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河東鹽池

鎖定
中國的鹽湖中最著名和歷史最悠久的當數河東鹽池。河東鹽池文化也是一種傳統民俗。運城鹽池古稱鹺海、古海,因位居黃河以東而稱河東鹽池。由於運城的建立,又使它得名運城鹽池。歷史上曾因此地傳説為“黃帝戰蚩尤”,蚩尤身首被分“解”之地而稱“解池”,生產的食鹽稱“解鹽”。運城鹽池盛產的食鹽曾名苦鹽、顆鹽、大鹽、河東鹽、潞鹽(因運城建城前名潞村而得名),並延用。 鹽,在人類生存和進化的歷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鹽不僅滿足人的生活實用需要,是不可或缺的營養劑和調味品,而且在漫長的鹽的生產和製作過程中形成了以鹽為中心的獨特歷史文化。鹽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對人們精神生活、道德品質、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均有深刻影響。運城地區是中國最古老的鹽業生產中心。在這裏形成了一系列歷史悠久、底藴豐厚、多彩多姿的鹽文化,千百年來在該地區長期傳承、積累為一筆珍貴的文化財富,理應加以切實的保護和繼承、發揚。
中文名
河東鹽池
文    化
河東鹽池文化
傳    説
黃帝戰蚩尤
原    因
位居黃河以東稱河東鹽池
運城地區
中國最古老的鹽業生產中心
地理解釋
墾地為畦,人工曬鹽墾畦澆曬
主    打
“中國死海”的旅遊牌
古    稱
鹺海、古海
所在國家
中國

河東鹽池地理解釋

墾畦澆曬法的出現,是池鹽生產技術的一場革命,比早先天然結晶、集工撈採有顯著進步:墾地為畦,人工曬鹽,改變了過去完全依靠自然力的情況;製鹽中,開始懂得在滷水中搭配淡水,使鹹淡得均,提高鹽的質量;加快了成鹽速度,只需五六天就可曬製成鹽。 而河東鹽池的墾畦澆曬,更有獨特之處。
鹽池內有天生硝板,平鋪如毯,有利於曬鹽。硝板即白鈉鎂礬,由芒硝、硫苦等結晶礦物組成。是在長期的曬鹽過程中,由這些礦物結晶沉澱而形成的。在硝板上曬鹽,不僅省工,還能有諸多良好的作用。譬如,分解作用。由於硝板的分解使滷水增加了新的成分,從而能去掉妨害池鹽質量的硫苦,使鹽味不再苦澀;吸熱保温作用。硝板白天吸收熱能,夜晚又放出熱量,可以保持曬鹽所需的温度;晶析作用。在硝板上曬鹽,能夠促進鹽晶生長。
河東鹽池夏季多東南風,其風速為四季之冠。這種“鹽南風”,對於鹽池成鹽極為有利,可將鹽池中蒸發出來的水蒸氣吹走,促使滷水成鹽,加速成鹽過程。
河東鹽池的生產,還十分重視興修水利,以防止客水侵犯主水。所謂主水,即鹽池中的鹹水。客水,即山潦渠瀆的濁水。濁水進入鹹水中,鹹水遭到破壞,無法曬製成鹽,這一現象早已被河東人們所認識。為此,在周圍興修了許多水利工程。為數眾多的河、堤、堰、灘,有效地防止了濁水對鹽池的侵害,對提高池鹽產量、保證池鹽質量起到良好的作用。

河東鹽池歷史考證

關於河東鹽池,錢穆先生在《中國文化史導論》中有這樣的論述:“解縣附近有著名的解縣鹽池,成為古代中國中原各部族共同爭奪的一個目標。因此,佔到鹽池的,便表示他有各部族共同領袖之資格。”為了爭奪河東鹽池,黃帝分別與蚩尤和炎帝進行了兩場戰爭,即歷史上著名的涿鹿之戰阪泉之戰。這兩場戰爭的勝利,使黃帝牢牢控制了河東鹽池,控制了中原地區的食鹽命脈,最終成為各部族的首領,獲得了“中華始祖”的崇高地位。
河東鹽池中食鹽資源的利用最早,最初是採取“撈取法”:天日暴曬,自然結晶,集工撈採,產鹽全部依靠自然的力量。河東鹽池所在地夏季是華北最炎熱的地區之一,最高氣温可達42.6℃,光照資源也非常豐富,年降水量約為520毫米,蒸發量卻高達2300毫米。藉助南風,是河東鹽池的一個突出特點。南風穿過中條山谷地,由於狹管效應風力加強,猛烈地橫掃鹽池,吹散了曬滷水時產生的水蒸氣,使陽光能更有效地照射滷水,滷水持續蒸發,加快了鹽晶體析出。這裏的南風猛烈到何種程度呢?從下面的事例中可見一斑,在鹽池湖畔的蚩尤村(現名長壽村)中,民居不再是北方傳統的坐北朝南式,而必須建成坐南朝北,以躲避南風。
由於撈取的是自然形成的鹽結晶,晶體中含有硫酸鎂等雜質,這樣的鹽嚐起來味道發苦,所以“苦鹽”一度是河東鹽的別稱。
到了東漢時期,河東鹽池開始採取“墾畦澆曬法”,這種方法是用人工墾地為畦,畦地旁邊築有水溝,將池水通過水溝引入畦中,待水分蒸發,結晶成鹽。此時的墾畦澆曬法尚處於初期,未經過濾就將滷水引入鹽田,在泥土上成鹽,所以得到的鹽依然發苦。
到了唐代,鹽工們開始用淡水搭配滷水曬鹽,由於淡水温度低,滷水温度高,滷水原來的温度得到了調整,硫酸鎂、硫酸鈉等雜質就分解出來形成“硝板”,結晶畦修築在硝板上,這樣生產出的鹽不再發苦,而結晶的時間也大大縮短,五六日即可成鹽,這是鹽業生產劃時代的變革,在全世界的日光曬鹽史上也居於領先地位。
此後的千年時光中河東鹽池在中國的鹽業生產中一直佔據着重要地位,輝煌時期僅此一地的鹽税就佔到全國財政收入的1/8。到了清代中葉,因滷水淡化,河東鹽池的產鹽能力急速衰退,而隨着現代科技的進步,海鹽的生產和運輸成本降低,河東鹽池逐漸退出了鹽業生產的舞台。
河東鹽池主打“中國死海”的旅遊牌,新開發了黑泥養生、死海漂浮、礦泉水療等旅遊娛樂項目,受到了許多遊客的追捧。而鹽池畔曾經香火鼎盛的“池神廟”,“河東鹽業博物館”,雖然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卻是門庭冷落、乏人問津。看來,在追思歷史和享受現實間,人們更多地選擇了後者。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