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泉河村

(山西省長治市武鄉縣洪水鎮下轄村)

鎖定
泉河村位於山西省長治市武鄉縣洪水鎮東南部山區,全村52户,總人口151人。該村為農業為主的行政村,主產穀子、玉米、大豆、土豆等經濟作物
中文名
泉河村
地    點
山西省長治市武鄉縣洪水鎮
人口數量
151人
主    產
穀子、玉米、大豆、土豆等

泉河村經濟發展情況

經濟發展情況主要是農業發展,主要以種植土豆為主,2010年種植土豆100畝、核桃樹200畝。部分村民在農閒時,經常選擇外出打工,以補貼拮据的農家生活。

泉河村新農村建設

1、2010年8月村委投資9萬元,完成了村道路硬化,為村民出行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在鎮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10年7月投資30000元維修了村級活動場所,為村組織建設提供了良好的辦公條件,大大改善了我村辦學條件。
2、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村容整潔
2009年根據規劃的要求和建設新農村的要求,加大了村莊整治的力度,主要做了以下幾點:
一是加大投資力度。美化村容村貌。投資5萬元,硬化村主幹道路0.6公里;投資2萬元在村主幹道兩側載植了柏側、楊、柳村、龍爪槐等樹木,主要道路的綠化達到了90%,做到四季常青;投資5萬元對村委大院和主幹道兩側進行了粉刷,使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實現了村容整潔。
二是建立環境衞生整治的長效機制。村兩委把工作重點放在清理柴草堆、廢布角、磚土堆上,所有房前屋後水泥台上雜物全部清理,建立衞生管理長效機制,劃分了衞生區,定期檢查。為使村民生活垃圾有一個固定場所,投資1萬元建立了5個垃圾投放點。為保證全村垃圾日產日銷,由三名村級保潔員定期清運,收到了明顯效果。
3、創新活動載體,促進鄉風文明
為了豐富羣眾文化生活,2009年7月投資20000元,新建了文化廣場,建新農村文化活動廣場等配套設施,設有國家標準的籃球場、健身器材,身體閒、娛樂、健身於一體,使羣眾有了一個活動的場所。每年開展好媳婦、好婆婆、十星級文明家庭評選活動。以文化大院為陣地,定期組織表演隊演出文藝節目,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羣眾文化生活活動,豐富了羣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促進了精神文明建設,提高了鄉風文明程度。
4、立足改善農村基本生產條件,大力實施了基礎設施配套工程。我們堅持把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放在農村,從解決農民最迫切、最關心、最現實的基礎性問題入手,下功夫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以村村通路、通水、通電、通電話、通廣播電視、通網絡的“六通”為目標,實現了村通油路,村通汽車,自來水通村工程,建成了覆蓋全村的固定電話、寬帶業務等通訊網絡,我村電網覆蓋面達到100%,使羣眾走上了寬敞便捷的路,吃上了安全潔淨的水,用上了方便可靠的電,享受到和城裏人一樣的生活條件。
5、立足滿足農民基本公共事業需求,大力實施了教育文化衞生覆蓋工程。以讓農民享受最基礎的教育、最基本的醫療和社會保障為目標,大力發展農村社會公益事業。維修校舍200平方米,三年制,現有學生十二名,教師一名,保證農村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權利。為村民瞭解社會和國家的各項政策提供方便渠道,提高村民的政治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2009年6月新建村文化活動室,加強農村文化陣地建設。為加快公共衞生體系建設,全面開展新型農村醫療合作試點,參合農民達到96%,積極籌集資金建立大病統籌機制。為解決農民羣眾吃藥貴、看病難的問題,2009年7月投資10000元對村級衞生所進行維修,面積約50平方米,配備鄉醫一名,普通的病和一般的傷能得到及時的救治。
6、進一步完善農村“五保户”供養、特困户生活救助、災民救助等社會救助體系,建立農村地女户獎勵救助機制,基本實現了農村弱勢羣眾應保盡保目標,積極發展農村老齡事業。
7、立足維護農民的基本權利,大力實施了民主管理保障工程。按照管理民主和發展民主兩個層面推進的思路,創新農村民主管理的機制。在管理民主層面,主要是落實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積極開展村幹部公開選拔工作,推行“兩推一選”、“公推直選”,由村民自己選舉產生自己的“當家人”;全面建立村民代表會議和村民議事會議制度,村上的重大事務全部交給羣眾民主討論決定;組建村民理事會和村民自管小組,對產業發展、矛盾糾紛、計劃生育、公益事業等交給羣眾評議解決,對婚喪嫁娶等羣眾性、民間性的活動,由理事會引導管理;實行村級重大項目招投標制度,規範黨務村務公開,推行村組會計業務鄉鎮農財中心代理制,充分保障了羣眾的民主權利。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