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洗(拼音:xǐ,xiǎn)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2]  ,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一説始見於商代甲骨文。“洗”的基本義是用水去除污垢。用於抽象義,表示清除掉,去掉。又用作比喻,表示洗劫、搶盡或殺盡,還引申為沖洗相片等。“洗”也引申指去掉或沒有多餘的言辭、動作或其它東西,即利落、簡練。另外,“洗”還指重新整理。 [14-15] 
中文名
拼    音
xǐ,xiǎn
部    首
五    筆
ITFQ [1] 
倉    頡
EHGU [1] 
鄭    碼
VMRD [1] 
筆    順
點、點、提、撇、橫、豎、橫、撇、豎彎鈎
字    級
一級(編號:1671) [2] 
平水韻
上聲八薺(xǐ),上聲十六銑(xiǎn) [3] 
筆畫數
3+6(部首+部首外)
注音字母
ㄒㄧㄢˇ
統一碼
6D17 [1] 
筆順編號
441312135
造字法
形聲字
字形結構
左右結構
四角碼
3411₂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14]
甲骨文中有圖A的字形,有的學者釋其為“洗”。從該字形來看,中間是一個“止”字,表示腳;外面像某種器皿,器皿中還有幾個小點,表示水滴。整個字形像人的腳放在水中,造字本義是洗腳。這個字在戰國文字中變為形聲結構作“洗”(圖1),其中“水”是形旁,表示與水相關;“先”是聲旁,指示讀音。小篆作圖2、3,與戰國文字相同。隸書寫作圖5,將水旁寫作三點水“氵”。
“洗”字本義特指洗腳。《説文解字》曰:“洗,灑足也。”南朝顧野王《玉篇·水部》:“洗,今以為灑字。”“灑足”,就是洗腳。上升為通指字後,凡藉助水除去污垢皆可叫“洗”,如洗手、洗衣、洗碗、洗車等等,這也成了“洗”的中心義項。但在上古的文獻中,這一義項只侷限於洗爵、鼎等器物,而涉及洗手、洗頭以及洗身體,仍用特定的“盥”“沐”“浴”三字表達。
不僅是洗具體的東西叫洗,而且“洗”還可以用在抽象的意義上。現代漢語有清倉洗貨,意思是將庫存貨物全部乾淨地拋售出去。成語有“一貧如洗”,即赤貧,一無所有。又如把一個地方或一家人家的財物搶光叫“洗劫”,把一城人殺光叫“洗城”,意思是像用水洗淨一樣,什麼也不剩。語言、文字、技藝等簡練利落叫“洗練”,意思是像洗東西一樣乾淨。
恥辱是加於心靈的污垢,引申之雪恥也叫“洗”。如《後漢書·段潁傳》:“洗雪百年之逋負,以慰忠將之亡魂。”蒙受誣枉,無法解釋,俗話叫“跳到黃河裏也洗不清”。 [14-16]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動詞
用水或其它溶劑去掉物體上的污垢。
wash
《詩經·大雅·行葦》:“或獻或酢,洗爵奠斝。”
元·王冕《墨梅》詩:“我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曹禺《雷雨》第三幕:“她是個窮人的孩子,她的將來是給一個工人當老婆,洗衣服,做飯,撿煤渣。”
洗手;洗車;乾洗;一貧如洗
(舊讀xiǎn)洗腳
wash(the feet)
漢·王充《論衡·譏日》:“洗,去足垢;盥,去手垢。”
《漢書·黥布傳》:“至,漢王方踞牀洗,而召布入見。”
清除;除掉
clear out;purify
唐·王昌齡《秋興》詩:“日暮西北堂,涼風洗修木。”
清洗;洗心革面
免去;除去(刑罰、恥辱、冤屈、怨恨等)
redress;
right
晉·袁宏《後漢紀·獻帝紀二》:“自四月不雨至於七月。詔使侍御史侯汶,洗囚徒,原輕系,上避正殿。”
清·李漁《憐香伴·議遷》:“就復了衣巾,也洗不得這場羞辱。”
魯迅《南腔北調集·題記》:“我在私塾裏讀書時,對過對,這積習至今沒有洗幹凈。”
洗雪;洗冤
打磨
polish
唐·範攄《云溪友議》卷九:“裏有胡生者,性落魄,家貧,少為洗鏡鉸釘之業。”
像水洗一樣搶光、殺盡
sack
《秦並六國平話》捲上:“洗宮蕩殿。”
清·俞樾《茶香室叢鈔·富士鎮》:“遂滅沈·顧二族,並盡洗富士之民。”
張天翼《兒女們》:“(土匪)到一個村子就洗一個村子……他們到處放火,把什麼都搶得精光。”
洗城;洗劫;血洗
照相的顯影定影
print
洗印
玩牌時把牌攙和整理,以便繼續玩
《紅樓夢》第四七回:“你怎麼惱了,連牌也不替我洗。”
洗牌
名詞
古代盥洗時接水用的金屬器皿,形似淺盆
《儀禮·士冠禮》:“夙興,設洗直於東榮。”
宋·王明清《揮麈後錄》卷一:“章聖偶過閤中,欲盥手,後(李後)捧洗而前。”
徐珂《清稗類鈔·名勝·雨花台》:“山產石子,紋理圓潤,置於瓦盆石洗中,植水仙花一二株,疏影橫斜,饒有天然風韻。”
用以盛水洗筆的器皿
明·屠隆《考盤餘事·文房器具·筆洗》:“今用作洗,最佳者有宮哥元洗、葵花洗。”
洗禮;基督教徒的入教儀式
baptize
領洗;受洗
xiǎn
名詞
姓氏用字
-
見例詞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大詞典》 [4]  《現代漢語詞典》 [5]  《漢語大字典》 [6] 

