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河東村

(山西省臨汾市侯馬市鳳城鄉河東村)

鎖定
河東村屬侯馬市鳳城鄉,位於澮河以南,張家山腳下。西隔藥王溝與金沙村相望,東北與柳溝坡相鄰。2000年,河東村有227户,914口人,耕地110.27公頃,人均收入2790元。
中文名
河東村
行政區類別
人口數量
914(2000年)
河東村屬侯馬市鳳城鄉,位於澮河以南,張家山腳下。西隔藥王溝與金沙村相望,東北與柳溝坡相鄰。清光緒《續修曲沃縣志》疆域全圖上,顯示張家山的名字,但“户口”及“裏三十六”無記載。也就是説當時張家山還不是一個行政村。民國十七年《新修曲沃縣志》記載,張家山屬曲沃縣一區,無河東。這即可知河東村的形成是在1928年以後。民國十七年,張家山村有17户,男58丁,女57口;2000年,河東村有227户,914口人,耕地110.27公頃,人均收入2790元。
河東村
民國年間,河東最早只有9户人家(3户姓李的,3户姓張的,3户姓姚的),以及後來的人家,大都是從河南等地落户到這裏的。人們住在澮河東沿岸上窯洞裏。解放前河東和山根底自然村,都屬於張家山村。解放以後,村裏人逐漸增多了,人們説,咱明明在山下住,卻要説是張家山的,應另起個名字。後來,因村址在澮河拐彎處的東面,而更名為河東村。此後張家山與山根底一起,附屬於河東村。上張家山,原來有一條崎嶇的羊腸小道。上山半路上,有塊較大的路石。上面鑿有比較方正的石坑。據當地人講,這是張家山的財主“張百萬”過去坐轎上山、轎伕停歇腳的地方。
衞洪元:河東村人,1923年生,1945年參加革命,曾任河北省兒童醫院院長。
河東村黨支部、村委會,在黨的改革開放方針、政策的指引下,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帶領羣眾發展生產,勤勞致富。多年來,河東村發揮地理優勢,建立良種繁育基地,制種玉茭發展到1200多畝,年收入可達30餘萬元。使用立體栽培技術,發展瓜棉間作100餘畝。鼓勵村民在張家山下小棗接大棗,增加收入。他們積極發展養殖業,現今全村養羊上千只。他們還引導村民搞起了電線廠、制釘廠、砂石場等,使村民進一步發展生產,提高經濟收入,這些已經沒了,都關了。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