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泰興木偶戲

鎖定
泰興木偶戲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戲劇藝術。泰興是我國的木偶之鄉。泰興廣陵鎮是木偶之鄉的發源地,這裏的木偶劇起源於清朝中期,已經有了300多年的歷史。據史載,木偶又稱傀儡,木偶戲亦稱傀儡戲。春秋戰國時代稱木偶為俑,從俑發展到傀儡戲稱經歷了漫長的階段,到了明清時代,出現了提線木偶、杖頭木偶、布袋木偶等表演形式。民國時期,泰興的木偶戲班多時達117家,活躍於市井等鄉間。 1973年被揚州地區接收,改名為揚州地區木偶劇團,其後,仍有業餘木偶劇團活躍在泰興農村,尚存黃橋鎮太平村張介城木偶戲班及南沙鎮邵垈林張玉寶木偶戲班,該兩個戲班為祖傳。
中文名
泰興木偶戲
唱    腔
唱腔為徽腔,後改為京劇
劇    本
有京劇傳統劇目,神話劇目等
服    裝
由藝人自行設計,鄉間裁縫縫製

泰興木偶戲細節介紹

唱腔
泰興木偶戲初從安徽傳入時,唱腔為徽腔,後改為京劇,並逐步發展,形成了平穩剛勁、細膩傳神的藝術風格。
劇本
泰興木偶戲的劇本均為口頭傳承,保留了民間鮮活的語言,在文學性基礎上,兼具民間性。泰興木偶戲劇目豐富,在保留劇目(含摺子戲)中,既有京劇傳統劇目,神話劇目,也有現代戲。
服裝
木偶服裝均由藝人自行設計,鄉間裁縫縫製,這樣能節約成本。
樂器
所用樂器有京胡二胡拔子等,主要是祖傳得來的,也有部分是購買的。
傳承
泰興杖頭木偶均系祖傳,最真實地保留了杖頭木偶這一融雕刻藝術和操縱藝術於一體的綜合藝術的“文物道具”。

泰興木偶戲代表劇目

泰興木偶戲初從安徽傳來時,唱腔為徽詞,後改為京劇,並逐步發展,形成了平穩剛勁細膩,傳神的藝術風格,在保衞劇團中,頗有京劇傳統劇目,《穆桂英掛帥》、《楊六郎建兵》、《劉備招親》、《郭子儀上壽》、還有神話劇《姜太公釣魚》等。
2005年8月,經國家正式批准,泰興市木偶戲已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泰興木偶戲表演程序

作為傳統民俗文化之一。在傳統節日中,如春節、元宵節等人們都會請來戲班熱鬧一下。或者家中有大事,如生子、進宅、祝壽、孩子考取大學等,還有為生病痊癒或是為其他事酬神還願的也要請來戲班祝賀,另外喪事出殯也有請戲班子的,以酬謝賓客。全村莊的男女老少,以及外村莊的都可以前去觀看。
劇團一般把枱面做成樓台式小舞台,二米多高,三米多寬,搭在村頭的空地和打麥場上,也可在鄉村集市的綠樹叢中。到要開演時,“主家”即邀請者,便燃放起“天地響”和“長鞭”,告知鄉親們,戲班演出即將開始了。有的人家還在村口遠遠地插上彩旗,一路上一直插到演出場所,把賓客引到戲台前。戲班正式開演時,民眾常常會要求加演“跳加官”和“跳財神”等喜慶摺子戲。隨後便由“主家”點戲,劇目多為傳統戲劇中的武戲。如《穆桂英大破天門陣》、《黃忠刀劈夏侯淵》、《水漫金山》、《豬八戒招親》等。有時,觀眾的興趣很高,戲班能一出接着一出地演,從傍晚一直演到深夜。

泰興木偶戲價值

泰興杖頭木偶戲成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