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浙奉戰爭

鎖定
浙奉戰爭,又稱第三次直奉戰爭,爆發於1925年,是第二次直奉戰爭後,奉系軍閥與東南地直係軍閥為爭奪江蘇、安徽的地盤,在上海、南京、徐州一帶進行的軍閥戰爭。1924年10月,江浙戰爭中皖系軍閥盧永祥失敗,直係軍閥孫傳芳自福建率兵入浙江,任閩浙巡閲使兼浙江軍務督理。1925年9月,北京政府任命奉系軍閥楊宇霆為江蘇軍務督辦,姜登選為安徽軍務督辦,邢士廉師駐軍上海,丁喜春師駐南京。奉系軍閥南下擴張,引起直係軍閥孫傳芳的不滿。是年10月,在英、美帝國主義支持下,孫傳芳起兵攻打奉軍,浙奉戰爭爆發,11月奉系軍閥敗退。孫傳芳佔領南京、蚌埠、徐州,控制了浙、閩、蘇、皖、贛5省,自任五省聯軍總司令。 [2] 
名    稱
浙奉戰爭
發生時間
1925年10月15日 至 1925年11月8日
地    點
江蘇、安徽
參戰方
直係軍閥五省聯軍、國民軍、奉系軍閥
結    果
浙蘇皖聯軍佔領徐州,奉軍北撤
主要指揮官
孫傳芳
馮玉祥
張作霖
張宗昌

浙奉戰爭戰爭背景

1925年1月,皖系軍閥盧永祥與張作霖勾結,免去了直係軍閥齊燮元的江蘇督軍職務,第二次江浙戰爭爆發。在奉軍大部兵力南下、大軍壓境的情況下,駐上海的齊軍一敗塗地被全部繳械,齊燮元也被迫通電下野,逃往日本。齊盧戰爭遂告結束,但種下了奉浙戰爭的種子。
齊盧戰爭以後,奉系軍閥的勢力伸入到長江流域。張作霖遣11個師進據直隸(約今河北)、山東、江蘇等省,控制京奉鐵路(北京―瀋陽)和津浦鐵路(天津―浦口)全線,脅迫北洋政府任命奉軍將領李景林、張宗昌、姜登選、楊宇霆分別為直隸、山東、安徽、江蘇軍務督辦。 [1]  這樣,長江流域下游為奉系所控制,並與東北聯成一片。這種態勢,破壞了上海永不駐兵的決定,以長江流域為勢力範圍的直系感到嚴重威脅。對此,奉系仍然擺出老一套的騙人戲法,宣稱不帶一兵一卒到南方就職。但是,這套戲法人們領教已久了,奉系席捲全國的野心,也使各省軍閥人人自危,因此便有聯合抗奉的醖釀。
1925年10月11日,浙江督軍孫傳芳首先發難。他通電全國,反對上海壓迫工人運動和聽任各國派員來上海進行司法調查。他學了以前吳佩孚的做法,抓住“愛國愛民”的題目來作為進攻對方的口實,以騙取人民的同情與支持。在作了充分準備的情況下,10月15日,孫傳芳自稱浙、閩、蘇、皖、贛五省聯軍總司令,通電討伐奉系。他以陳儀、謝鴻勳、盧香亭、周鳳岐為一、二、四、五軍司令,自己兼任第三軍司令,分五路向上海、宜興、蘇州等地進攻,浙奉戰爭正式爆發。 [3] 

