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懸猴屬

鎖定
懸猴屬(學名:Sapajus):是靈長目、捲尾猴科的一屬動物。共有7個物種。體重2.1-3.7千克。圓頭,大而前傾的眼睛和相對較短的口吻。所有物種都被有短而密的毛皮。尾巴長38-56釐米,通常比體長還要長。懸猴的手指長而細,拇指對生,第一腳趾大,發育良好。大多數懸猴的頭頂長有明顯的簇毛,耳朵附近的長有“鬢角”,鬢毛顏色暗。它們長有程度上長短不一的鬍鬚,面部的皮膚顏色暗。雄懸猴比捲尾猴的犬齒更短、更強壯;下頜更大、更厚;長有矢狀嵴
懸猴屬的物種生活在海拔200-1100米的南美熱帶雨林中。幾乎包涵了所有類型的亞馬遜低地和亞山地森林,包括潮濕的亞熱帶或熱帶森林,也見於乾旱林、長廊森林、干擾林和次生林。集8-20只的小羣。是晝行性活動的樹棲動物。大多數行程是通過四足跳躍和攀爬完成的。互相修飾理毛在整個羣體中很常見。它們通過用自己的尿液洗手並在皮毛上摩擦來標記自己的氣味。能夠有效的取食堅硬的堅果、棕櫚果和未成熟的果實。分佈於中美洲和南美洲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概述圖參考來源: [8] 
中文名
懸猴屬
拉丁學名
Sapaju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哺乳綱
亞    綱
真獸亞綱
靈長目
亞    目
簡鼻亞目
捲尾猴科
懸猴屬
7種 [3] 
命名者及年代
Kerr, 1792
保護級別
極危(CR)1種;瀕危(EN)2種;近危2(NT)種;無危2(LC)IUCN標準 [4] 

懸猴屬物種學史

懸猴屬分類史

懸猴屬(Sapajus)是靈長目捲尾猴科(Cebidae)其中的一個屬,分佈於南美洲。以前此屬中的物種都歸為捲尾猴屬(Cebus),傑西卡·林奇·阿爾法羅等人於2012年重新分類,成立為“懸猴屬”。根據遺傳研究得出結論,懸猴屬(Sapajus)與捲尾猴屬(Cebus)在大約620萬年前發生了分化。有學者認為亞馬遜河的形成可能導致了它們的分化。 [1] 
這兩個屬的中文名,即“懸猴”和“捲尾猴”早期經常被混用,懸猴屬在2012年後被中文世界所普遍認可。對於物種的科學名稱、分類的辨別以拉丁學名為準。 [2] 
菲利普·赫什科維茨(Philip Hershkovitz)和威廉·查爾斯·奧斯曼·希爾(William Charles Osman Hil) 分別於1949年和1960年發表了捲尾猴的分類學。這些分類法包括所有懸猴和捲尾猴,當時被描述為簇絨屬(tufted group),在單一物種黑帽捲尾猴(Cebus apella) 中,而3種纖細(未簇絨)捲尾猴被識別。隨着時間的推移,最初的黑帽捲尾猴(C. apella) 被分裂成公認的懸猴。2001年,席爾瓦(Silva)發表了一項研究,其中他發現懸猴比捲尾猴具有更大的遺傳多樣性。席爾瓦的研究還得出結論,由於粗壯捲尾猴(懸猴)和纖細(捲尾猴)之間的差異,這兩組至少應被置於Cebus屬內的不同亞屬中,將Sapajus作為粗壯捲尾猴的亞屬名稱。在進一步研究捲尾猴的形態和遺傳學後,林奇·阿爾法羅、席爾瓦和賴蘭茲 (Lynch Alfaro,Silva,Rylands) 在2012年提議將Sapajus提升為一個單獨的屬。Sapajus的中文譯名是“懸猴屬”。 [2] 
懸猴 懸猴

懸猴屬進化史

林奇·阿爾法羅領導的遺傳研究得出結論,大約620萬年前,懸猴屬與捲尾猴屬就分化了。這與人類和黑猩猩被認為出現分歧的時間大致相同。相比之下,捲尾猴在超過1300萬年前與它們最近的共同親屬松鼠猴分道揚鑣。林奇認為亞馬遜河的形成可能導致懸猴屬與捲尾猴屬的分離。懸猴隨後在大西洋森林中進化,而捲尾猴則在亞馬遜河流域進化。 [2] 
在大約40萬年前的更新世晚期,懸猴開始向北擴展到塞拉多和亞馬遜河。在其中一些地區,懸猴勝過捲尾猴,現在捲尾猴是該地區唯一的物種,而特別是在亞馬遜北部,懸猴與捲尾猴同域。在同域區,懸猴比捲尾猴擁有更高的物種密度。原因是懸猴更適應硬質吞噬的優勢,它們能夠有效的利用堅硬的堅果、棕櫚果和未成熟的果實,而捲尾猴則更侷限於食用成熟的果實。一般來説,懸猴在食物的選擇上更加靈活。 [2] 

