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洸府河

鎖定
洸府河,淮河流域南四湖支流。位於山東省西南部,上游主流洸河原系黃河支流大汶河水系,為元代引汶濟運河道,明代堵塞,南流為大運河支流。1960年代濟寧市治理運北水系時,開挖新河道使洸河、漕河、府河合併,而得名洸府河,入南四湖。從此,洸府河發源於泰安市寧陽縣東北山丘區泉頭村一帶,流經寧陽、兗州,在濟寧市任城區石佛村東(辛店村西)入南陽湖,河道呈北至南態勢,全長84公里,流域面積1331平方公里。 [1] 
洸府河是濟寧市運北地區主要的排洪河道。歷史上水旱災害不斷髮生,給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帶來嚴重損失和痛苦。經過1960年代後建設攔蓄工程、中下游滯洪工程等建設,消除了水害,也為流域內工農業供水。
中文名
洸府河
別    名
闡水
洸水
所屬水系
淮河流域南四湖水系
地理位置
山東省西南部
流經地區
寧陽、兗州、任城
發源地
寧陽縣堽城鎮泉頭村虎背嶺北坡
主要支流
寧陽溝
漢馬河
楊家河
蓼溝河
河    長
84 km
流域面積
1331 km²
河    口
任城區石橋鎮辛店村西

洸府河形成變遷

洸河與府河原來是兩條獨立的河道。其中洸河古代是大汶河的一條支流,早在秦漢時期就已經存在,併成為魯之名川。清咸豐《寧陽縣誌》載:“洸河即闡水,魯之名川也”。南宋保佑五年(1257年),元朝尚未統一中國,為供應宿縣一帶前線軍糧,在寧陽縣北汶河堽城上築土壩,引汶水(大汶河)入洸河,再南流至濟寧入泗河,稱為濟泗運道。明永樂中,工部尚書宋禮用老人白英,策導汶直達南旺,乃於洸口築壩障汶,俾無南流,自是汶水不復通洸。 [2] 
府河的形成不同於洸河,它是由隋代開挖薛公豐兗渠演變而來。隋代的豐兗渠從泗河金口壩引水西注,與今濟寧以西的南北向桓公溝相接,從而溝通發展了濟寧為中心的橫向水運事業。元代開挖京杭大運河後,在金口壩上游右岸建黑風口閘,引泗河水經兗州城向西至濟寧城東,與洸水合流,用以補充運河水源。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朱元璋的第十個兒子分封為魯王,兗州升州為府,因其河經府衙前,故稱為府河。
洸河、府河歷史上水系紊亂,水旱災害不斷髮生,給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帶來嚴重損失和痛苦。1965年根據“上蓄、中疏、下排”的原則,在北躍進溝北將洸河、漕河合併,新開挖了洸府河干流。現代地理上的洸府河源於寧陽城東北泉頭村一帶,流經寧陽、兗州,在石佛村東(任城區石橋鎮辛店村西)入南陽湖。河長84公里,匯水面積1331平方公里,其河道防洪及除澇標準已大幅度提高。 [3] 

