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油柑葉

鎖定
油柑葉,中藥名。為大戟科植物餘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inn.的葉。分佈於福建、台灣、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消腫之功效。常用於口瘡,疔瘡,濕疹,皮炎,水腫,高血壓,毒蛇咬傷,跌打損傷。
別    名
絲葉
餘甘子葉
中文學名
油柑葉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大戟目
大戟科
葉下珠屬
餘甘子
分佈區域
福建、台灣、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採收時間
夏、秋季
用    量
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

油柑葉入藥部位

葉。

油柑葉性味

味甘、微苦,性涼。

油柑葉歸經

歸心、肝、大腸經。

油柑葉功效

清熱解毒,利濕消腫。

油柑葉主治

口瘡,疔瘡,濕疹,皮炎,水腫,高血壓,毒蛇咬傷,跌打損傷。

油柑葉相關配伍

1、治濕疹,瘡瘍,皮炎:餘甘子葉研末,油調搽患處。(《雲南中草藥》)
2、治高血壓:(餘甘子)鮮葉適量,水煎,代茶衝冰糖服。(《福建藥物志》)

油柑葉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

油柑葉使用注意

孕婦忌服。

油柑葉採集加工

夏、秋季枝葉茂盛時採收,鮮用或曬乾。

油柑葉形態特徵

喬木,高達23米,胸徑50釐米;樹皮淺褐色;枝條具縱細條紋,被黃褐色短柔毛。葉片紙質至革質,二列,線狀長圓形,長8-20毫米,寬2-6毫米,頂端截平或鈍圓,有鋭尖頭或微凹,基部淺心形而稍偏斜,上面綠色,下面淺綠色,幹後帶紅色或淡褐色,邊緣略背卷;側脈每邊4-7條;葉柄長0.3-0.7毫米;托葉三角形,長0.8-1.5毫米,褐紅色,邊緣有睫毛。多朵雄花和1朵雌花或全為雄花組成腋生的聚傘花序;萼片6;雄花:花梗長1-2.5毫米;萼片膜質,黃色,長倒卵形或匙形,近相等,長1.2-2.5毫米,寬0.5-1毫米,頂端鈍或圓,邊緣全緣或有淺齒;雄蕊3,花絲合生成長0.3-0.7毫米的柱,花葯直立,長圓形,長0.5-0.9毫米,頂端具短尖頭,藥室平行,縱裂;花粉近球形,直徑17.5-19微米,具4-6孔溝,內孔多長橢圓形;花盤腺體6,近三角形;雌花:花梗長約0.5毫米;萼片長圓形或匙形,長1.6-2.5毫米,寬0.7-1.3毫米,頂端鈍或圓,較厚,邊緣膜質,多少具淺齒;花盤杯狀,包藏子房達-半以上,邊緣撕裂;子房卵圓形,長約1.5毫米,3室,花柱3,長2.5-4毫米,基部合生,頂端2裂,裂片頂端再2裂。蒴果呈核果狀,圓球形,直徑1-1.3釐米,外果皮肉質,綠白色或淡黃白色,內果皮硬殼質;種子略帶紅色,長5-6毫米,寬2-3毫米。花期4-6月,果期7-9月。

油柑葉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300-1200m的疏林下或山坡向陽處。分佈於福建、台灣、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油柑葉藥理作用

收斂消炎。

油柑葉相關論述

1、《嶺南採藥錄》:“患疳疔毒,煎水洗。”
2、《廣西本草選編》:“解鬱定痛,清濕熱。”
[1-3] 
參考資料
  •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
  • 2.    中科院“中國植物誌”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誌》:科學出版社,2013年9月
  • 3.    冉先德.《中華藥海 下》:哈爾濱出版社,1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