域公交,加強與川沙新鎮、高橋鎮、自貿區臨港新片區、閔行區和奉賢區的聯繫。通過設置接駁公交,加強與祝橋鎮、惠南鎮、合慶鎮的聯繫。
3.提升浦東樞紐運營管理能力
建立浦東樞紐運營管理協調機制。強化部門協作配合和共治共管,構建浦東樞紐應急管理體系和多主體的應急管理網絡,提升浦東樞紐在緊急事件中的上下聯動、快速反應能力。
建立智慧樞紐交通信息管理平台。對浦東樞紐運行檢測、乘客信息服務、綜合運行信息管理、安全疏散與應急管理、區域內運營調度等進行信息化管理,保障浦東樞紐的人流、車流、物流、信息流的高效管控和有序流動,實現浦東樞紐的高效運轉。
建立清晰明確的導向標識系統。按照需求導向、逐級導向的原則,建立浦東樞紐導向標識系統,安全、有效、有序引導和疏散乘客,實現各種交通方式間的高效換乘,提升不同交通方式運行管理的銜接與協同效率。
(五)構建綠色集約發展環境
1.維護水綠共融的生態網絡
保護自然生態格局。浦東樞紐地區周邊生態廊道、農林生態資源豐富。利用建設近郊綠環和北橫河生態走廊的契機,錨固樞紐外圍生態空間、強化城鄉景觀格局連續性。結合生態空間,在浦東樞紐地區建設浦東運河綠道、濱江沿海綠道、北橫河綠道等骨幹綠道,兼顧生態保育功能與市民休閒需求,為居民提供景觀休閒、文化活動、教育展示的公共空間。
加強水資源管理。加強對區域內河湖、濕地等水體的保護與生態修復,提升浦東運河、北橫河、七灶港、潘家泓港、瞿家港的水質,優化駁岸設計,改善環境品質,增加公共空間,形成連續貫通的公共岸線和功能複合的濱水活動空間。推廣海綿型建築、海綿型道路及廣場,科學佈局建設雨水調蓄設施。建設海綿型公園和綠地,消納自身雨水,併為蓄滯周邊雨水提供空間。
加強綠化建設與管理。推進公園綠地建設,形成由地區公園、社區公園、微型公園組成的公園體系,提升公共空間品質,滿足市民日常休閒需求。發展立體綠化,推廣屋頂綠化、垂直綠化,豐富浦東樞紐地區綠化空間結構層次和立體景觀藝術效果。
2.集約高效利用資源能源
加強土地集約利用。按照盤活存量、優化結構、提高效率的思路,大力推進高效利用土地,加強對閒置、低效產業用地的管理和更新利用,促進產業提升。科學、合理開發浦東樞紐地區地下空間,整合各功能區的地下空間資源,形成完整、通暢的地下空間體系,推動複合高效的綜合開發模式。適時開展地下空間實施性規劃,促進浦東樞紐地區向三維立體集約化發展。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積極踐行低碳發展理念,最大限度減少化石能源消耗和温室氣體排放。嚴格執行新建建築節能強制性標準和合理用能評估制度。因地制宜優化可再生能源在浦東樞紐地區房屋建築、市政工程等領域的利用。發展低碳交通,優先發展公共交通,提高綠色出行比例。 [3] 

浦東綜合交通樞紐浦東國際機場

浦東國際機場突出國際服務功能,打造亞太地區面向世界的航空門户,形成品質領先的世界級航空樞紐。結合浦東國際機場總體規劃修編,在既有T1/T2航站樓和S1/S2衞星廳基礎上,規劃新增T3航站樓。

浦東綜合交通樞紐鐵路上海東站

鐵路上海東站是上海四大鐵路主客站之一, 沿海鐵路上海段的主要客站,主要接入滬通鐵路滬乍杭鐵路,並可引入滬蘇湖鐵路、南/北沿江鐵路等。同時,上海東站是市域線的重要樞紐,接入機場聯絡線、兩港快線(南匯支線)、鐵路東西聯絡線等線路,在上海東站市域線可與國鐵線路互聯互通。規劃上海東站車場規模為14台30線(含國鐵和市域線),結合東站樞紐綜合配置停車場、公交樞紐、出租車、長途客運等設施。

浦東綜合交通樞紐空鐵一體化

強化浦東樞紐空鐵一體化交通組織, 通過完善城市公共交通系統、構建浦東樞紐內部捷運系統、在上海東站研究預留航空服務功能等措施,進一步提升旅客服務品質,加強樞紐內部各功能體之間的有效銜接。 [2] 

浦東綜合交通樞紐樞紐集疏運

樞紐集散規劃示意圖 樞紐集散規劃示意圖
強化以公共交通為主導的集約化集散模式,提高浦東樞紐公共交通特別是軌道交通的分擔率,實現浦東樞紐對外快速集散、與周邊地區暢達聯繫、樞紐內部各航站樓和上海東站之間便捷中轉。

浦東綜合交通樞紐公共交通

1、軌道交通市域線
軌道交通市域線包括機場聯絡線、兩港快線(南匯支線)、機場快線、鐵路東西聯絡線等。機場聯絡線由虹橋樞紐至上海東站,浦東樞紐範圍內分別在T1/T2航站樓、T3航站樓和上海東站設站;兩港快線(南匯支線)由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至浦東樞紐,分別連接上海東站和T3航站樓;機場快線自虹橋樞紐至浦東國際機場;鐵路東西聯絡線由松江南站接入上海東站,為幹線鐵路的連接線,兼顧市域線功能。此外,研究利用滬通鐵路等開行市域列車。
2、軌道交通市區線
軌道交通市區線包括軌道交通2號線和21號線。軌道交通2號線由虹橋商務區至浦東國際機場,浦東樞紐範圍內分別在T1/T2航站樓和T3航站樓設站;軌道交通21號線由吳淞地區至浦東樞紐,浦東樞紐範圍內分別在上海東站和T3航站樓設站。
3、常規公交線路
按照地區常規公交、公交巴士專線、內部接駁巴士等不同功能層次組織樞紐集散的常規公交線路,具體結合樞紐運營情況靈活佈置。

浦東綜合交通樞紐道路交通

規劃增強浦東樞紐對外快速集散路網,區域內形成“三縱五橫”的快速路網,“三縱” 分別為繞城高速(G1503)、浦東國際機場南北進場路-兩港大道和濱海快速路; “五橫”分別為龍東快速路、華夏高架路、迎賓高速(S1)、聞居快速路和申嘉湖高速(S32) 。規劃完善區域幹路系統,支撐樞紐對地區的服務功能。結合上海東站和T3航站樓規劃佈局,設置便捷高效的到發系統。 [2] 

浦東綜合交通樞紐樞紐影響

據介紹,建設浦東綜合交通樞紐,對本市強化亞太地區航空門户地位、落實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提升臨港新片區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按照規劃要求,浦東綜合交通樞紐將堅持站城融合,規劃建設多元服務功能。民用航空方面,將進一步突出國際服務功能,形成品質領先的世界級航空樞紐。國家鐵路方面,通過新建鐵路上海東站,充分承接國家沿海通道重要節點功能,加強對長三角的輻射作用。城市功能方面,充分依託本市“一張網、多模式、廣覆蓋、高集約”的軌道交通網絡,構建區域高效便捷的城市客運體系,引導樞紐及周邊地區的集聚發展。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