洸府河幹流概況

洸府河的位置及幹流走向 洸府河的位置及幹流走向
洸府河上游主幹洸河寧陽縣段 洸府河上游主幹洸河寧陽縣段
洸府河本幹上遊在寧陽縣為洸河。位於寧陽縣境西部,是西部平原區的一條主要河道。發源於大汶河南岸寧陽縣堽城鎮泉頭村虎背嶺北坡,向西流經堽城鎮南落星村南、堽城裏村南、蘇家樓村北、前洸河崖村與後洸河崖村之間,穿濟微公路至西李家户村西轉向南流,經縣城西在泗店鎮胡村南出境注入兗州區洸府河。寧陽境內主河道長28.7公里,流域面積183平方公里。上游較大的支流有月牙河、果莊河、石集河,下游主要支流是馬家溝。 [4] 
兗州區境內洸府河干流主河道,原起於漕河鎮蔡家橋村北漢馬河與羅河交匯處,新洸府河干流主河道,起源於新驛鎮高吳橋村東南高吳橋閘以上。從此,洸河上段於高吳橋村東改道東南流匯入洸府河干流;楊家河從大安鎮張樓村西北改道西南流匯入幹流。在高吳橋閘上形成了幹流與洸河、楊家河交匯的三岔河口。 [5] 
兗州區境,洸府河自兗州漕河鎮河南起經漕河、新驛、大安、顏店、前海5個鄉鎮至屯頭村西南出境,兗州區境內長25.8公里,寬80~100米,流域面積567平方公里。 [6] 
洸府河任城區城郊段 洸府河任城區城郊段
洸府河河口任城區石佛橋河段 洸府河河口任城區石佛橋河段
洸府河,自李營鎮何崗村東入任城區境,於石橋鎮辛店村西注入南陽湖,段長24.7公里。 [7] 

洸府河水文特徵

洸府河流域面積1331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區410平方公里,平原區921平方公里,洸府河流域東與泗河流域相鄰,西以梁濟運河流域為界,北與大汶河流域接壤。洸府河上游現有漢馬河滯洪區和楊家營滯洪區,興建了鄄橋、老頭、高吳橋攔河節制閘,修建橋、涵185座,設有排灌站13處,用於防洪除澇和灌溉。 [8]  安全流量為1200~1300立方米/秒,有大、小支流12條,系境內較大河流。 [6] 

