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洛可可美術

鎖定
洛可可」( rococo)的原涵義是「具殼形」,源於法語 rocaille。洛可可美術興起於法國國王路易十五統治時期,亦被稱為為「路易十五式」,流行於十八世紀前期。洛可可美術脱胎於巴洛克古典主義,但其風格更加微細輕巧、華麗繁瑣,對應着路易十五所崇尚的享樂主義,以美化婦女和歌詠男女戀愛為主題,主要描繪無所事事的男女們幽會、玩樂的情景。畫家們發揮色彩的感性作用,通過飛揚的色彩畫面,將豪華的場面、親切的風景、魅惑的體態,混合成洛可可豔情藝術温柔而華麗的風格。其代表人物是法國著名畫家弗朗索瓦·布歇。 [1] 
中文名
洛可可美術
外文名
rococo
年    代
法國國王路易十五統治時期
代表畫家
布歇

洛可可美術概念釋義

《秋天的田園牧歌》,布歇 《秋天的田園牧歌》,布歇
洛可可原意為“貝殼裝飾”,起初是指建築和室內陳設中的一種華麗雕琢、纖巧煩瑣的風格樣式,後期則轉化為一個專有名詞。多表現為纖弱、華麗、繁瑣和精美,採用S型和漩渦形的曲線,並追求視覺的快感。作為一種美術樣式,洛可可脱胎於巴洛克藝術,但是與後者有很大不同。巴洛克時期英雄史詩般的龐大、震撼、巨大、威嚴、莊重、儀式性與宗教性被輕快、愉悦、精巧、易親近被日常性、追求輕盈、纖巧、脂粉氣和享樂主義情趣所取代。藝術追求輕盈、優雅、柔和、嬌媚、美麗和享樂的極境,裝飾的曲線可以自由伸展,藝術形式變得格外豔麗、輕鬆。 [3] 

洛可可美術歷史背景

路易十五畫像 路易十五畫像
18世紀的歐洲,處在文藝復興與19世紀這兩個藝術繁榮高峯之間的“發展期”。無論政治、經濟還是藝術,發展都相對平緩。雖然巴洛克藝術在17世紀風光無限,但進入18世紀,由於失去賴以生存的宗教環境,便逐漸衰落了下去。而法國繪畫卻日漸繁榮,逐漸取代了意大利繪畫的“霸主”地位成為了時髦的主宰。隨着作為思想解放運動的啓蒙運動的大爆發,國王不再是藝術的唯一讚助人,新興資產階級隨着資本主義的發展,逐漸上升為主要階層,而貴族階層卻走向墮落與頹廢。
法國的政治日趨腐敗,貴族只知及時行樂。在法國路易十五當政期間,誕生了一種新的藝術風格—“洛可可”,其特點是奢華、精緻、富於裝飾性,反映的是上流貴族的審美理想和趣味,它傳神地展現了法國宮廷的輕快優雅,有一種女性特有的柔美、纖巧之感,充滿了脂粉氣和享樂主義傾向。儘管此時法國的君主專制政體已經失去昔日的輝煌,但多年的物質財富和傳統累積所導致的思想和文化藝術仍然極為活躍。王公貴族們雖日益腐朽、日趨墮落,但他們的審美趣味卻對西方美術有着強大的影響力。各種物質和精神的進步,使得法國這個本來就具有優雅和輕佻的民族性格更加突出,追求享受已成為時髦∶要更舒適的住宅,要更典雅的環境,要更實用的傢俱,更美觀的裝潢,更合體的服裝,更可口的菜餚,藝術品不再是為宮廷、教堂所專有,終於在法國也進入了尋常百姓家。在這種影響下,法國發展出洛可可藝術風格很快在歐洲風靡開來,至此,歐洲藝術中心從意大利羅馬轉移到了法國巴黎。直至今天,巴黎至今仍是世界時髦風尚的中心。 [4] 

洛可可美術美術風格

《小丑》,華託 《小丑》,華託
洛可可作為一種惹人注目的宮廷繪畫風格迎合了那些崇尚典雅奢華的貴族資助者,將巴洛克藝術的宮廷因素推向極端,並在此基礎上更趨於裝飾性與豪華感。洛可可風格涉及到從建築形式的內外裝飾到繪畫、雕刻,以及傢俱、陶瓷、染織、服裝等各個方面,它們去除了以往的儀式性與宗教性.以輕快、奔放、易親近和日常性取代了王權思想與宗教信仰的氣息,體現出纖細、輕盈、華麗、精緻的總體特徵。這種刻意追求輕盈、纖巧的風格和視覺快感,強調精美柔軟的氣氛,很容易招人喜歡的。於是,宏大的建築空間逐漸被小巧誘人的閨房與私宅所代替,晶瑩的水晶枝形吊燈、纖巧的傢俱、清淡嬌豔的色彩、盤旋的曲線紋樣裝飾和落地大窗,温柔甜膩的繪畫,各種因素綜合在一起,創造出優雅迷人的總體效果。洛可可風格不僅僅侷限於美術,而且代表了一種講究藝術品位的、無目的性的、屬於貴族的享樂文化。

