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河西清真寺

鎖定
周口市河西清真寺位於三川交匯、三岸鼎立的賈魯河西側,南臨穎河,故名河西清真寺,又名西寨老清真寺,是當年西寨回族聚會的宗教聖地。老清真寺正門在寺院東南角向南開,距東圍牆五米許,大門前有一約15米方形小廣場,門樓挑檐下,門楣上楷書“清真寺”三字。為中國四合院式建築。
中文名
周口市河西清真寺
地理位置
賈魯河西側
佔地面積
1260 m²
建    於
公元1576年(明萬曆四年)

河西清真寺歷史沿革

河西清真寺 河西清真寺
是周家口第一座古老的寺院,它始建於公元1576年(明萬曆四年),原寺佔地面積4.5畝,位於兩河交匯處,距岸邊200米,位於河西體育場南端滑冰場上。1974年,因興修大閘等水利樞紐工程清真寺被拆除。1980年在原清真寺舊址的西北約200米處,新劃土地,經廣大回族的共同努力,重新建立起新的河西清真寺,1983年落成。廣大穆斯林又恢復了正常的宗教活動。

河西清真寺建築特點

河西清真寺建築特色

寺門樓是三間敞開式小瓦房,中間是過道。門樓西側有三間講堂屋,後遭兵匪燒燬。進入寺院,右側有兩間東屋,是用來存放喪葬用具和其它物品的,距東屋北牆二米處,有一東偏門,以方便禮拜人員的進出。從門樓往北有一條1.5米寬,約30米長的磚砌甬道,直通北講堂。講堂是磚木結構的小瓦房,寬敞明亮,除用作講經外,也是河西清真寺社首議事的所在。講堂屋與寺門樓都是座北朝南,同在一箇中軸線上,只是講堂屋多一間西暗室,乃阿訇居室。甬道西十二米左右,到月台邊,構成一個齊整的正方形院落,古式建築的大殿,坐西朝東,長約17米,寬八米,牆高11米。整個殿宇拔地而起,高高聳立,宏偉壯觀,在周口古老的高層建築中,可列榜首。大殿的南北西三面是大磚牆體,砌工細膩,灰縫平直,數百年來毫無動跡;東面是全木結構,欞子門、欞子窗鑲嵌在木柱上,門窗上下采用木羣板,精雕細刻,玲瓏剔透。整個殿內鋪以木製地板,堅實穩固,全部塗以綠色油漆,大殿顯得莊嚴肅穆。大殿層架是全木結構,用三排十二根高粗堅實的木柱支撐,每根柱下立青石柱礎,柱礎高半米左右。樑架為三層垛子梁,柱樑以紅色油漆,梁在柱上的接楔點,高低有別,錯落有致,構成一個整體層架。數百年來巍然屹立。殿頂用小瓦扣砌,極其堅固,用古建築中的大脊壓頂,高近一米,殿頂中央裝一寶瓶,用四根鐵索制動。相傳寶瓶內裝有寶珠,夜間發光,後被人盜走。寶瓶上方裝一根鐵柱,頂端有伊斯蘭教教徽,有防雷避電功能。整個殿頂無飛檐挑角,也未安裝人畜鳥獸,柱樑也無雕龍畫鳳,這與伊斯蘭教的信仰和民族習俗相關,但其高大雄偉,氣勢磅礴,屹立在兩河岸邊,恢宏壯觀。

河西清真寺主要建築

大殿前有一土台,名曰“月台”。南北與大殿齊,東西八米餘,東面和北面各有台階上下。東南北三面用青條石和大磚砌成,青條石和大磚高低各半,其台頂和東南北三面花牆用大磚鋪砌,花牆除防護安全外,並作為甬道進入大殿及演習武術之場地。開齋節時因人多,用此場地進行禮拜,為大殿的附屬建築,起點綴作用。大殿北側,相對有七間水房,小瓦扣頂。房內有一眼井。水房與禮拜殿相隔十米餘,自然構成北偏院,有一朝北的後門。北偏院是進入後院的通道。後院有一片柏樹林,樹高參天,既是景觀,又是避暑勝地。

河西清真寺主要阿訇

該寺自恢復宗教活動以來的主要阿訇有:方瑞德、蘇訓法、李富鶴、王耀光、馬正全、李尊祥、馬軍、孫耀強、孫繼增、綻興國、田維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