洸府河主要支流

漢馬河,《滋陽縣鄉土志》載:發源於寧陽縣東北部鳳凰山(葛石鎮駱駝山南麓),初為二水,山之陽曰漢河,山之陰曰白馬河,二水合流,故曰漢馬河。經鄉飲鄉入曲阜市,該河自後盛村北入境,西流經官莊、小廠、大廠,至蔡家橋西與漕河匯流入洸府河。全長42.7公里,流域面積106平方公里。上游有小(一)型水庫1座、小(二)型水庫11座。 [6]  [8-9] 
寧陽溝,發源於寧陽縣石集鄉銀羊山,全長9.5公里,流域面積91平方公里。上游較大的支流有滿莊溝、八里溝、杜家村溝等。流經寧陽鎮、泗店鄉,注入兗州區府河。1965~1971年,按標準治理下游河道,開挖河牀、修築堤防、植樹綠化,對澇窪片排澇防洪起了重要作用。 [9] 
洸河,原屬汶水(大汶河),清咸豐縣志載:“洸河,即闡水,魯之名川也”。上游發源於堽城鎮泉頭村,流經堽城、伏山、寧陽、泗店4個鄉(鎮),1965年進行河道治理。高吳橋以下河段與漕河、府河合併稱洸府河,上段仍稱洸河,流經梅家營、歇馬亭、謝家樓,至兗州區高吳橋入洸府河。主河道長28.7公里(總長44.4公里,總流域面積277平方公里 [8]  ),流域面積183平方公里。上游較大的支流有月牙河、果莊河、石集河。下游主要支流是馬家溝。元朝大汶河設閘截流,由洸河注入運河。建國後,上游部分河段清淤築堤,新建兩座中型水庫(月牙河水庫、石集水庫)和一座小(一)型水庫,14座小(二)型水庫,對汛期防洪起了一定作用。但部分河段,堤防缺口較多,河牀樹株叢生,未能按標準根治,汛期水漲,沿河村莊仍有水患。 [6]  [9] 
小泥河,發源於曲阜崇化村,經曲阜、兗州至蔡橋北入洸府河,全長23.8公里,流域面積53平方公里。 [8] 
府河,是隋朝兗州刺史薛胄為引泗、沂河水西流灌溉農田開鑿的人工河,號曰“豐兗渠”,元代疏鑿。明洪武年間兗州升為府,此河穿城而過,故名。城內段亦稱玉河。府河由泗河金口壩北引水西南流經新兗鎮、泗莊、黃屯、前海4鄉鎮,於玄帝廟村東入楊家河。全長15.1公里,寬10~25米,流域面積46.6平方公里。 [6] 
楊家河,原為上元溝,建國初調整水系後稱楊家河,源於大安鎮張家樓村西,流經大安、泗莊、前海、黃屯等鄉鎮,至濟寧市任城區入洸府河。全長26.5公里,境內段長18公里。此河支流有大安溝、牛廠溝、朝陽溝等。 [6] 
漕河,《滋陽縣誌》載:漕河源於寧陽縣附城蛇眼諸泉,初名羅河。自大廠村東入境,至蔡家橋西流到甄家橋東與寧陽古城泉匯流,至張家樓向南流,經西北店、前後邢、大徐、孔家屯、翟村,在老河口與洸河匯流,屯頭村西南入任城境。1965年進行河道治理,漕河自河南村以下取直合併為洸府河,蔡家橋以上稱羅河。漕河廢。 [6] 
小泥河,源於曲阜崇化村。上游為古洙河支流,入境後挾帶大量泥沙,水極渾濁,故名。該河由高家村北西流,經谷村、漕河兩鄉鎮入洸府河。全長23.8公里,境內段長9.8公里,流域面積18.3平方公里。 [6] 
白馬河,發源於鄒城市東北部老營山及九龍山一帶,流向西南,注入獨山湖,全長60公里。流經兗州境河段長2公里,境內趙王河(長17公里)、大馬溝(長8.5公里)、南泥河(長8公里)匯入白馬河,流域面積51.73平方公里。 [6] 
大安溝,源於谷村鎮龍灣店村南,流經大安鎮入楊家河。1976年,按照“林網方田化”建設需要,進行改道治理,此溝大部分流經大安鎮,故名大安溝。全長14.4公里,流域面積45平方公里。 [6] 
黃狼溝,原為下元溝,亦稱黃浪溝,為趙王河故道。源於寧陽縣大孟村附近,西南流向,全長25公里。黃狼溝由河莊村北入境,流經小孟、新驛、顏店、至前張海東匯入濟寧市任城區的北躍進溝。境內段長23公里,流域面積82.5平方公里。 [6] 
中源溝,原作中元溝。自梅家營村西,向南經韓海子、高吳橋、東何村、皇林、堰頭、故縣村、袁莊、嵫山、翟村、屯頭村西南至任城區入洸府河。全長21公里,流域面積51平方公里。 [6] 
下源溝,為1964年冬於兗州汶上邊境處開挖的一條新溝,全長12公里。下源溝自葛家樓村東,經郭家村、袁家村、李宮、毛家村,至馬樓西北入任城區境。境內長7公里,流域面積22平方公里。 [6] 
楊家河,發源於兗州區大安鎮西部,經兗州區和市郊區於濟兗公路橋北入府河,全長26.5公里,流域面積207平方公里。北躍進河,發源於汶上縣、市郊區邊界,至何崗南入洸府河,全長12公里,流域面積154平方公里。 [8]  楊家河,東岸支流,源於寧陽縣柳溝,全長60公里。自柳行鎮陳廠村東入境,於楊橋村西匯入幹流,段長11公里。 [7] 
中元溝,發源於兗州區小孟鄉東北部,南經高吳橋、前門樓、故縣東至屯頭村西北納鳥兒窪之水南行在縣界入洸府河,全長21公里,流域面積51平方公里。 [8] 
羅河,發源於寧陽縣東部山區,經寧陽縣鄉飲、金馬、毛家坡、毛家樓入兗州區境,經大廠至尚莊村南漢馬河交匯,後入洸府河,全長20公里,流域面積62平方公里。 [8] 
蓼溝河兗州段 蓼溝河兗州段
蓼溝河,原是滿長紅蓼草的排水溝,故名。此河源於兗州黃屯鎮金家村東北,流經王因、黃屯兩鎮,至王因鎮前仁美村西出境,在濟寧市任城區南陽湖農場北石佛村入洸府河。全長25公里。此河1953年首次開挖,經陸續疏浚、加深、築堤,提高了防洪、排澇能力。境內段長12.5公里,寬25~46米,流域面積135.46平方公里。 [6-7] 
北躍進溝,西岸支流,源於汶上縣蜀山湖北岸,長25公里。自二十里鋪鎮於白村東入境,至李營鎮汪莊村北匯入幹流,段長12.6公里。 [7] 
《滋陽縣誌》載:城北1裏許有三義泉、東北新泉、闕黨泉、元對泉、照星泉、惠泉、既濟泉、古溝泉8泉。城西北半里許有負瑕泉、上蔣詡泉、下蔣詡泉、西北新泉、紙坊泉、驛後新泉6泉。泉皆以磚石 砌如井狀,自城東北繞至城西門北,平政橋西南流入府河。以上14泉,50年代陸續枯竭。 [6] 

