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流波

(金寨古鎮)

鎖定
流波鎮位於金寨縣境東部(今屬於金寨縣流波䃥鎮 [2]  )、麻埠鎮南面18公里處,與霍山縣相鄰,地處西淠河支流燕子河與青龍河的夾角處,面積約2.3平方公里,為淮南去武漢通道,軍事要地。該鎮亦是古老集鎮,相傳原來分為兩個小集,一名陳高集(流波鎮的上店子),因湖北英山陳、高兩姓最早來此定居而得名;一名劉婆集,因一劉姓婦女在河邊開設作坊而得名,後因附近西淠河上有“小石童眼”、“大石童眼”,由劉婆集演變為流波。
中文名
流波鎮
別    名
流波䃥 [1] 
地理位置
縣境東部
面    積
2.3 km²

流波區域介紹

流波鎮,明代屬六安州龍泉鄉四十一都新義社,清代為六安縣流波鎮石童上、石童下兩保。一九二九年六霍起後,流波鎮劃為“霍山縣流波市郊區”,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第三十三師在此成立。後又復歸六安縣。一九三三年八月劃歸流波鎮,一九三三年八月劃歸立煌縣,抗日戰爭時期為立煌縣二區。自一九四九年起屬金寨縣流波區,一九五七年以後,屬青山區。 流波鎮俗稱“流波石童”。六安州志(同治版)載為“劉婆石童”。據當地羣眾介紹,明末,六安西鄉迭經戰亂,兵災之後,先有湖北、英山的陳、高兩姓米到這裏,在一路口處設店,人稱“陳高集”(即後來流波鎮的上店子)。之後,又有外地一姓劉婦女進山尋子流落至此,隨在西邊近河處開一作坊,遂聚户為市,稱為“劉婆集”。迨至清朝乾嘉年代,陳劉兩集屋宇相接,形成一個山鄉集鎮。因此鎮附近有山水擊石形成的石童眼,故又稱為“劉婆石童”。石童,石貌也,與“撞”音同義別。又因石童眼飛流湧波,遂演稱為“流波石童”。設鎮後即稱為流波鎮。流波鎮集市形成的確切時間無從細考。據傳,清代前期,淠河上游的茅坪街和蘇州城(蘇口)被水毀後,流波才迅速發展成為一個山鄉集鎮。全鎮面積約六平方華里,解放前人口約五千,商户約六百户。街市除上店子外,正街有東西南北四條,北街較長,商業多聚於此。清同光時期,為流波鎮發展的鼎盛時期。曾設“招墾局”,動員鄰省客民移墾於此。隨後,湖北、皖南、江西有大批商人、農户遷徒此地。因此,居民中湖北人約佔半數(多為英、羅、蘄、黃籍),皖南及近江地區的旌(德)、青(陽)、潛(山)、太(湖)人約佔百分之三十,江西人約佔百分之十,皖北與河南人約佔百分之十。湖北人多操手工業及土特產品運銷,江南與江西人多營京廣雜貨,潛、太人則多從事於水運。

流波會廟

全鎮建有五大會廟(館),除東嶽廟為鎮民集資所建外,帝王廟、關帝廟、大王廟、萬壽宮分別為湖北、皖南、太湖和江西客民所建。各會廟(館)都有公產,供做會之用。東嶽廟多作屯兵之所,餘廟或毀於兵災,或作學校、戲場之用。

流波成為淹沒區

流波鎮、麻埠鎮與金寨鎮,稱為我縣三大古鎮。梅山水庫和響洪甸水庫修建後,三鎮均成為淹沒區。由於我縣古無縣誌,又迭經戰亂,古鎮資料大都無案可稽,所述大都依據老年人回憶材料。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