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泥猛魚

鎖定
泥猛魚是鱸形目籃子魚科籃子魚屬魚類,又名褐籃子魚、黎猛、臭都魚。身體側扁,側面呈長橢圓形;頭較小;體被小圓鱗,埋於皮下;側線完全;尾柄細長;幼魚尾鰭後緣淺凹形,成魚尾鰭叉形。身體背部黃綠色且帶有褐色,腹部灰黃色,體側密佈淺色小斑點;各鰭黃褐色;尾鰭有顏色深淺不一的帶紋及斑點。 [3] 
泥猛魚分佈於西太平洋。在中國主要分佈於東海、南海,偶見於黃海。温暖性中小型魚類,棲息於底質平坦的淺海或岩礁環境,常成羣活動。以藻類、小型附着性無脊椎動物為食。 [3]  生殖期4—5月。 [4]  人工養殖包括大規格苗種培育和成魚養殖兩個階段,採用網箱養殖、工廠化養殖和池塘養殖等方式,適合於單養或混養。 [5] 
泥猛魚的魚膽,可用於中耳炎、皮膚潰瘍、瘡癤腫毒、膽囊炎、跌打損傷等病症。 [6]  肉味鮮美,有較高的食用價值。 [3] 
中文名
泥猛魚
外文名
Little Spinefoot
別    名
褐籃子魚
俗    名
籃子魚、泥猛、臭肚、象魚、雉魚
產    地
印度洋太平洋的礁石和珊瑚中
種    屬
藍子魚科

泥猛魚簡要介紹

臭肚魚 臭肚魚
泥猛體側扁,橢圓形。頭臉似兔,故英語有兔魚之稱。腹鰭兩側有硬刺,中間為軟條。體褐色,散佈着許多白點。尾鰭後緣彎入。其背鰭、尾鰭和腹鰭的刺有毒腺。體長達40釐米,重可達1千克。頭小,口略突出。體黃綠或黃褐色,密佈白點及小黑斑。背鰭、腹鰭與臀鰭的硬棘強大且皆具毒腺,尾鰭略凹。與長鰭籃子魚S. canaliculatus)相似,但後者魚體上的白點較小且密集。 [1] 
腹內有一股藻食魚特殊的臭,這也是一般藻食魚類之共通特性,四季皆可釣得此魚,而以冬季時所釣獲之魚體較大,也是最守時的魚類,日出而食日落而息,早年釣友以麪粉加魚精粉和水揉粒釣之,東北角釣友則以南極蝦為主要餌料,每年的暑假開始掀起釣魚的序幕,三至五指幅的小魚成羣在北海岸出現,然後沿著海岸往北向基隆移動,魚體也越來越大,中秋過後便開始在龍洞出現,並且仍然持續北移,及至成魚。 [2] 

泥猛魚近種區別


泥猛魚
特徵
身體側扁,側面呈長橢圓形;頭較小;體被小圓鱗,埋於皮下;側線完全;尾柄細長;幼魚尾鰭後緣淺凹形,成魚尾鰭叉形。身體背部黃綠色且帶有褐色,腹部灰黃色,體側密佈淺色小斑點;各鰭黃褐色;尾鰭有顏色深淺不一的帶紋及斑點。
魚體呈橢圓形,背鰭強,最後一棘比第一棘長。體黑褐色,頭部、體側及各鰭密佈六角形的橙色斑;尾鰭藍灰色且有金色斑點。鰓蓋後方有一不規則之大型黑斑。背鰭硬棘13枚、軟條10枚;臀鰭硬棘7枚、軟條9枚。體長可達40釐米。
圖片
泥猛魚 泥猛魚
斑籃子魚 斑籃子魚

泥猛魚生活習性

泥猛習性:泥猛生活於1—50米海域,幼魚常在潮池中發現,成魚棲息於海藻茂盛的礁石平台、緩坡或礁沙混合區。雜食性,以藻類及小型底棲動物為主。4~6月份(水温22~25℃)為籃子魚繁殖時間,產黏性卵,多黏附於海藻叢中。仔魚孵化後,以海藻為食,對海藻養殖特別是江蘺養殖危害較大。