懸猴屬形態特徵

懸猴屬平均體重成年雌性平均體重2.1千克,成年雄性為3.7千克。圓頭,大而前傾的眼睛和相對較短的口吻。所有物種都被短而密的毛皮覆蓋,包括尾巴。尾巴通常比它們的體長還要長,尾長38-56釐米。懸猴的四肢較捲尾猴短,手指長而細,拇指對生,第一腳趾大,發育良好。大多數懸猴的頭頂長有明顯的簇毛,耳朵附近的長有“鬢角”,鬢毛顏色暗,所有懸猴在“鬢角”和眼睛上方都有深色皮毛。它們長有程度上長短不一的鬍鬚,面部的皮膚顏色暗。雄懸猴比捲尾猴的犬齒更短、更強壯;下頜更大、更厚;長有矢狀嵴,這些差別反映了它們的飲食習慣,懸猴可以進食堅硬的堅果和棕櫚果,而捲尾猴對於這類食物則難以食用。 [5-6] 
齒式: i 2/2; c 1/1; pm 3/3; m 3/3。 [5] 

懸猴屬棲息環境

棲息於南美洲的熱帶雨林中。生活在海拔200-1100米的森林中。幾乎所有類型的亞馬遜低地和亞山地森林,包括潮濕的亞熱帶或熱帶森林,也見於乾旱林、長廊森林、干擾林和次生林。大西洋沿岸的低地、亞山地和山地熱帶和亞熱帶森林以及長廊森林和紅樹林中。對環境變化和干擾具有耐受性,也出沒在次生林中和松樹及桉樹種植園,還棲息在靠近玉米、香蕉、木薯田和甘蔗田的環境中。 [5]  [10] 

懸猴屬生活習性

該屬動物集小羣生活,族羣由8-20只組成。幼年雄性在性成熟時離開該羣體並尋找新的交配羣體。因此,一個羣體的核心成員是通常在同一個羣體中度過一生的雌性。該小組羣由一個占主導地位的雄性領導,它最積極地保護該羣體免受掠食者和其他猴羣的侵害。如果另一組進入它們的家庭範圍,占主導地位的雄性會帶領成員攻擊並將另一組趕走。占主導地位的雄性在交配和食物來源方面具有第一選擇權。當食物稀缺並找到新的來源時,占主導地位的雄性總是先吃。被優勢雄性喜歡的羣體中的其他成員可以和它一起吃飯,但下屬成員必須等到優先羣體吃完。這個優先羣體通常由青少年、嬰猴和一些最喜歡的雌性組成。雖然占主導地位的雄性通常對自己的後代寬容,但以前占主導地位的雄性的幼體卻受到極大的敵意。羣體內發生的大多數攻擊行為源於對食物的競爭。 [5]  [10-11] 
該屬動物是晝行性活動的樹棲動物。大多數行程是通過四足跳躍和攀爬完成的。互相修飾理毛在整個羣體中很常見。它們通過用自己的尿液洗手並在皮毛上摩擦來標記自己的氣味。這可能是雄性宣示其性成熟的一種方式。
發情期的雌性試圖通過大聲呼叫來吸引占主導地位的雄性的注意力。有各種各樣的發聲,這些聲音分為4種類型:聯繫羣體、聯繫個人、結束攻擊性遭遇、提醒羣體注意危險的存在。手勢和麪部表情也廣泛用於交流,社交修飾是一種重要的聯繫形式。 [5]  [10-11] 
該屬物種能夠在覓食時使用工具,這在新熱帶靈長類動物中是一種不常見的行為。它們破裂堅果的行為很有名氣,會使用石器打開棕櫚堅果的硬殼,並吃到裏面的果仁。食物資源很廣泛,包括各種水果、種子、節肢動物、青蛙、雛鳥甚至小型哺乳動物。水果佔食物的50%左右,無脊椎動物也佔很大比例,還食用其他植物部分,如莖、花朵和葉子。 [5]  [10-11] 

懸猴屬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美洲和南美洲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9] 
懸猴屬分佈圖 懸猴屬分佈圖 [9]

懸猴屬繁殖方式

該屬物種具一雄多雌制的交配系統。雌性優先與占主導地位的雄性交配。當占主導地位的雄性不存在時,其他雄性有交配機會。在雌性發情週期的最後兩天,占主導地位的雄性具有非常強烈的保護性,並阻止雌性與下屬雄性交配。 [5]  [10-11] 
全年可繁殖,但大多數幼猴出生在旱季或雨季初期。排卵期持續約21天,雌性在發情期間外生殖器不會腫脹。妊娠期為150-160天,每胎生一個嬰猴,雙胞胎非常罕見。大約每兩年生一次。育兒權屬雌性專有,儘管雄性對亞成年的小猴也很寬容,但它們不會參予撫養。異母化是一種常見的做法。幼小的懸猴在出生後的頭幾個月會緊緊抓住媽媽的皮毛。在這段時間裏,雌猴們會帶着嬰猴行走並給它們餵奶。如果一隻幼小的懸猴與它的母親分離,羣體的其他成員將會對嬰猴的求救信號做出反應。年輕雄性一旦達到性成熟就會離開它們的出生羣體。 [5]  [10-11] 

懸猴屬下級分類

懸猴屬(7種)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Sapajus apella
(Linnaeus, 1758)
2
Sapajus cay
(Illiger, 1815)
3
Sapajus flavius
(Schreber, 1799)
4
Sapajus libidinosus
(Spix, 1823)
5
Sapajus nigritus
(Goldfuss, 1809)
6
Sapajus robustus
(Kuhl, 1820)
7
Sapajus xanthosternos
(Wied-Neuwied, 1826)
[3] 

懸猴屬保護現狀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5-2020年ver3.1:
極危(CR)1種;瀕危(EN)2種;近危3(NT)種;無危2(LC)。 [4] 
全部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附錄Ⅱ和附錄Ⅲ》(CITES)2019年版附錄Ⅱ。 [7]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