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河道砂

鎖定
河流是流水由陸地流向湖泊和海洋的重要通道,也是把沉積物由陸地搬運到海洋和湖泊中去的重要地質營力。在河流的搬運過程中伴隨有沉積作用,形成廣泛的河流沉積,在構造條件適宜的情況下,沉積厚度可達千米以上 [1] 
河流沉積過程主要受地形坡度、沉積物類型和輸沙量、河水流量和流態以及植被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河道砂就在水流的流動過程中不斷髮生搬運和堆積,從而形成具有一定沉積特徵的砂體沉積物。
中文名
河道砂
外文名
channel sand
分    類
平直河、曲流河、辮狀河、網狀河
河道砂體形態
帶狀、席狀
地震響應特徵
頂平底凸、內部不連續
研究意義
指導油氣田勘探和開發

河道砂分類

河道砂平直河河道特徵

平直河流彎曲度小,彎曲指數小於1.5,通常僅出現於大型河流的某一段的較短的距離內,或屬於小型河流。河道內凹岸為衝坑,沿此發生侵蝕作用,凸岸因加積作用形成沙壩,從而可產生側向遷移而逐漸向曲流河發展。

河道砂曲流河河道特徵

曲流河 曲流河
曲流河為單河道,其彎曲指數大於1.5,河道較穩定,寬深比低,一般小於40。河水側向侵蝕作用使河牀向凹岸發生遷移,側向加積作用在凸岸形成點沙壩沉積。由於河道不斷彎曲,常發生河道截彎取直作用,形成牛軛湖氾濫平原沉積。

河道砂辮狀河河道特徵

辮狀河 辮狀河
辮狀河為多河道,河道寬而淺,彎曲度小,其寬深比值大於40,彎曲指數小於1.5,河道沙壩(心灘)發育。河流坡度大,河道不穩定,遷移迅速。辮狀河流經常改道,河道沙壩位置不固定。

河道砂網狀河河道特徵

網狀河具有高彎度、多河道的特徵,河道窄而深,順流向下呈網結狀的河流。河道沉積物多以懸浮負載方式搬運,沉積厚度與河道寬度成比例變化。
通常平直河與網狀河沉積以穩定垂向加積為主,成因砂體類型比較簡單,河道砂體是主要的類型;辮狀河雖為多河道沉積,但由於河道寬而淺且穩定性差,遷移迅速,多以大範圍的心灘沉積為特徵,廢棄河道、天然堤決口扇、氾濫平原沉積不發育 [2] 

河道砂河道砂體形態

席狀砂體 席狀砂體
不同的河流類型所形成的河道砂岩體有着不同的形態。河流砂岩體可以表現為一條古河道的沉積,也可以包含若干條河道一條疊置一條的全部沉積作用,從而形成砂岩複合體。根據河流砂岩體主體的寬與高之比,可以把河流砂岩體分為帶狀砂岩體(寬高比小於15)和席狀砂岩體(寬高比大於15)。帶狀砂岩體代表順直到微彎曲的挖掘性河流的沉積,而席狀砂岩體為河流側向遷移或席狀氾濫的產物。粗粒辮狀河沉積體系就往往會形成席狀砂岩體 [3] 
帶狀砂岩體可劃分為單體和復體。單體或單層帶狀砂岩體內部沒有沖刷面,而複合帶狀砂岩體具有多層的幾何特徵。
席狀砂岩體也可以劃分為兩種,即單一席狀砂岩體和複合席狀砂岩體。複合席狀砂岩體,往往是由2個或2個以上的席狀體相互疊置而成,內部具有沖刷面。

河道砂地震響應特徵

河道砂岩體地震勘探主要是通過橫切河道的地震剖面上河道砂岩體的反射形態、反射結構及振幅變化來判斷的。同時,當通過鑽井資料發現古河道沉積時,可以用人工合成地震記錄在地震剖面追蹤古河道延伸方向,圈出古河道分佈範圍,並確定其形態。
河道砂體地震特徵 河道砂體地震特徵
一般來講,在橫切河道的地震剖面,古河道沉積反映為單透鏡狀體,其頂面平直,底面下凹;河牀兩側一般不對稱,一邊陡,一邊緩。由於河道內部充填沉積物成份比較單一,很難形成明顯的波阻抗界面,所以河道內部反射一般是不連續的、零星的或空白的反射。也有河道內部表現為短反射段或扭曲短反射段。
河道砂岩體頂部的反射可分為兩種情況:(1)當河道砂岩體頂部為泥或頁岩覆蓋時,有明顯的波阻抗界面,在河道砂岩體頂部形成連續性好的強振幅反射: (2)當河道砂岩與覆蓋其上的泥岩或頁岩是漸變過渡關係時,在河道砂岩體頂部形成連續性的差的弱振幅反射。

河道砂河道砂體識別

對於河道砂體的識別主要是從地震、露頭、現代沉積和鑽井的角度進行分析 [4]  。(1)地震角度分析主要有高精度3D地震、波阻抗反演、井數據約束波阻抗反演、基本屬性切片和可視化技術儲集體等研究為基本的手段。(2)露頭實測法:在露頭上,單河道砂體橫切面呈頂平底凸或頂底皆凸的透鏡狀,可以看到其橫向尖滅現象。(3)巖性對比法:野外露頭觀察表明,在大致垂直河道的剖面上,岩石類型不同的砂體,通常不屬於同一條河道。在垂直水流方向上,同一條單河道內沉積的岩石類型是相同的,如果岩石類型不同,則肯定屬於不同的單河道沉積。(4)電性對比法:主要是根據電測曲線的幅度和形態進行分析判斷。電性是巖性的反映,巖性相同,電性(電測曲線幅度和形態)通常相同;巖性不同,電性特徵通常也不同。因此,兩口井中,如果砂體的電性特徵不同,則屬於不同的單河道。要對比為同一單河道,電性特徵必須相同。

河道砂研究意義

河道砂體具有一定的孔隙度滲透率等較好的物性特徵,是構成油氣儲集的良好場所。如果古河流砂體接近油源,可成為油氣的儲層。由於河流砂體巖性變化快,其內部儲油物性的非均質性較為明顯。垂向上以河流沉積旋迴下部河牀亞相中的邊灘或心灘砂岩儲油物性最好,向上逐漸變差;橫向上透鏡體中部儲油物性較好,向兩側變差。
隨着油氣勘探工作的不斷深入,在我國的許多盆地中都找到了一些以河道砂岩體巖性圈閉為主的複式油氣聚集帶,並獲得了工業性油流,因此,對於河道砂體的研究,將會對油氣田的勘探和開發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參考資料
  • 1.    [1]朱筱敏.沉積岩石學.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8:257-260
  • 2.    [2]陳清華,曾明,章鳳奇,冷風,魏荷花. 河流相儲層單一河道的識別及其對油田開發的意義[J]. 油氣地質與採收率,2004,(03):13-15+81.
  • 3.    [3]李朝印,劉保華. 河道砂岩體地震反射特徵分析[J]. 青島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9,(01):158-163.
  • 4.    [4]金振奎,時曉章,何苗. 單河道砂體的識別方法[J]. 新疆石油地質,2010,(06):572-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