泥猛魚釣場環境

東山島泥猛釣點 東山島泥猛釣點
釣場方面以生長海藻的海蝕平台最佳,以晴天小浪水清澈為垂釣的理想條件,海水一但混濁,魚就不再吃餌了。

泥猛魚釣餌

臭肚魚 臭肚魚
無鱗肉厚,鮮嫩味美。是海釣的理想對象。閩台地區有很多釣友專以其為垂
西埔灣泥猛釣點 西埔灣泥猛釣點
泥猛魚
泥猛魚(5張)
釣對象魚。本人經過多年試驗摸索出一種專用餌,現特提供給各位釣友試用:取高筋精麪粉250克,新鮮蝦肉100克(剁碎),魚粉100克,南極蝦粉20克,釣場處海藻50克(切碎),把所有的原材料一起攪拌均勻後加適量海水揉搓上勁,用塑料薄膜悶一個晚上,出釣時再揉搓均勻即可使用。注意事項:上魚時要小心臭肚的毒刺,避免被扎。附解毒簡單方法,把自己的尿液直接灑在刺傷處即可(老漁民教的屢試不爽)。

泥猛魚注意

泥猛魚 泥猛魚
由於它的刺不但鋒利而且具有毒性,刺到有如蜜蜂螫到般的痛楚,因此抓魚時要特別小心,最好用腳踏著再解鈎,若不慎刺到,可用熱水敷,水以不燙傷皮膚為準越熱越佳,燙約半小時左右毒性應得以解,這是有道理的,因為熱可以破壞毒素,這也是為什麼煮熟後就沒有毒了,道理是一樣的。

泥猛魚營養

泥猛魚 泥猛魚
肉質鮮美,風味獨特,營養較為豐富,具較高經濟價值。
臭肚魚 臭肚魚
食用方法:清蒸:泥猛殺好,洗乾淨瀝乾水,抹一點點鹽,魚底下墊兩根葱,幾片姜,上開水鍋裏蒸6分鐘,倒去盤子裏的回鍋水,揀去葱姜,鋪上薑絲(已煎過的)、葱,淋上熱油再蒸1分鐘,關火,淋上醬油出鍋。煮: 此為潮汕地區做法,殺好洗乾淨,放入鍋裏,加少許水,放鹽和酸梅,少許酸梅湯煮,味道可口開胃。

泥猛魚釣魚方法

鈎:我釣泥猛用10-12號的白狐鈎,其實用大的丸式也行,總之要蠻大鈎,鈎寬8-10mm。有的新手認為泥猛的口小,應該用小鈎,我用過,但不好用。因為小泥猛多,泥猛一般都是一羣圍着餌啃的,一般不吞鈎。估計有大泥猛才會吞鈎。
泥猛魚 泥猛魚
餌:用鮮活的小蝦。為什麼要鮮活?因為活蝦比死蝦的肉有韌性,耐咬。為什麼要小蝦?因為小蝦正好能整個穿過魚鈎,不會太暴露,讓泥猛不能隨便下口。
漂:沒什麼講究,關鍵是要跟鉛配合,達到什麼程度?魚一咬鈎就沉下去的程度。也就是鉛的重力正好跟漂的浮力相當。鉛要定死,不要讓它在線能滑。因為如果鉛能滑動,那麼魚咬鈎的一瞬間,鉛的重力就不能體現了,變成魚直接拉漂,信號就不明顯。 釣組:漂+鉛+八字環+20cm左右子線雙鈎(或者雙鉛頭鈎、或者多把鈎綁成的錨鈎,釣不中,可以掛中)。
釣法:泥猛的游泳技術很好,一般都是圍着餌啃,所以用大鈎穿整個小蝦(去頭去尾,但不剝皮),讓鈎尖微微露出,這樣泥猛會優先選擇鈎尖有肉漏出來的位置下口,提鈎就容易中魚。泥猛咬鈎一般不會拉沉浮漂,一般都是稍微沉下去就浮上來,所以要抓住這個機會,提竿。提竿要用巧勁,輕輕一敲,如果感覺掛中了,就可以慢慢拉上來,如果沒中,繼續釣,如此反覆。這樣也可以讓泥猛不容易把餌吃掉,裝一次餌可以釣長一點時間。因此釣泥猛的技巧是——勤提竿。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