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油餜子

鎖定
油餜子是廣東梅州的一種特色美食,分大油餜子和小油餜子兩大類,味道也分鹹甜兩種。 [1] 
中文名
油餜子
外文名
Guo oil sub
色    料
薑黃、紅曲、菠菜汁
材    料
兑好的麪糰
油餜子,就是油炸的餜子,分甜鹹兩種,甜的叫麻餜子,鹹的叫味餜子。在客家地區,每年春節前家家户户都做油餜子,以備待客和饋贈親友。節後,婦女回孃家總要帶上幾包自己做的油餜子孝敬孃家。平時,在茶攤酒店也有油餜子擺賣,供顧客喝茶飲酒作佐料。 [1] 
製作麻餜子的原料:1、純淨糯米;2、紅糖或白糖(糯米與糖為10∶3);3、茶籽油或花生油;4、白芝麻。製作方法:把適量的糯米洗淨、浸透、濾幹後打成糯米粉(以前用石碓踏,現在用粉碎機打)。將糯米粉總量的1/3加入清水攪拌,搓成若干塊2釐米厚、直徑15釐米左右的圓形粄塊,稱為“粄錢”。把“粄錢”放入開水中煮熟,撈起涼涼後,放在剩下2/3的糯米粉中,加入紅糖或白糖攪拌均勻,反覆搓揉成柔韌嫩滑的粄團,接着把粄團碾壓成1釐米厚的粄塊,再用刀切成橫直1釐米的小粄丁。然後將小粄丁投進燒滾的油鍋內炸,至色澤金黃、中間鼓起成小圓珠狀即可起鍋。盛進金屬或陶瓷大盆中,趁熱淋上適量的糖漿、撒上炒香的白芝麻並慢慢翻動餜子,讓芝麻牢牢粘滿餜子表面。 [1] 
炸味餜子則在打糯米粉時加入適量的大蒜苗。方法是:把洗淨晾乾的蒜苗撕成條切碎,與糯米混勻一起打成粉綠色糯米粉。然後,與做麻餜子差不多。 [1] 
其花樣單憑巧婦手藝,把兑好的麪糰採用翻、轉、擠、壓、搓、擰、攥、挑等技藝,做成各種花樣圖形,統用葫麻油炸制而成。
在油餜子繁多品種中,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巧婦用薑黃紅曲、菠菜汁等色料,和成五色麪糰,然後顯出手段,製成指頭蛋大小的蜂蝶昆蟲、魚蝦蜻蟹、蟲蛹蝌蚪、龍虎馬羊、鳥鼠雞鵝、花卉草果等形狀;經清油炸出色彩豔麗,形態逼真;端上桌面,五彩繽紛,琳琅滿目,使人眼花繚亂,吃起來香脆酥甜,極為適口。這種小餜子,只是在年節時,婦女才精工細作,所以市場上尚不多見。
另外,酒泉回族同胞製作的清真油餜和饊子,更是高出一籌,十分講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