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洪道成

鎖定
[1]  (1900——1978),號孝攻,九甲戲演員,大花“幕表戲”編導,南安縣石井鎮岑兜村人。
孝攻
所處時代
清光緒
民族族羣
漢族
本    名
洪道成

洪道成生平簡介

生於清光緒二十六年庚子,五歲父母雙亡,無依無靠,為堂叔收養。九歲跟本村九甲戲“福和興班”學戲,年幼學未成。民國四年(1915)15歲始進“福美興班”繼學,從師洪維吾工大花行。學藝四個月即能演《郭子儀拜壽》,《李廣尾》,《扶李淵》,《大打臘》,《蘆花河》等五出啓蒙戲,民國四年(1915)並隨班往新加坡,馬來亞等國演出,滿師後回國。繼“福美興”之後,又在“福勝興”,“金成興”等搭班。 洪道成的大花氣勢不凡,道白清晰剛勁,聲腔高亢,頗受歡迎。他最擅演的劇目是連台本《萬花樓》(分飾寵洪和包公)。民國十四年(1925)在星馬演出,華僑洪經綸出資,委託洪道成回國招募一孩兒班,命名“建成興”聘歸國藝人洪元章為師傅,四個月科班後,由洪道成帶往新加坡,馬來亞開業。在國外,他們首先於劇中設置佈景,又聘長期居住海外的老師傅洪朝允教授《西遊記》。演出時,劇中鬼怪,動物角色,皆裝飾形象標記,頗為新穎。

洪道成編排作品

洪道成也編出時裝劇《上海案》,頗得華僑歡迎。但因當時出國班社甚眾,剛組辦的“建成興”成員幼小,技藝一般,競爭力弱,只慘淡經營了三年,便帶回國內解散。洪道成另起班演戲。抗日戰爭爆發後,當時環境一致蕭條,戲景甚差。洪道成無入學,目不識丁,為使戲班擺脱困境,自編劇。他一面編排劇情曲折,充滿笑料的鬧劇,如《三奇》等幕表戲,一面學演魔術,表演吞火吐煙,巧變糖果請客。如遇唱對戲台戲,便改扮破衫醜,演獨角戲。以詼諧的語言,風趣的表演招引觀眾。抗戰勝利後,僑鄉生機復甦,新老戲班如雨後春筍,外來劇種亦接踵而至,競爭十分激烈,洪道成目不識丁,便請人朗讀小説,籍歷史素材編演幕表戲,如《楊家將》,《大紅袍》,《小紅袍》,《王昭君》等,大受歡迎。接着他又奇蹟般編出多部戲文,如根據《聊齋》編的《畫皮》,根據《東周列國志》編的《崔抒弒齊君》等。同仁皆驚歎其才,稱其為“目不識丁的戲文才子”。他編的雖屬幕表戲文,但他從不許演員亂套曲、白。他根據不同的劇情,為各行當演員口授不同的坐場詩,從不重複,故許多班社爭相聘其口授戲文。

洪道成曾任職務

建國初,1952年洪道成參加了同安縣羣眾高甲戲劇團,歷任團務委員兼擔任藝委會主任,專事口授傳統劇目和主持演出工作。經他口授記錄的劇本多達223出(包括摺子戲),各劇目中的場次,情節,人物,關闔,四唸白等,一清二楚,無一差錯,真是滿腹無字天書之奇。還記錄了數萬言的劇種表演資料。可惜因年代歷史變革之故,所有記錄文字蕩然無存。洪道成是同安縣政協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福建分會會員,1978年病故,終年時78歲。

洪道成資料記載

(原載《中國戲曲志福建卷》暫定福7卷第260頁。又載《中國戲曲志》叢書第648頁。又載《南安縣誌人物傳記》(討論稿)第一輯。)
(調查採訪七十歲以上“五老”口述者:洪道成,許文遠,洪烏描,洪福足,洪水塘,洪水立,洪水綿,卓水懷,李達材,洪金爽,王清梨,李水閣,李烏鉗,洪水聽,洪道成的女兒洪烏菊口述到流淚。感謝李龍拋先生採訪資料)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