洸府河治理開發

洸府河河道治理

原洸河發源於寧陽縣東北部山區,流經兗州、濟寧入南陽湖,全長47.7公里。古時上接汶河,下接會通(運)河,自古起着溝通漕運的作用。由於上游泥沙淤塞,河牀增高,水流滯阻,元代曾作過一次大規模疏浚,近代又復為患。每遇大雨,客水傾注,經常氾濫成災。1964年境內近一半土地為其淹沒,受害很大。原漕河古時也是害河。1965年對洸河、漕河及府河進行治理,裁彎取直合流。1971年按“三年一遇”除澇、“二十年一遇”防洪的標準開挖河槽,修築大堤,提高了防洪排澇能力。後在侯家店、高吳橋、屯頭等處建閘蓄水,不僅杜絕了水患災害,還可利用河水灌溉農田,洸府河已成為能排能蓄的有益河道。 [6] 
  • 寧陽段
洸河洸河古稱闡水,系魯之名川。是境內1條主要排水河,南流經濟寧,注入運河。建國前和建國初,河堤年久失修,河牀淤積嚴重,排澇能力很低。1964年8月27日,大雨,沿河積水3天,倒塌房屋40%以上。14萬畝農作物受災,4萬餘畝絕產。1965年11月,調集民工3萬多人,加高培厚堤防,疏浚河槽,建造橋閘。1973年、1980年,兩次治理。主要完成縣造紙廠以東、以北兩處溢流壩和自動翻板閘工程。共完成土石方121.8萬立方米,投工日83.23萬個。耗用水泥879.5噸,石料8212立方米,砂子2626立方米,鋼材5.6噸,炸藥2.24噸。投資96.08萬元,其中國家投資44.7萬元。洸河幾經治理,排水能力增強,減輕了洪澇災害威脅。並對縣境西部平原的回灌補源起重要作用。 [10] 
寧陽溝(河)是縣境中部主要排澇河道之一。1964年前,寧陽溝上游幹、支溝失修,淤積嚴重,溝身彎曲,排水能力差。中下游的27個村莊常受澇成災,易澇面積12萬畝。每年汛期成災面積5.5萬畝左右。1965年9月,編制《寧陽溝治理工程設計及預算》,當年11月施工。縣施工指揮部調集城關、城南、伏山、堽城、鄉飲5個公社的3萬人,取直溝道和上游主要支流,棄土築堤,挖深清淤,加大過水斷面。1971年10月,對廣場溝、滿莊溝按三年一遇除澇、二十年防洪的標準治理。共完成土石方113.8萬立方米,砌石4464立方米。投工日110.2萬個。工程經費82.58萬元,其中,國家補助16.5萬元。1972年6月建曹家村閘,1981年建紙房閘,蓄水抬高地下水位2米左右,治理後的寧陽溝,溝底高程55.4米,溝口寬50米,堤頂高程61.1米。洪水排泄暢通。 [10] 
漢馬河漢馬河是縣境中部的一條主河。上游多山丘,兩岸多自然陡坡,下游屬平原。逢較大降雨,徑流形成快,洪峯下泄猛,對葛石鎮南部和鄉飲鄉東部有一定威脅。建國初曾造成寧陽縣與兗州區邊界水利糾紛。1959年10月,在葛石店修建土質攔河閘壩1座,將上游41平方公里途流引入石集水庫。1964年秋,解決水利糾紛,實施《曲阜市姚村公社、寧陽縣鄉飲公社兩社邊界水利工程協商意見》,鄉飲公社和姚村公社各負其責,共同開挖水溝,全面治理漢馬河。鄉飲公社在保安店西建石滾壩1座。挖乾渠1條、支渠3條。建大小水利建築物27座。在崇化至梁莊段開挖乾溝1條,支溝10條,建生產橋13座。設計除澇面積8107畝。共完成土石方21.44萬立方米,投工日14.85萬個。工程經費26.98萬元,其中國家補助14.17萬元。建有小(一)型水庫1座,小(二)型水庫7座。 [10] 
