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法蘭西組曲

(2006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鎖定
《法蘭西組曲》是2006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是是伊萊娜·內米洛夫斯基。這一本創作於歷史戰火之中的小説,作者以白描的方式描繪了讓幾乎所有法國家庭都捲入的一九四零年的巴黎大逃亡。 [1-2] 
中文名
法蘭西組曲
作    者
(法國)伊萊娜·內米洛夫斯基
出版時間
2006年5月1日
出版社
人民文學出版社
頁    數
473 頁
ISBN
9787020054619
定    價
30 元
開    本
16 開
裝    幀
平裝

法蘭西組曲內容簡介

《法蘭西組曲》創作於歷史的戰火之中,而且與眾不同的是它是猶太裔作者身陷法國生命最後的且戰且寫。
在第一部《六月風暴》中,它以白描的方式描繪了一九四零年巴黎大逃亡,法國幾乎所有的家庭都捲入了這悲劇性的混亂之中。伊萊娜·內米洛夫斯基(生於1903——卒於1942)沒有放過巴黎大逃亡中不計其數的怯懦,同樣也沒有放過人民在這場逃亡中所顯現出的團結一致的微弱火花。畫面中有被情人拋棄的情婦,有被粗俗平民噁心壞了的大資產階級,有堵塞了法國各條公路、在突如其來的轟炸中受傷而被丟棄在農莊的傷者……這無疑是一幅崩潰巔峯的眾生羣像圖。
接着在第二部《柔版》,上一部且寫且急的大逃亡節奏忽而轉向柔緩,凝聚到法國投降後的一個小鎮。正如書中人物德國布魯諾所説:
“夫人,您有沒有聽説過那種南部海域的颶風?它們形成圓圈,邊緣由暴風雨組成,颶風中心是不會移動的,一點都不動,以至於處在這颶風中心的小鳥兒或蝴蝶根本不會受到颶風的侵擾,它們的翅膀都不會被吹皺,而就在周圍,暴風雨卻橫掃一切。瞧瞧這座屋子!瞧瞧現在正在喝富隆迪涅昂的葡萄酒、品嚐餅乾的我們,再想想世界上發生的事情!”
德國人佔領了這塊麻木而驚恐的土地。和其他很多地方一樣,布西小鎮不得不迎來德軍的進駐。佔領邊的出現激化了社會矛盾和居民的挫敗感,然而佔領者和被佔領者之間微妙的衝突和温暖也開始出現。較之上一部,《柔版》人物相對減少,筆力集中,甚至出現了一段沉靜的愛情。而這一切又和第一部種種伏筆應和得天衣無縫......
我們不得不感嘆——
《法蘭西組曲》 《法蘭西組曲》
在這樣一個讀者幾乎已經忘記古典小説家魅力的時代,內米洛夫斯基用她生命最後幾年的痛苦和光彩奪目的絕世才華,以虛構世界的方式為我們呈現了那個曾經的那樣真實的過去:人物、事件和背景。 [2] 

法蘭西組曲作者簡介

《法蘭西組曲》是已故法國猶太裔女作家伊萊娜·內米洛夫斯基未完成的長篇小説,好萊塢已經將目光投向了它。1903出生於基輔的一個烏克蘭猶太銀行家家庭,十月革命後,她移居巴黎,憑藉其處女作小説《大衞·格德爾》(1929年)迎來了文學上的成功,緊接着,她又創作了小説《舞會》(1930年),開始了她的職業創作生涯。第二次世界大戰巴黎大逃亡之後,她躲在摩萬的一個小鎮裏,後遭法國憲兵逮捕,好在十三歲的長女德尼斯帶着一口箱子和妹妹東躲西藏,箱子裝着承載着痛苦的聖物:母親的遺稿——直至2004年才被長女打開發現進而出版的《法蘭西組曲》。法國雷諾多文學獎第一位受獎的已故作家。 [2] 

法蘭西組曲作品目錄

序言
第一部 六月風暴
第二部 柔板
附錄一 伊萊娜·內米洛夫斯基的手稿註釋
附錄二 1936-1945年的通信
致謝
譯後記(袁筱一

法蘭西組曲作品鑑賞

一部橫空出世的傑作!
——法國《世界報》
內米洛夫斯基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作家之一……《法蘭西組曲》是一部豐厚的文學與歷史遺產。
——法國《十字架報》
《法蘭西組曲》揪人心魄。作為一部無與倫比的天才之作,它温暖、飽滿、予人閲讀的快感。
——英國《泰晤士報
我從事翻譯這麼多年來第一次碰上這樣的女作家。內米洛夫斯基不是非常典型的法國作家,她的敍事風格和文風,更接近於出生地,是深受蘇俄作家影響的。書中她刻畫了大資產階級、無產階級,作家,藝術家,基本上都是站在置之度外的立場上,去看這場戰爭是怎麼爆發的。
——翻譯家袁筱一

