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法惠寺橫翠閣

鎖定
《法惠寺橫翠閣》是北宋詩人蘇軾創作的一首雜言古詩。這是首典型的登臨詩,與歷來登臨詩一樣,分為二層,即登臨所見、由登臨而產生的感慨。詩無論是寫景還是抒情,都波折多變,筆法靈活,用語清麗。同時,詩以五言寫景,七言抒情,起首四句又雜以民歌體,活潑跳蕩,用韻平仄交合,寓以變化。
作品名稱
《法惠寺橫翠閣》
作    者
蘇軾
創作年代
北宋
作品出處
東坡全集
文學體裁
雜言古詩

法惠寺橫翠閣作品原文

法惠寺橫翠閣
朝見吳山橫,暮見吳山從
吳山多故態,轉側為君容
幽人起朱閣,空洞更無物。
惟有千步岡,東西作簾額
春來故國歸無期,人言秋悲春更悲
已泛平湖思濯錦,更看橫翠憶峨嵋。
雕欄能得幾時好,不獨憑欄人易老。
百年興廢更堪哀,懸知草莽化池台
遊人尋我舊遊處,但覓吳山橫處來。 [1]  [2]  [3] 

法惠寺橫翠閣註釋譯文

法惠寺橫翠閣詞句註釋

①法惠寺:故址在杭州清波門外,舊名興慶寺,五代時吳越王錢氏所建。
②吳山:一名胥山,以舊時山上有伍子胥祠而得名,又叫城隍山,在今杭州市西南。從,通“縱”。
③故態:本來的姿態。
④轉側為君容:打扮好以後,轉換不同的角度,讓你欣賞。這是把吳山比作美女,用了《戰國策·趙策》中“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悦己者容”的典故。蘇軾還在《和何長官六言》中寫過“青山自是絕色,無人誰與為容”;在《次韻答馬中玉》中寫過“只有西湖似西子,故應宛轉為君容”的句子,表達的是同樣的意思。
⑤千步岡:指吳山。
⑥簾額:門窗上掛的簾子,懸在上端,有如人的額頭。這是把吳山比作法惠寺的簾額。
⑦人言秋悲:宋玉曾在《九辯》中寫道:“悲哉,秋之為氣也!草木搖落而變衰。”
⑧平湖:指西湖。濯錦:四川成都有江名錦江,據説在江中濯錦顏色更加鮮明。由於蘇軾是四川人,所以他從西湖和吳山聯想到錦江和峨嵋山。
⑨懸知:預先知道。草莽化池台:即池台化為草莽。 [2]  [3] 

法惠寺橫翠閣白話譯文

清晨,我見到吳山,像展開的一條綠帶;傍晚,我見到吳山,它又彷彿聚合在一塊。吳山是那麼地多姿多態,似乎把自己美麗的身形呈現,供人賞玩抒懷。是誰建造了這座高閣,空空曠曠,什麼也沒有,只有這綿亙的吳山,從東到西,像是一道簾旌,在我面前展開。春色滿眼,我卻滯留他鄉,不知何時迴歸;人們説秋天使人悲傷,誰知道春天給人的傷感更加難遣難排。我已遊覽過波平水靜的西湖,卻更令我想念家鄉的濯錦江水;再看見這橫翠閣前的山色,不由得又思念起秀麗的峨眉。哎,這雕欄又能經幾番風雨?不單是我這憑欄登眺的人兒,倏忽便會龍鍾老態。百年興廢,轉眼即過,更使我無限傷悲。我知道,這華美的樓台,也很快會成為荒草污萊。可是,那時定然有遊人尋覓我的遊蹤,在這吳山橫翠之處,留連忘返,觀望徘徊。 [2] 

法惠寺橫翠閣創作背景

詩作於熙寧六年(1073年)一月。熙寧四年(1071年)蘇軾上書談論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憤怒,讓御史謝景在皇帝跟前説蘇軾的過失。蘇軾於是請求出京任職:熙寧四年(1074年)被派往杭州任通判、熙寧七年(1077年)秋調往密州(山東諸城)任知州、熙寧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豐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元豐二年(1079年)四月調往湖州任知州。 [2] 

法惠寺橫翠閣作品鑑賞

法惠寺橫翠閣文學賞析

開頭四句,“起得峭拔”(紀昀語),直接點出登寺之所見,而省略了登寺的過程。更主要的,是暗示了並非登一次,所以才有“朝”“暮”之説。白天看吳山,但見蜿蜒起伏,所以説是“橫”;晚上看吳山,只能在夜空中見出輪廓,所以説是“從”(縱)。這一表達方式,與著名的《題西林壁》中“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相似,可見作者觀察的細緻。如此寫山,看似不具體,實則正如宋玉登徒子好色賦》中對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施朱則太紅,傅粉則太白的“東家之子”的描寫一樣,可以充分調動讀者的想象,表現出吳山之美。至此,寫山題面已足,於是進而寫閣。寫閣不説其外部之壯麗和內部之清雅,而説“空洞無一物”,這就和題中的“寺”聯繫起來了。閣中當然不可能空無一物,但佛家宣稱“四大皆空”,蘇軾本人也曾在《送參寥師》中説過:“欲令詩語妙,無厭空且靜。靜故了羣動,空故納萬境。”這實際上是對“幽人”即佛徒的讚美。
以下分別續足前面的意思,“春來”四句承接首四句,寫由吳山之美惹動思歸之心,因而覺得“秋悲春更悲”。“雕欄”四句承接次四句,寫由朱閣之美聯想雕欄易朽,致慨於光陰易逝,人生無常。這就由樂生悲,感情也顯得低沉。但末二句又復振起,説人雖然與亭台池閣最終都將化為異物,但吳山長存,則詩人的精神亦長存,見出樂觀和曠達,而這種樂觀和曠達又暗與“幽人”數句相承,反映了佛家無生無滅的思想。這種思想可以和作者的《前赤壁賦》相對照。在那篇著名的賦裏,作者借“客”之口寫道:“方其(曹操)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又由曹操寫到普遍的人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人們追求永恆不得,是一種永恆的、無法解脱的悲哀,對此,蘇軾説:“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以不變的眼光看待物與我,就能超越具體的悲和喜,與大自然一樣,達到永恆。《法惠寺橫翠閣》的結尾所表達的,也就是這個意思。 [1] 

法惠寺橫翠閣名家點評

紀昀評説“短峭雜以曼聲,使人愴然而感”。 [2] 

法惠寺橫翠閣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與弟蘇轍同登進士,授福昌縣主簿、大理評事、籤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召直史館。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知湖州時,以訕謗系御史台獄,次年貶黃州團練使,築室於東坡,自號東坡居士。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還朝,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紹聖元年(1094年),又被劾奏譏斥先朝,遠貶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年),始被召北歸,次年卒於常州。蘇軾詩、詞、文、書、畫皆工,是繼歐陽修之後北宋文壇的領袖人物。古文方面,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作為傑出的詞人,開闢了豪放詞風,同辛棄疾並稱“蘇辛”;在詩歌上,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在書法方面,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作品有
東坡七集》、《東坡樂府》等,今存《東坡全集》150卷。 [4] 
參考資料
  • 1.    繆鉞等 .宋詩鑑賞辭典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 1987.12(2012.7重印):第345-347
  • 2.    李夢生 .宋詩三百首全解. 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7年5月1日 :第90-91頁
  • 3.    法惠寺橫翠閣(宋·蘇軾)  .搜韻網[引用日期2014-10-08]
  • 4.    繆鉞等. 宋詩鑑賞辭典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7.12(2012.7重印): 第1472-147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