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浦山村

鎖定
浦山村位於浙江省衢州浦山村街道 市龍游縣西部,地處丘陵。村東距縣城4公里,與龍游鎮方門街接壤,北靠浙贛鐵路和320國道。1992年屬詹家鎮,為鎮人民政府駐地。下轄浦山、涼亭、九里橋、西莊、虎塔嘴、泉井壟6個自然村,村委會駐地浦山。全村308户,1058人。其中畲族192户,663人,佔全村總人口62%。耕地1341.6畝,黃土荒山千餘畝。畲民長期被剝奪進學校受教育的權利,浦山人幾乎都是睜眼瞎。50年代合作化時,全村找不出一個合適的大隊會計。
2019年12月31日,被國家民委命名為第三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1] 
中文名
浦山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浙江省衢州 浦山村街道 市龍游縣
下轄地區
浦山、涼亭、九里橋

浦山村基本簡介

詹家鎮浦山村位於龍游縣城西郊三公里處,系詹家鎮政府所在地,衢龍公路穿村而過,是一個交通方便,環境優美的村莊。區域面積2.74平方公里,轄10個村民小組,8個自然村(浦山、涼亭、九里橋、西莊、虎塔嘴、泉井壟、小山邊、荷花形),455户,1148人,其中畲族302户,701人,佔65%以上,為市少數民族重點村。耕地面積1642畝,山林面積1108畝。現有村兩委成員7名,黨員46名,村民代表43名。2012年村集體經濟收入8.6萬元,農民人均收入8381元。近年來,浦山村堅持效益為先,通過返租倒包,整合600餘畝閒散土地轉租,每年為集體經濟增加收入5多萬元。依託基地內就業崗位多的優勢,積極引導農民本地就業,有300多名村民實現就近就業,年帶動農民增收300多萬元。興辦農業經營、生態養殖、休閒觀光為主的家庭農場,鼓勵業主評星晉級,帶動全村第三產業發展。浦山村以美麗鄉村建設為目標,村兩委與時俱進、開拓創新,通過創建美麗鄉村,打造生態和諧浦山,取得了明顯成效,先後被授予全國民族團結先進村、省民族團結小康村、衢州市全面小康建設示範村、衢州市森林村莊、縣級衞生村、縣級文明村等榮譽稱號,是龍游縣首批市級美麗鄉村之一。 [2] 

浦山村村莊解放

浦山村 浦山村
1949年前,畲民比漢族人多一重民族壓迫,他們在當地被視為異族、賤民,叫做山哈公、山哈婆,官府視之如草,待之如牛,不準住平原、走大路。浦山離縣城不遠,但幾乎沒有一個畲民逛過縣城,更無進過縣衙見過官的。1949年後,畲民徹底翻了身,作了浦山土地的主人。1955年,浦山村建立了中共支部,雷新福擔任了第一任支部書記。這個舊社會靠租佃、砍柴換米度日的僱農帶領畲漢翻身農民奮戰在治山治水第一線,取得了顯著的成績。雷新福作為少數民族的代表,1957年和1962年兩度上北京觀禮,受到毛澤東主席的接見。
黨和人民政府積極扶持浦山畲族村民發展生產,多次調撥資金,幫助浦山興建水利工程。浦山人説:舊社會不把我們當人看,新社會共產黨把我們當親人,我們不建設好自己的家園,就對不起黨和政府!省委書記江華到浦山視察時,高度評價了浦山畲漢社員艱苦創業的革命精神,讚揚支部一班人團結進步、發展生產的戰略眼光。40多年來,浦山人在黨支部的領導下以主人翁的姿態戰天鬥地,以當家作主的精神參政議政。村裏有縣人大代表,有縣政協委員,村幹部中畲族村民佔了一半多。村裏有22人被提拔為國家幹部,有不少人在市、縣級機關部門擔任主要領導職務,原村團支部書記雷長林1984年被選為龍游縣副縣長。

