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河烏青藏亞種

鎖定
河烏青藏亞種(學名:Cinclus cinclus przewalskii)是雀形目河烏科鳥類,羽色黑褐或咖啡褐色,喉、胸部白色。體羽較短而稠密。嘴較窄而直,嘴長與頭幾等長;上嘴端部微下曲或具缺刻;無嘴須,但口角處有短的絨絹狀羽。鼻孔被膜遮蓋。翅短而圓,初級飛羽10枚。尾較短,尾羽12枚。跗蹠長而強,前緣具靴狀鱗;趾、爪均較強。棲息活動於山間河流兩岸的大石上或倒木上,只是沿河流水面而上下飛行。能在水面浮游,也能在水底潛走。主要在水中取食,以水生昆蟲及其他水生小形無脊椎動物為食。分佈於不丹和中國。
外文名
White-throated Dipper
中文學名
河烏青藏亞種
拉丁學名
Cinclus cinclus przewalskii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雀形目
河烏科
河烏屬
河烏
亞    種
河烏青藏亞種
命名時間
Bianchi, 1900

河烏青藏亞種外形特徵

河烏青藏亞種(圖1) 河烏青藏亞種(圖1) [1]
雄鳥額、頭頂、後頸、上背暗棕褐色,具蒼白色端緣;下背至尾上覆羽石板灰色,具隱現的暗色斑紋。翅褐色,羽衣外翈具石板灰色羽緣。尾羽褐灰色。眼圈灰白色;眼先、耳羽棕褐色。頦、喉、胸白色;腹、脅濃棕褐沾黑褐色;尾下覆羽灰褐色;腋羽、翅下覆羽褐色,羽端灰色。雌鳥與雄鳥形態相似。幼鳥額至尾上覆羽暗石板灰色,羽緣黑褐,形成鱗狀斑紋。翅羽黑褐,具灰色外緣及灰白色端緣。頦至胸污白色,具褐色細點斑,胸部較著;腹、脅灰褐,腹中央污白沾土棕色。
虹膜暗褐;嘴黑色;跗蹠和趾成鳥暗褐、幼鳥淡黃褐色。 [2] 

河烏青藏亞種生活習性

河烏青藏亞種(圖2) 河烏青藏亞種(圖2) [3]
棲息活動於山間河流兩岸的大石上或倒木上,從不遠離河流而飛往他處,也很少上河岸地上活動,遇驚及受到干擾時,亦只是沿河流水面而上、下飛,遇河流轉彎處亦不從空中取截徑飛行。能在水面浮游,也能在水底潛走。主要在水中取食,以水生昆蟲及其他水生小形無脊椎動物為食。
河烏青藏亞種(圖3) 河烏青藏亞種(圖3) [4]
單個或成對棲息活動於1500米以上的山間河流中,沿河流上下飛行,從不到河流兩岸的樹上停息。成對活動時,常一個在前邊飛,另一個緊隨其後飛去,邊飛邊發出“喳-,喳-”的叫聲,飛行緊貼水面直線飛進,每次飛行50米左右就停落大石上並很快跳入水中覓食,在石上停息時常有屈腿下蹲、點頭,翹尾動作,遇驚時飛行速度較快,發出急促的“喳.喳.喳.喳.”聲順原活動方向飛去或折轉向相反方向飛去。在河流淺水處涉水向亂石縫中尋食,深水處則潛水鑽入大石縫中尋食。潛水能力很強,可在流速每秒為5—8 社的水流中逆水前進。主要以動物性食物為食,食物有蟲蛹、蝗蟲和其他昆蟲碎片;一般為雙翅目、鞘翅目和積翅目昆蟲及幼蟲。 [5] 

河烏青藏亞種分佈範圍

分佈於不丹,中國甘肅榆中、天祝、武威、肅南、臨潭、宕昌、文縣、丹曲,青海西寧、民和、同仁、循化、格爾木、青海湖、天峻、玉樹,四川平武、天全、寶興、康定、白玉、德格、巴塘、馬爾康、松潘、茂汶,西藏當雄、羊八井、芒康、江達、察隅、拉薩及昌都地區北部。 [6] 

河烏青藏亞種繁殖方式

每年4—7月繁殖,一年一窩。營巢於急流邊的石隙中,巢呈半球狀,巢高出水面2米左右,外徑100mm、深40mm,巢材為草根、草莖、羊毛、紙片、苔蘚、樺樹皮、闊葉樹葉子及一些蕨類植物;每窩卵4—5枚,純白色,23枚卵平均重4.54g,大小平均26.5mm×19.2mm;由雌鳥孵卵,孵卵期16—18天;雌雄親鳥共同育雛,育雛期23天。 [5] 

河烏青藏亞種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2009年鳥類紅色名錄。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