  • 兗州段
洸府河由洸河、漕河、府河交會而得名。明末清初,濟寧東關楊家壩改建,水位壅高,致使府河南岸築堤,漕河淤墊,水系紊亂,洸、漕河上游諸支流亦因洪水頂託,渲泄不暢,釀成河水氾濫。1953年,修復了洸、漕河部分險工堤防。1965年,兗州區洸府河治理工程指揮部成立,對洸河、漕河、府河進行治理,調整水系。在北躍進溝北,將洸、漕河合併。開挖高吳橋東至漢馬河與羅河會合口洸河干流,全長25.8公里,並將洸河上游在高吳橋北改道,楊家河上游段在張家樓西北改道入洸府河,下游段疏浚至濟寧邊界,在兗濟公路橋北復入洸府河。1970年對洸府河按3年一遇除澇、20年一遇防洪標準進行擴大治理,在幹流20公里以下並結合引湖灌溉套挖了子河。兗州區施工指揮部動員民工2萬人,國家投資145.2萬元,用工日172萬個,工段全長27.7公里,完成土石方258萬立方米,興建生產交通橋7座。河道防洪除澇能力,中原溝口至洸府河口安全流量1100~1400立方米/秒,相當於20年一遇防洪標準。 [11] 
  • 任城段
1952年5月,由濟寧,滋陽、曲阜、鄒縣、滕縣5縣出工6.87萬人,進行南陽湖口—夏營段治理工程,工程標準:夏營底寬50米,邊坡1:2,內堤距離170米,堤頂寬4米,入湖口底寬100米,內堤距離400米。同時,新建塊石壘砌箱式涵洞7座16孔,興建兗濟公路鋼筋混凝土漫水橋1座,石護岸2處260米,完成土石方187.6萬立方米,投資4.09萬元,補助小米24.5萬公斤。1953年5~9月,新建八里營濟滕公路橋、石佛橋、江莊橋和3座涵洞。共完成土石方2652立方米,工日1.26萬個,投資8.66萬元。 [12] 
1965年2月27至4月10日,由濟寧、兗州、汶上3縣(市)進行何崗至十里營15公里河段擴大治理工程,工程標準:河底高程33.44~36.27米,河底寬50~26米,堤頂高程38.62~44.26米,堤頂寬4米。同時治理汪莊—耿村北躍進溝支流2公里及新建生產橋8座。工日96.2萬個,完成土石方138.85萬立方米,國家補助13.7萬元、糧食40.63萬公斤。1969年冬,由濟寧專署水利局組織濟寧、兗州兩縣1.5萬人進行下游治理工程。從十里營至小口門段6.8公里,按3年一遇除澇標準挖河,20年一遇防洪標準築堤,同時從湖裏開挖引河。工程標準:排澇河槽底寬100米,引河底寬20~12米,堤頂高程38.5~39米。 [12] 
1971年4月,由濟寧、兗州兩縣出工2.6萬人,對洸府河統一治理,上游自兗州東北漢馬河口起,下游至濟寧東十里營止,全長38公里,境內段長10.3公里,按3年一遇排澇、20年一遇防洪築堤,河槽底寬85~45米,河底高程33.45~35.77米,在幹流20公里以下結合引湖灌溉套挖子河,子河底寬12~8米,高程31米,堤頂高程39.51~42.77米,邊坡1:2,完成土方352.3萬立方米,工日235.6萬個,國家投資179.13萬元。1976年,濟寧縣出工1萬人進行引河清淤擴大工程,上游從五廠排灌站起,下游至小口門止,段長16.2公里,工程標準:蓼溝河口以下底寬35米,蓼溝河至十里營底寬16米,十里營至五廠排灌站底寬12米,完成土方78.9萬立方米,國家投資25萬元。 [12] 