浦山村村莊建設

1949年前的浦山,是一個荒山一片、雜草叢生、嚴重缺水的村落,村民飲用水全在村東一口又小又髒、看得見孑孓翻跟斗的泥塘裏。遇上大旱年,天沒亮接水的人就排成了長龍。一年一熟的靠天田,畝產不過百斤,村民只有靠砍柴換米度日。1955年,村黨支部建立後,首先打響了興修水利的第一仗,1957年建成蓄水量25萬立方米、灌溉面積700餘畝的蓮塘水庫。1962年又建造了九里橋機埠。1976年將村東常年歉收的40畝低窪湖田改建成大塘湖蓄水庫,蓄水量8萬立方米。1988~1992年又投資15萬元新建三條共360米長的渠道,一座高壓泵房,鋪設管道1000多米,延伸姜席堰西乾渠。全村形成西有蓮塘水庫、東有大塘湖、南引姜席堰水、東北有九里橋機埠的水利綜合配套工程。
浦山村 浦山村
乾旱的浦山有了水,為千餘畝荒山開發創造了條件。1972年黨支部派人去桔區學習柑桔種植技術,當年在162畝荒山上栽了6000餘株柑桔,2000多株金桔,全部成活。次年,團支部書記雷長林帶頭請戰,率領團員、青年在蓮塘水庫四周的荒山種上317畝杉木,今已鬱鬱葱葱,蓄材1800立方米以上。柑桔發展到260多畝,果實累累,1989年總產量達11萬公斤。村東南340畝荒山全部種上了茶葉。又建造了茶廠,安裝揉茶機、烘乾機、炒青機等,實現種茶、製茶一條龍。1990年浦山再度掀起開發性生產熱潮,新開發荒山293畝,種植柑桔120畝,板栗25畝。
經過40餘年的創業,浦山70%以上的土地達到旱澇保收。過去貧瘠的土地,如今水渠縱橫,果樹飄香,糧食連年豐收,1992年糧食總產量895噸,人均擁有糧食850公斤,加上多種經營的發展,浦山村集體經濟成倍增長,1992年村社會總產值178萬元,其中村級集體經濟收入5.7萬元,人均收入900元以上,比1978年增長了9倍。
集體經濟的發展,改善了村民的生活。衣着上,昔日畲民不分酷暑嚴寒都穿一身綴滿補丁的衣褲,如今的浦山新一代打扮得跟城裏人一樣時髦。住房,昔日畚斗式的茅鋪連荒崗,1989年後隨着最後一特殊困難户新房的建造,浦山村再也找不到茅鋪的蹤跡,代之而起的是鱗次櫛比的水泥磚瓦房,全村二層以上新樓房有50多幢。畲民住房不僅講究實用,而且追求美觀大方,水泥欄杆拼花着色,多姿多彩,室內佈置整齊清爽,房屋庭院結構,房前屋後修竹婆娑,果樹成蔭。家家户户都有電視機、電風扇、自行車。
村民利用交通方便的地理優勢,從事個體飲食業有20餘户,理髮縫紉修理業13户,雜貨店6户,個體駕駛員2户,手扶拖拉機運輸業12户,常年勞務輸出20餘人,有8户村民年收入達萬元以上。現在全村的二女户由集體實行養老保險,60歲以上的老幹部實行退休金制度。30年前,江華提出浦山要變富山的預言已經實現,浦山成了名符其實的富山。

浦山村教育事業

畲民長期被剝奪進學校受教育的權利,浦山人幾乎都是睜眼瞎。50年代合作化時,全村找不出一個合適的大隊會計。1952年,中共龍游縣委把浦山列為重點掃除文盲村,派了專職教師任教。村黨支部修繕了村北祠堂,辦起了浦山村歷史上第一所學校--光明小學,30多名畲族子女進了學校。隨着學齡兒童的增加,原來狹小的祠堂已不適應,1957年在村集體經濟並不富裕的情況下,村黨支部又新建了一座140平方米的新校舍,添置了課桌凳。學校定名為浦山小學,上級選派了2名優秀教師到村裏任教。
1979年,黨支部根據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在西莊劃出3畝荒地,投資20萬元,蓋起了一幢400多平方米的教學樓,平整出1000多平方米操場,購置了教學設備,經批准建立了全縣第一所少數民族學校--浦山畲族完小。同時還辦了幼兒班。隨着村級經濟的發展,畲民對文化知識的要求愈來愈迫切,1992年浦山再度投資11000多元為學校完成了六配套工程。現在全村普及了九年制義務教育,升學率達100%。
為鼓勵教育和培養人才,村裏設立了獎學金制度,對考入大中專院校和在各種比賽中獲獎的學生給予150~200元的獎勵。村幹部尊師重教,逢年過節都要慰問教師。1972~1992年村裏已為國家輸送大中專學生50餘名,其中研究生2名,還有不少家庭一户出2名大學生,全村小學畢業以上文化程度者佔總人口65%以上。1988年浦山村被評為龍游縣基礎教育先進村。1990年,成為龍游縣首批教育達標村之一。

浦山村所獲榮譽

2020年11月,被評為第六屆全國文明村鎮 [3] 
2022年1月,入選2017年浙江省3A級景區村莊名單 [4] 
2024年1月,被命名為第十一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示範單位。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