古籍訓釋

説文解字

【卷十一】【水部】穌典切(xiǎn)
灑足也。從水先聲。 [7] 

説文解字注

“灑足也。 ”注:灑俗本作“灑”,誤,今依宋本正。《內則》曰:“面垢,燂潘請靧。足垢,燂湯請洗。”此灑面曰靧,灑足曰洗之證也。洗讀如跣足之跣。自後人以洗代灑滌字,讀先禮切,沿至近日,以灑代灑,轉同《詩》《禮》之用矣。
“從水,先聲。”注:穌典切,十三部。 [8] 

廣韻

先禮切,上薺心 ‖ 先聲微1部(xǐ)
洗,洗浴。又姓。先禮切。又音銑。二。
蘇典切,上銑心 ‖ 先聲文1部(xiǎn)
洗,姑洗,律名。 [9] 

康熙字典

【巳集上】【水部】 洗
(xiǎn)《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並蘇典切,音銑。《説文》:灑足也。《史記·高祖紀》:使兩女子洗足。
又潔也。《書·酒誥》自洗腆致用酒。
又姑洗,律名。《周語》姑洗所以修百物,考神納賓。《白虎通·五行論》:洗者,鮮也。
又姑洗,鍾名。見《左傳·定四年》。
又洗馬,官名。
又姓。
(xǐ)又《廣韻》《集韻》《韻會》先禮切。《正韻》想禮切,並音姺。與灑同。滌也。《易·繫辭》: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
又承水器也。《儀禮·士冠禮》:設洗於東榮。
又石名。《山海經》:華山之首曰錢來之山,其下多洗石。
又洗手,花名。《楓窻小牘》:雞冠花,汴人謂之洗手花。
考證:“《史記·高帝紀》:使兩女子洗。”謹照原文高帝改高祖。洗字下增足字。 [10] 

漢字書寫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書寫 書寫
“氵”窄“先”寬,頂部“頭”低,底部“先”略低。“氵”,第二點偏左,在橫中線。“先”,“⺧”窄“兒”寬;“⺧”居上半格,豎筆在豎中線右側;長橫收筆橫中線;“兒”,撇起筆於豎中線,撇尖伸向“氵”下側;乚(豎彎鈎)的鈎部超出上部。 [12]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s
iən
王力系統
s
iən
董同龢系統
s
iən
周法高系統
s
eən
李方桂系統
s
iənx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山先仙

iɑn
北魏後期北齊
山先仙

iɑn
齊梁陳北周隋
山先仙

iɑn
隋唐
高本漢系統

s
ien
王力系統

s
ien
董同龢系統

s
iɛn
周法高系統

s
iɛn
李方桂系統

s
ien
陳新雄系統
s
ien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11]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上聲
十一薺

開口呼
全清
先禮切/音銑
siɛi
上聲
二十七銑

開口呼
全清
蘇典切/先禮切
siɛn
集韻
上聲
十一薺
開口呼
次清
小禮切
sɛi
上聲
二十七銑
開口呼
次清
穌典切
sɛn
禮部韻略

上聲





小禮切


上聲





蘇典切

增韻

上聲





小禮切


上聲





蘇典切

中原音韻

上聲
齊微

齊齒呼

全清

si

上聲
先天

齊齒呼

全清

siɛn
中州音韻

上聲
齊微





相擠切


上聲
先天





西剪切

洪武正韻

上聲
三薺


全清
想裏切
si

上聲
十一銑


全清
蘇典切
sien
分韻撮要
陰上
第一先蘚線屑
陰上
第二威偉畏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11]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ɕi
214
上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ɕi
55
上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ɕi
53
上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ɕi
42
上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ɕi
53
上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sɿ
24
上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ɕi
42
上聲

晉語
太原
ɕi
53
上聲

吳語
蘇州
ɕi
52
上聲

吳語
温州
sɿ
45
陰上

湘語
長沙
ɕi
41
上聲

湘語
雙峯
ɕi
31
上聲

贛語
南昌
ɕi
213
上聲

客家話
梅縣
31
上聲

粵語
廣州
ʃɐi
35
陰上

粵語
陽江
ɬɐi
21
上聲

閩語(閩南語)
廈門
se
51
上聲
文讀
閩語(閩南語)
廈門
sue
51
上聲
白讀
閩語(閩南語)
潮州
soi
53
陰上

閩語(閩東語)
福州
31
上聲

閩語(閩北語)
建甌
sai
21
上聲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方音字彙》 [13] 
參考資料
  • 1.      .漢典[引用日期2020-10-16]
  • 2.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3-01-02]
  • 3.    平水韻 八薺 洗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3-01-02]
  • 4.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5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1150
  • 5.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396
  • 6.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1723
  • 7.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592
  • 8.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4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1862
  • 9.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269;288
  • 10.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567
  • 11.    洗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3-01-02]
  • 12.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372
  • 13.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96
  • 14.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007
  • 15.    俞水生著.漢字中的禮儀之美[M].上海:文匯出版社,2017.12:7-8
  • 16.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文化源流 下[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1051-105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