法蘭西組曲獲得榮譽

04年度法國雷諾多文學大獎獲獎作品。
《法蘭西組曲》04年在法國首次面世一個多月,就有15個國家在當年的法蘭克福書展上購買了版權。在歷時一年多的翻譯之後,2006年4、5月間,中國、英國、美國三國不約而同出版上市。
環球電影公司已買下該小説的電影版權。影片將由好萊塢金牌製片人搭檔凱瑟琳·肯尼迪和弗蘭克·馬歇爾擔任監製,前者曾製作《辛德勒的名單》等名片。03年憑藉《鋼琴師》榮獲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的羅納德·哈伍德則擔任影片編劇。據瞭解,影片將主要圍繞小説第二部《柔板》展開。 [1] 

法蘭西組曲未完之殤

伊萊娜不準備以逃跑的方式來躲避即將降臨在自己身上的厄運,比如説到瑞士,瑞士在那個時候經過嚴格審查,可以接受來自法國的猶太人,尤其是女人和孩子。6月2日,她起草了寫給女兒託管人的遺囑,希望託管人在孩子們的父母離去之後能夠精心照料她們。伊萊娜在遺囑裏對所有事情一一加以明確,她列出了從家裏所能帶出來的全部財產,這些財產換成的錢可以用來付房租、燒暖氣、買壁爐,可以僱個園藝師打理菜園,保證她們在食品配給期間吃得上蔬菜;她列出了為女兒看病的醫生的地址,明確了女兒的飲食禁忌。
1942年7月11日,她寫了封信給阿爾班·米歇爾出版社的文學負責人,言辭之間讓人覺得,她已經肯定,在這場德國人與其同盟軍對猶太人的戰爭中,自己一定不可能存活下來:“親愛的朋友……想想我吧。我寫了很多東西。我覺得這些一定都會成為我的遺作,但是這可以打發時間。”
1942年7月13日,法國憲兵敲響了內米洛夫斯基家的門。他們帶走了伊萊娜。7月16日,她被關進盧瓦雷省的皮蒂維埃集中營。第二天,她被塞上六號車,運往奧斯維辛集中營,一個月後死於傷寒。
妻子離開後,銀行家丈夫米歇爾·愛潑斯坦還沒能明白,逮捕和關押就意味着死亡。他寫信給貝當元帥,解釋説自己的妻子身體很弱,請求能夠代替她去集中營勞動。維希政府對此做出的回答是於1942年10月將米歇爾也予以逮捕。他在1942年11月6日被運往奧斯維辛,到的當天就被送進毒氣室殺害。
之後憲兵很快就到鎮裏的小學搜捕長女德尼斯,幸好德尼斯的老師將她藏在自己的牀間通道,躲過了這一劫。她們的託管人非常機靈地剪下德尼斯衣服上的猶太人星形標誌,將兩個孩子送往邊境的另一邊躲避。她們還曾在一座修道院度過幾個月的時間,接着又躲在波爾多地區的地窖裏。
戰爭結束後,兩個孩子知道父母再也回不來了,她們敲響了外祖母家的門,戰爭期間,她們的外祖母在尼斯過得舒舒服服。外祖母拒絕給兩個孩子開門,隔着門大叫説如果父母死了,她們可以進孤兒院。
《法蘭西組曲》的出版經過也頗為曲折,堪稱奇蹟;在逃亡過程中,託管人和兩個小孩子帶着的一個箱子裏裝有照片,家庭的證明文件和伊萊娜最後這部手稿,為了節省墨水和戰爭時期緊缺的劣質紙張,手稿上的字非常小。伊萊娜·內米洛夫斯基在這部最後的著作裏無情地描繪了一個懦弱的,被戰勝、被佔領的法國。
箱子陪伴着幼女伊麗莎白和長女德尼斯從一個藏身之所前往另一個藏身之所,所有的避難處都不安全,因而也都只能是暫時的。她們在地窖裏度過了好幾個星期,長女德尼斯感染了胸膜炎。可是把孩子們藏起來的人不敢送她去看病,就用自己的土方松樹樹脂為她進行治療。由於差點被發現,她們不得不再次逃跑,身邊一直帶着這隻理好的、緊急狀況下隨時可以帶走的箱子。
當從納粹集中營回來的倖存者開始陸續抵達火車東站時,德尼斯和伊麗莎白每天都到那裏去,舉着寫有她們名字的紙牌。有一次在街上,德尼斯以為自己看見了母親,於是她拼命地跑。
德尼斯救出了這本珍貴的簿子。她不敢打開,看到簿子在,對她而言已是足夠。有一次,她想看一看裏面的內容,但是太痛苦了。就這樣,過去了很多年。
她和妹妹伊麗莎白商量後決定,將母親最後的這部作品交給現代出版存儲中心,儘管她感到十分痛苦。
按照作家的計劃這應該是一部記錄整個二戰的人性鴻篇鉅著,共計5部,多達一千頁。然而作家只完成了前兩部,照其寫作筆記而言,第三部當時已經在腦海中完成腹稿......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