洛可可美術代表畫家

洛可可美術布歇

《蓬巴杜夫人》,布歇 《蓬巴杜夫人》,布歇
布歇是一位將洛可可風格發揮到極致的畫家。1723年,年僅20歲的布歇就獲得了羅馬皇家學院展覽會一等獎。此後,布歇在意大利留學4年多,回到巴黎後聲名大震,備受路易十五情人蓬巴杜夫人所賞識,並得到其資助。布歇為她畫了一些肖像畫,併為她設計服裝和裝飾品,也正因如此他與蓬帕杜夫人一起被譽為“洛可可的雙翼”,布歇所作的設計都成為當時宮廷貴婦人所追逐的時尚。
布歇的作品主要是迎合當時上流社會的需要,多以神話和寓言為題材,描繪上層社會所喜歡的裸女,表現女性的嬌豔、柔媚和肉感,色彩明亮華麗,擅長用巴洛克技巧來營造精巧的構圖,但將巴洛克有力的曲線轉化為阿拉伯花飾的組合,線條優美,顯示出豐富的想象力和不同凡響的藝術創造力。代表作品有《浴後的狄安娜》《被迷住的丘比特》(圖16-3)、《金髮宮女》《梳妝的維納斯》《牧歌》等,這些作品完整的詮釋了他對人體標準美的看法。

洛可可美術讓·安東尼·華託

《出發去西苔島》,華託 《出發去西苔島》,華託
華託(Antoine Watteau,1684~1721)是法國18世紀洛可可時期最重要、最有影響力的一位畫家。華託曾在舞台美術家吉洛的工作室當助手,這使他對戲劇發生了濃厚的興趣,他的絕大多數作品取材於戲劇。1708年,華託又師從裝飾畫家奧德朗三世,悉心研究了17世紀巴洛克繪畫大師魯本斯的色彩技巧,深受魯本斯和其他17世紀荷蘭畫家的影響,使自己的藝術進入一個新時期。1710年他再度回到巴黎,以兩年時間完成了他最重要的作品《出發去西苔島》 (圖16-2),這幅作品是他一生中的轉折點。題材取自當時的一個歌劇,描寫一羣貴族男女夢寐以求地幻想有一個無憂無慮的愛情樂園。西苔島是希臘神話中愛情與詩神遊樂的美麗島山嶼,傳説中愛神維納斯的居住之地。華託描繪一羣貴族年輕情侶依依借別地離開愛情之島,精心構思這一情節,三對戀人表現了戀愛的三個過程,整幅畫面形成了一個流動的時間曲線,使活動的人物與安謐寂靜的風景之間形成對比。畫面展現一個充滿誘惑的幻景,金色的霞光普照大地,大自然充滿詩意,遠處待發的船帆,更點明瞭這幅畫的主題。這件作品真實地反映了當時宮廷貴族的生活趣味和心理要求,受到上流社會的讚譽。華託的代表作品還有《愛之園》《小丑》《熱爾森畫店》等。

洛可可美術弗拉戈納爾

《鞦韆》,弗拉戈拉爾 《鞦韆》,弗拉戈拉爾
在法國洛可可繪畫的發展中,讓· 奧諾雷·弗拉戈納爾(Jean Honore Fragonard,1732 ~1806)也佔有突出的地位。華託是攝政王時期的畫家,布歇屬於洛可可美術的盛期—路易十五和蓬帕杜夫人的時代,而弗拉戈納爾則深受杜芭莉夫人的關照,是第三代洛可可畫家。此時新古典主義思潮已悄然興起,而曾經宏大而華麗的的洛可可藝術逐漸瓦解和頹廢。他出生於法國南部,早年師從夏爾丹和布歇,繼承了洛可可繪畫田園風俗畫,20 歲獲皇家美術學院的“羅馬大獎”,1765年以歷史畫《克雷蘇斯和卡莉洛厄》被接納為皇家學院院士。他將意大利巴洛克的激情與魯本斯、倫勃朗的高超技巧結合起來,在華託深沉優雅的牧歌場面和布歇形之於色的歡樂盛宴的基礎上,轉向貴族男女挑逗嬉戲乃至輕浮甜俗的境地。代表作有《浴女》《鞦韆》《偷吻》,以及組畫《少女心中愛情的昇華》等。

洛可可美術風格評價

在某種程度上來説,洛可可風格反映了社會文明的極致,然而這種風格卻也短暫到了極致。洛可可風格有排斥和貶低精神內容的傾向,雖然不免浮華做作,缺乏神聖的力量和深刻思想,但在擺脱宗教束縛、使藝術轉向反映現實生活方面邁進了一大步,並在美術形式、手法、技巧等方面有重要貢獻。由於這種樣式尤其得到國王的情婦蓬巴杜的有力支持與贊助,洛可可風格也被稱為“蓬巴杜風格”。 [1] 
洛可可藝術在繪畫上脱離了學院派的束縛和規範,打破了藝術上的對稱、均衡、樸實的規律,追求自由與享樂。在形式上表現為浮華造作,色彩豔麗輕浮,題材上輕鬆活潑,偏重談情説愛、賣弄風情的主題,洛可可藝術是法國財富和權勢相結合的必然產物。儘管這種藝術風格浮華做作,缺少精神內容和深刻性的思想性,但在反映現實生活方面卻向前大大邁進了一步,從而對19 世紀的浪漫主義美術及印象主義美術產生了重要影響。洛可可藝術盛行之後也遭到了強烈的抨擊,在啓蒙主義文化的影響下,藝術逐漸從美化轉向再現實生活,從矯揉造作轉向具有道德寓意的理性描述,迴歸自然成了新的追求,風俗畫、靜物畫大量出現,代替了歷史畫和裝飾畫,開始注重表現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和自然、親切、樸實的審美情趣。 [2] 
參考資料
  • 1.    趙宇,閆萍,梁玉清.外國美術史.延吉:延邊大學出版社,2017
  • 2.    辛琳琳,瀋海泳.中外美術史.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17
  • 3.    張敢,李雲.外國美術簡史.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20
  • 4.    洛可可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引用日期2022-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