洸府河蓄水工程

月牙河水庫,位於寧陽縣茅莊鄉後望峯村西北的月牙河上,匯流面積13.6平方公里。1960年建成小(一)型水庫,庫水來源於月牙河流域內3條支流。1965年後,每年引汶河水1500萬立方米。1972年10月,報請泰安地區批准,擴建中型水庫。1973年5月竣工。月牙河水庫設計總庫容750萬立方米,相應水位86.68米。興利庫容547萬立方米,相應水位85.5米,死庫容11萬立方米,相應水位78.5米。月牙河水庫是一座以防洪、灌溉為主,兼多種經營的平原水庫。主要經營項目有水力發電、水產養殖等,並徵收水費,年均收入6萬元左右,管理經費自給有餘。1983年,水利工程“三查三定”後,月牙河水庫又降為小(一)型水庫。至1985年,累計完成土石方162.1萬立方米,投工日179.27萬個。總投資340.63萬元。 [13] 
石集水庫,位於寧陽縣原石集鄉石集村東的石集河上游。匯水面積59.5平方公里,其中石集河上游18.5平方公里,攔截漢馬河流域面積41平方公里。總庫容938萬立方米。興利庫容525萬立方米,死庫容52.5萬立方米。1959年5月施工。1960年7月完成大壩修築、放水洞砌築、幹砌石護坡和葛石店西門外漢馬河攔河土壩及泄洪閘,並開挖引水渠2480米。1970年3月~1971年6月,完成大壩加高、拓寬、加深溢洪道和1500米引水渠的子槽開挖,並修建漢馬河攔河壩215米和6孔泄洪閘。1983年,石集水庫由中型水庫降為小(一)型水庫。 [13] 

