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洪堡白額捲尾猴

鎖定
洪堡白額捲尾猴(學名:Cebus albifrons):是捲尾猴科,捲尾猴屬的哺乳動物。體重1.8-2.48千克。兩性異形,雄性比雌性大。頭部較小,軀幹與四肢細長。背部呈淺棕色,腹側較淺,通常呈黃色和紅色。背毛長而柔軟,腹板毛短而粗糙。頭頂有圓形的黑色斑塊,雌性在此斑塊前有一簇毛髮。臉上覆蓋着稀疏的淺色頭髮,臉頰桃色,臉周圍有一條細細的白色邊框。一條比體色稍深的條紋,平行於脊椎。四肢呈黃色和紅褐色。
棲息於熱帶森林的樹上,除飲水外很少到地面。性機敏,較温馴,善跳躍和游泳。以家族式集羣生活,每羣有自己的領域。喜食水果、樹葉、昆蟲、蜥蜴及小鳥等。白天活動。每胎產1仔。分佈於巴西(羅賴馬、亞馬孫)、哥倫比亞和委內瑞拉。
(概述圖參考來源: [3] 
中文名
洪堡白額捲尾猴
拉丁學名
Cebus albifrons
別    名
白額捲尾猴指名亞種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哺乳綱
亞    綱
真獸亞綱
靈長目
亞    目
猿猴亞目
捲尾猴科
捲尾猴屬
洪堡白額捲尾猴
亞    種
無亞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Humboldt, 1812)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2] 
同義學名1
Cebus albifrons ssp. hypoleucus (Humboldt, 1812)
同義學名2
Cebus albifrons ssp. albifrons (Humboldt, 1812)
同義學名3
Simia albifrons Humboldt, 1812
外文名
英文 Humboldt's White-fronted Capuchin, White-fronted Capuchin
法文 Spajou à front blanc
德文 Capuchino de frente blanca
西班牙文 Weißstirn-Kapuzineraffe
葡萄牙文 Caiarara

洪堡白額捲尾猴動物學史

分子研究證明,前白額捲尾猴指名亞種(C.a.albifrons)種羣不是南美洲北部其他捲尾猴屬種羣(C.capucinusC.versicolorC.malitiosusC.leucocephalusC.brunneus)的姐妹分類羣。因此,除了它們與這些地理上分離的種羣在形態上的相似性之外,洪堡白額捲尾猴(C.albifrons)指的是生活在哥倫比亞東南部、委內瑞拉南部和巴西西北部亞馬遜盆地上游的捲尾猴(2014年)。洪堡白額捲尾猴的分佈範圍是否應該限制在內格羅河里奧布朗庫之間,還是應該從內格羅河向南延伸到巴西西部的Rio Solimões,存在一些不確定性。 [2] 
洪堡白額捲尾猴

洪堡白額捲尾猴形態特徵

洪堡白額捲尾猴是捲尾猴科中較小的物種之一。雄性體重1.7-3.3千克;雌性體重1.4-2.3千克。與身體相比,頭部較小,軀幹細長,四肢細長。該物種具有複雜的顏色圖案。總體而言,它們的背部呈淺棕色,腹側較淺,通常呈黃色和紅色。背毛長而柔軟,與腹板短而粗糙的毛皮形成鮮明對比。頭頂有一個圓形的黑色斑塊。雌性可能在此斑塊前有一簇毛髮。臉上覆蓋着稀疏的淺色頭髮,可見桃色的肉臉頰。臉周圍有一條細細的白色邊框。一條比體色稍深的條紋,平行於脊椎。四肢呈黃色和紅褐色。兩性異形,雄性比雌性大,雄性的尾巴可能在尖端毛色較輕。皮毛會發生季節性變化;旱季被毛整體偏淡,雨季被毛顏色變深。 [1-2] 

洪堡白額捲尾猴棲息環境

生活在海拔100-1400米的熱帶雨林棲息地。棲息於其分佈範圍北部的乾燥落葉林、熱帶低地、亞山地和山地雨林、季節性淹沒的森林和稀樹草原森林。樹棲四足動物,通常生活於低至中的樹冠和林下。 [1-2] 