浙奉戰爭戰爭經過

浙奉戰爭 浙奉戰爭
10月初,孫傳芳在杭州召集直系和有關各省代表舉行秘密會議,討論出兵討奉的任務。商定由孫傳芳率兵首先進攻上海,而後由福建督辦周蔭人帶兵到浙江打接應;江西督辦方本仁派部下鄧琢如為援浙軍前敵總指揮。皖南鎮守使王普、江蘇第4師師長陳調元以及下台的直係軍閥齊燮元、馬聯甲等也都派代表參加了杭州討奉軍事會議並答應出兵策應。
會議結束後,孫傳芳以“國慶”(10月10日)閲兵為名,向松江、長興兩地集結兵力。段祺瑞得到這個情報後,於10月7日又派陸宗輿匆匆到杭州做最後一次調和,孫傳芳拒和。此時,張作霖也急召關內四督李景林、張宗昌、楊宇霆、姜登選於雙十節前趕回奉天,討論對付孫傳芳興兵討奉之事。但是,時間已來不及了,在奉系4督準備回奉之時,孫傳芳已分兵5路向駐滬奉軍發起了進攻。第1路軍以浙軍第1師師長陳儀為司令、第2路軍以北軍第4師師長謝鴻勳為司令,擔任由滬杭線進攻上海的任務;第4路軍以北軍第2師師長盧香亭為司令、第5路軍以浙軍第2師師長周鳳歧為司令,擔任由長興進攻蘇州的任務;孫傳芳自任第3路軍司令,居中策應,另派孟昭月為杭州戒嚴司令,留守後方。
10月11日,孫傳芳發表通電,以奉軍在上海欺壓百姓、壓迫工農運動為名,呼籲各國派員來滬進行調查,騙取人民的同情和支持。並以此為由向奉軍發動了進攻。
奉系軍閥們沒有料到孫軍會如此神速發動攻勢,一時陷人被動。這時,奉軍從榆關到天津、浦口、南京、上海一線,恍如擺下了一字長蛇陣,兵力分散。而此時的馮玉祥部又在後面積有重兵,如趁機出兵加以截擊,就會使奉軍陷人首尾不能相顧的險境。為此,楊宇霆決定縮短戰線保全實力。10月14日,楊宇霆命令邢士廉旅迅速由上海退出,並且在通電中解釋“前因滬案發生,為維持秩序,不得不酌調軍隊,宣佈戒嚴。現在滬案已解決,應將戒嚴司令名義取消,將所部軍隊撤退,並將江蘇警務處移駐上海,以資鎮懾”。15日,楊宇霆又邀請姜登選到南京討論滬寧、津浦兩線撤軍的問題,並授意姜向孫傳芳保證“蘇不犯浙”,請其“念及同窗之雅,毅然止戈”。可是此時的孫傳芳不肯再講老同學的交情了,同日以浙、閩、蘇、皖、贛五省聯軍總司令的名義,通電討伐奉系。
10月16日,孫軍第2路佔領上海,第4路佔領宜興,隨即又向蘇州、無錫開進。在孫軍到滬和奉軍撤滬,兩者之間相距僅一小時左右。
由於奉軍對孫軍採取了不抵抗的方針,退兵十分迅速。因而,孫軍的進展也十分順利,一路進軍幾乎兵不血刃。只是18日在丹陽附近陵口時,未及退走的邢士廉部與孫軍前鋒小有接火,隨即奉軍則向鎮江退走。
18日晚,楊宇霆在南京召集軍事會議,得悉奉軍敗退消息,但已無法脱身。此時,蘇軍將領陳調元率蘇軍第4第10師留守南京已把楊看管起來。楊以洗澡為名,藉機逃出南京城,棄下守城奉軍,自身渡江乘車逃走。19日,駐守南京未及撤走的奉軍第8師大部被蘇軍第4、第10師包圍繳械,除一部渡江逃走外,師長丁春喜被俘。20日,孫傳芳到南京後,即派謝鴻勳師渡江追擊奉軍,奉軍又退往蚌埠。21日,駐防泗縣的皖軍倪朝榮旅開到淮關,電促姜登選下野,姜見奉軍大勢已去,無力挽回敗局,於23日被迫辭職離開蚌埠,奉軍也由蚌埠向徐州方向退卻。
奉軍雖然退出南京、蚌埠一線,但是並未戰敗。張宗昌於 10月21日統率援軍到達徐州,擺開戰場,準備與孫軍大戰一場。但在此時,孫軍卻佔據蚌埠後不再前進。原來孫傳芳在此期間與退據湖北的吳佩孚和北方的馮玉祥已預有密約,迫切希望有吳佩孚鄂軍或馮玉祥的國民軍接替進攻徐州的任務。不料吳、馮兩部未能履約。26日,張宗昌調兵由隴海路新安鎮忽然進攻海州,蘇軍白寶山部不敵敗退。奉軍又沿運河南下進攻清江浦,蘇軍馬玉仁部在城外戰敗,只好困守孤城。此時,孫傳芳調動蘇軍鄭俊彥、陳調元兩師前去增援,才遏止了奉軍在東線的攻勢。
11月1日,張宗昌又在津浦路發動進攻,用鐵甲車裝載白俄軍衝鋒前進。前線皖軍見到“洋兵”助戰都很害怕,由任橋一路敗退到固鎮以東。此時,孫軍前敵總指揮盧香亭,一面拆毀鐵路阻止奉軍前進,一面派陳儀,謝鴻勳2師繞到奉軍的後面截斷退路。孤軍冒進的白俄軍和奉軍一部,受前後夾擊,突圍無望,只得舉手投降。在這次戰鬥中,白俄軍有 300餘人被殺。張宗昌所派前敵總指揮施從濱,也在新橋站被擒,所部魯軍第47旅全部被包圍。張宗昌又派褚玉璞率部增援,接應魯軍第47旅反攻突圍,但未能如願。11月3日,魯軍第 47 旅被繳械解散,褚玉璞見救援無望,便率部在宿縣、夾溝之間佈陣,與孫軍相峙。

浙奉戰爭戰爭結果

馮、奉兩系破裂在即,張作霖自感戰局與已不利,便命令張宗昌不要再戰,保全實力退守山東。因此,張宗昌於11月7日下令退卻。邢士廉、許琨、畢庶澄等部也由海州、宿遷退回郯城、台兒莊,褚玉璞等部由宿縣、徐州退回韓莊、臨城。11月8日,孫軍佔領徐州。20日,孫傳芳通電自徐州返杭。從此,蘇、浙、皖、贛、閩五省遂為孫傳芳割據。浙奉戰爭也宣告結束。 [4] 
參考資料
  • 1.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
  • 2.    王宗華主編,中國現代史辭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06,第591頁
  • 3.    吳士英,中國近代史通鑑 1840-1949 五四運動與國民革命,紅旗出版社,1997.07,第148頁.
  • 4.    馮克誠,田曉娜主編,中國通史全編6,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01,第227-22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