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洛汭

鎖定
水北曰汭。洛汭,位於洛水的下游,洛水入黃河處。《書·禹貢》:“東過洛汭,至於大伾 。”《河圖玉版》載:倉頡為帝,南巡狩,登陽虛之山,臨於玄扈洛汭之水,靈龜負書,丹甲青文,以授帝。洛汭即為洛書出處。
《資治通鑑》註解曰:水經:洛水東北過鞏縣東,又北入於河。夏五子傒太康於洛汭,即其地。 [1] 
中文名
洛汭
別    名
什谷,
實    質
洛書出處
簡    介
古地域名

目錄

洛汭簡介

古地域名,亦稱什谷,即今河南鞏義河洛鎮洛口村一帶,在孝義鎮東15.5公里處,因洛河至此流入黃河而取名。夏朝太康失國,為翌所逐。昆弟五人須於洛汭,作《五子之歌》。即此。《左傳·昭公元年》載:“天王使劉定公勞趙孟於穎。館於雒汭。”亦指此。

洛汭文獻

《逸周書·度邑解》記載:周武王伐紂滅商後,曾瞻望中原,指出“自洛汭延於伊汭,居陽無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過於三塗,我北望過於有嶽,丕願瞻過於河,宛瞻於伊洛,無遠天室。”
《尚書·康誥》中説:“周公初基,作新大邑於東周洛,四方民大和會。”孔注説:“初造基建,作王城大都邑於東周洛汭,居天下之中,四方之民和悦而集會。”
《疏》裏也説:“周公初造基址,作新大邑於東周洛水之汭,四方之民大和悦,而集會言政治也。”
《史記·河渠書論》:“餘南登 廬山 ……東闚 洛 汭、 大邳 。”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章句》:“四言廣於 夏 年,《洛汭之歌》是也。”
南朝 梁 丘遲 《與陳伯之書》:“弔民 洛 汭,伐罪 秦 中。”
前蜀 杜光庭 《川主醮五符石文詞》:“ 伊川洛汭,運葉中興,八水三山,俗諧昭泰。”
參考資料
  • 1.    《資治通鑑》註解曰:水經:洛水東北過鞏縣東,又北入於河。夏五子傒太康於洛汭,即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