洸府河涵閘工程

洸河閘,位於寧陽縣縣城西北的洸河上。1980年12月,縣水利工程建築隊修建,次年6月竣工。攔河閘採用水控多鉸自動翻板閘門,4聯8孔,每孔淨跨6.1米。閘門高2.6米,頂高程61.4米,底板高程58.3米,閘下沿設0.5米高的門坎。閘總長50米。閘左右邊墩各設1個人工直升閘孔,孔寬2米,閘門高3.3米。左右岸各建放水涵洞,砌石墩、混凝土拱。涵洞淨寬2米,洞長30米。共完成土石方2.35萬立方米。投工日8.69萬個,投資26萬元。 [14] 
紙房閘,位於寧陽縣泗店鄉紙房村東寧陽溝上。1977年11月動工修建,次年5月竣工。閘分7孔,每孔淨寬4米。為滾輪式平面矩形鋼筋混凝土閘門,高3米。河底高程52.7米,閘底高程53.5米。設計水位56.5米,安裝絲槓式10噸手搖啓閉機7台。閘後設水泥漿砌石消力池。共完成土石方7400立方米,投工日4.19萬個,投資7.52萬元。 [14] 
曹村閘,位於寧陽縣泗店鄉曹家村西寧陽溝上。由縣水利工程建築隊承建。1971年動工,1972年6月建成。閘4孔,總過水寬度8.04米。閘門高2.5米,水泥沙漿砌石閘墩,木製閘板,安裝人工絲槓式啓閉機4台。 [14] 
大徐村閘,位於兗州大徐村西洸府河上,建於1965年,14孔,淨跨3米,直升式啓閉。 [15] 
屯頭閘,位於兗州屯頭村南洸府河上。1978年冬建,7孔,淨跨7.2米,左岸建直升閘1孔,淨跨1米。閘前蓄水深4.1米,總蓄水量80萬立方米,工程總投資13.5萬元。屯頭閘為境內引河補源工程中第一座水力自控多鉸式鋼筋混凝土翻板閘。 [15] 
吳營閘,位於兗州吳營村西蓼溝河上。建於1962年,6孔,淨跨2.8米,閘門高3.5米,閘前攔蓄水深4.0米,攔蓄水34萬立方米。幸福閘(大廠閘)位於羅河上,大廠村南。建於1973年,6孔,淨跨2.7米,直升啓閉,工程總投資14.5萬元。 [15] 
白樓閘,位於兗州小泥河上游,建於1979年。閘長20.21米,3孔,淨跨6米,閘門高2.6米,閘前蓄水深3.1米,總蓄水量25萬立方米,總投資6萬元。 [15] 
甄橋閘,位於洸府河干流上,兗州甄家橋村南,屬自控多鉸式閘,攔蓄漢馬河、小泥河、寧陽溝、羅河之水。1979年建,閘長42米,6孔,淨跨7.2米,閘門高3.6米,閘兩端各建1孔泄洪閘,淨寬2米,直升啓閉。閘前最大蓄水深4.1米,蓄水量90萬立方米。回水長10公里。工程總投資16萬元。 [15] 
侯店閘,自控多鉸式,位於兗州侯家店村東洸河上。1979年建,閘長24.2米,8孔,淨跨2.5米,左、右岸各建放水洞1座,疏通引泗回灌3條幹渠之水。 [15] 
高吳橋閘,自控多鉸式,位於兗州高吳橋村東南洸府河上。1982年10月~1983年5月興建,閘長56.8米,9孔,淨跨6.1米,兩端各建直升閘1孔,淨寬2米。閘前最大攔蓄水深3.1米,工程總投資13.5萬元。 [15] 

洸府河提水工程

1972年,在疏浚治理蓼溝河的同時,在王因公社仁美莊、黃屯公社 城、高劉屯村分別興建引湖電力排灌站3處,總裝機11台,112.7千瓦,設計提灌面積2萬畝。提水站由所在公社管理使用。後因管理、配套和河水位下降等原因,灌溉面積減少到5100畝。1990年,僅有仁美提水站尚能維持運用,運行裝機2台,110千瓦,提灌面積僅3000畝。1987年,在漕河鄉貧水區東小廠村興建提水站1處,由縣、鄉統一規劃設計,漕河鄉組織施工,裝機1台,55千瓦,架設高壓線路1公里,開挖幹、支渠7條,長5公里。主要利用引泗回灌補源工程水源,提灌面積達1.5萬畝。鄉政府建立提水站管理所,配備人員進行工程管理使用。貧水區供水境內漕河鄉東北部和谷村鎮西北部,長期受地下水源不足和水質含氟量偏高的困擾,儘管已開挖長條井20餘條,但人民生產、生活用水困難沒有根本解決。1995年9月初,兗州區人民政府成立兗州漕河統一供水工程指揮部及漕河鄉統一供水工程指揮部,組織實施統一供水工程。工程採用物理勘探的科學找水方法,在貧水區以西、梁家莊以北,開闢新水源地,打羣井5眼,建提水站1處,安裝壓力罐5個,分5路向貧水區遠距離輸水,鋪設管道12.6萬米,動用土石方3.7萬立方米。該工程總投資600多萬元,同年9月開工,12月竣工。與此同時,谷村鎮為本鎮貧水區的村莊通上了自來水。至此,整個貧水區徹底解決了嚴重缺水和飲用高氟水的問題。 [1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