洪堡白額捲尾猴生活習性

洪堡白額捲尾猴領地

在哥倫比亞大草原的El Tuparro Natinal公園裏對該物種的生態學和行為進行的實地研究。在8-15只的羣組裏,其中一組使用了大約120公頃的家庭範圍。最多35只的羣體使用類似大小的家庭範圍(厄瓜多爾潮濕的熱帶森林中的120-150公頃)。 [1] 

洪堡白額捲尾猴活動

洪堡白額捲尾猴族羣規模15-35只不等。羣體通常由占主導地位的雄性和雌性領導。攻擊性互動僅佔社交互動的10%左右。該物種具有高度的社會性,需要花費大量時間進行相互梳理,然而,佔優勢的雄性和雌性會接受很大比例的梳理,很少梳理其他個體。 [1-2] 
洪堡白額捲尾猴的平均羣體規模為19.8只,雄性數量與雌性數量相似(成體性別比為1.08)。雄性散開。兩性都採用線性等級制度,雄性佔雌性主導地位。 [1] 
白額捲尾猴體型較小,容易受到較大捕食者的攻擊。這些捲尾猴發出了響亮的警報,嚇跑了一些食肉動物,並可能警告羣體中的其他食肉動物。 [1] 

洪堡白額捲尾猴食性

是食果和食蟲動物,是採掘和操縱性的覓食者。與同科懸猴屬的物種黑帽懸猴在很大程度上是同域的,但該物種與其飲食差異很明顯,一般採食棕櫚果實。水果是主要食物,通常比其他可用食物更受歡迎。偶爾吃昆蟲或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乾旱時期的其他食物來源包括棕櫚仁、無花果和花蜜。 [1]  [3] 

洪堡白額捲尾猴分佈範圍

洪堡白額捲尾猴遍佈於普圖馬約河亞馬遜河以北的哥倫比亞亞馬遜地區。2004年洪堡白額捲尾猴是出現於阿勞卡省阿勞卡河南部)以及梅塔河和圖帕羅(Tuparro)之間的維查達(Vichada)。另一個種羣出現於沃佩斯省的沃佩斯河和Isan之間(1976年)。發生在委內瑞拉的亞馬遜河,南到巴西進入亞馬遜州和羅賴馬州,北到索利莫斯河以及里奧斯布蘭科和內格羅河的西岸。 [2] 
洪堡白額捲尾猴分佈圖 洪堡白額捲尾猴分佈圖 [2]

洪堡白額捲尾猴繁殖方式

洪堡白額捲尾猴與其他同屬物種一樣,沒有繁殖季節,儘管大多數出生可能與旱季重合。發情期的雌性會積極迴應尋求交配的雄性。雄性可以通過尿液中的化學信號來檢測發情期的雌性。 [1] 
雌性每1-2年產一仔,妊娠期約150-160天。如果幼仔在出生後不久死亡,雌性將在下一個繁殖季節交配,但如果幼仔活着,雌性會推遲繁殖一年以照顧幼仔。幼仔的護理不僅限自己的雌性母體,其他小組成員也會幫助處於困境中的幼仔,而占主導地位的雄性經常照顧幼仔。當幼仔不到2個月大時,其他雌性也會照顧、護理和餵養它們。
雄性達到性成熟後會從自己的出生羣體中分離出來,而雌性則留在它們的出生的羣體中。 [1] 

洪堡白額捲尾猴保護現狀

洪堡白額捲尾猴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5年 ver3.1——無危(LC)。 [2] 

洪堡白額捲尾猴種羣現狀

在哥倫比亞東部維查達(El Tuparro),該物種的生態密度達到每平方千米30只(Defler 1979)。發現哥倫比亞普瑞特河(四個地點)的密度範圍為每平方千米4.4-15.8只(Defler 2004)。當與黑帽懸猴同域時,洪堡白額捲尾猴的密度往往較低(Defler 2004)。 [2] 
1988年估計巴西亞馬遜地區幾個地點的洪堡白額捲尾猴的種羣密度:Lago da Fortuna(陸地森林)每平方千米7.81只;Lago da Fortuna(洪泛區森林)每平方千米45.8只;Igarapé Açú(陸地森林)每平方千米15.47只;SM1(陸地森林)每平方千米9.5只;聖多明各斯(陸地森林)每平方千米25.64只。該物種疑似正在經歷5-10%的下降。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