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河南省氣象條例

鎖定
河南省地方性法規。2001年3月31日河南省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審議通過,自2001年7月1日起施行。本條例是對河南省境內實施氣象探測預報服務和氣象災害防禦、氣候資源利用、氣象科學技術研究等活動的法律規範
中文名
河南省氣象條例
通過時間
2001年3月31日
施行時間
2001年7月1日
性    質
文件

河南省氣象條例條例全文

河南省氣象條例
(2001年3月30日河南省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通過 根據2004年11月26日河南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關於修改〈河南省氣象條例〉的決定》第一次修正 根據2021年5月28日河南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關於修改〈河南省氣象條例〉〈河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辦法〉的決定》第二次修正)
目 錄
第一章 總則
第二章 地方氣象事業
第三章 氣象設施與探測環境保護
第四章 氣象預報、警報與氣象災害防禦
第五章 人工影響天氣
第六章 氣象行業管理
第七章 法律責任
第八章 附則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和國家有關規定,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在本省行政區域內從事氣象探測、預報、服務和氣象災害防禦、氣候資源利用、氣象科學技術研究等活動,應當遵守氣象法律、行政法規和本條例。
第三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氣象工作的領導和協調,把氣象事業納入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及財政預算,逐步建立健全防禦和減輕氣象災害的服務體系,以保障氣象事業充分發揮為社會公眾、政府決策和經濟發展服務的功能。
第四條 各級氣象主管機構在上級氣象主管機構和本級人民政府的領導下,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氣象工作,承擔氣象工作的行政管理職能。
第二章 地方氣象事業
第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需要發展地方氣象事業。
各級氣象主管機構在承擔國家氣象事業任務的同時,應當堅持地方氣象事業與國家氣象事業共同發展的原則,做好地方氣象事業工作。
第六條 地方氣象事業項目主要包括:
(一)為當地經濟建設和防災減災服務的大氣探測、氣候監測、氣象通信、氣象衞星遙感、氣象災害預警、森林火險等級預測預報、天氣預報製作與發佈等項目;
(二)農業氣象情報、農作物產量氣象預測、農業氣象災害防禦技術的推廣應用,以及農村氣象科技服務體系建設;
(三)人工影響天氣、雷電災害防禦、氣候資源開發利用和城市環境氣象服務;
(四)氣象科學研究、氣象科學知識宣傳教育及其他氣象服務項目。
第七條 發展地方氣象事業所需基本建設投資、事業經費、專項經費等,應當列入同級人民政府財政預算,並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逐年增加投入。
第八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關心和改善氣象職工工作、生活條件,支持貧困地區、滯洪區、山區等艱苦地區氣象台站的建設和運行。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對在氣象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應當給予表彰和獎勵。
第三章 氣象設施與探測環境保護
第九條 各級氣象主管機構應當加強氣象設施的規劃建設,並依法保護氣象設施。
氣象設施因不可抗力遭受破壞時,氣象主管機構應及時報告當地人民政府,由當地人民政府採取緊急措施,組織力量修復,確保氣象設施正常運行。
第十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依法保護氣象探測環境,支持氣象主管機構依法制止各種危害氣象探測環境的行為。任何組織和個人都有保護氣象探測環境的義務。
第十一條 氣象台站站址應當保持長期穩定,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擅自遷移氣象台站。
因國家重點工程建設或者城市(鎮)總體規劃變化,確需遷移氣象台站的,建設單位或者當地人民政府應當向省氣象主管機構提出申請,由省氣象主管機構組織專家對擬遷新址的科學性、合理性進行評估,符合氣象設施和氣象探測環境保護要求的,在納入城市(鎮)控制性詳細規劃後,按照先建站後遷移的原則進行遷移。
申請遷移大氣本底站、國家基準氣候站、國家基本氣象站的,由省氣象主管機構簽署意見並報送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審批;申請遷移其他氣象台站的,由省氣象主管機構審批,並報送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備案。
氣象台站遷移、建設費用由建設單位承擔。
第十二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確定的氣象探測環境保護標準,劃定當地各類氣象台站氣象探測環境的具體保護範圍,納入城市和村鎮規劃,並豎樁立界,實行分類分級保護。
在氣象探測環境保護範圍內,新建、擴建、改建建設項目必須事先徵得省氣象主管機構同意,並採取相應措施後,方可建設。
氣象台站現有探測環境不符合規定標準的,經省氣象主管機構認定後,由當地人民政府負責改善或建設新的氣象探測場地。
第四章 氣象預報、警報與氣象災害防禦
第十三條 公眾氣象預報和災害性天氣警報依法實行統一發布制度。除氣象主管機構所屬氣象台站按照職責發佈公眾氣象預報和災害性天氣警報外,其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向社會發布公眾氣象預報和災害性天氣警報。
第十四條 各級氣象主管機構所屬的氣象台站應當根據需要,加強農業、城市環境、火險等級等專業氣象的探測和預報,做好特殊需求的氣象預報工作。
第十五條 各級廣播、電視台站和當地人民政府指定的報紙應當安排專門的時間或者版面,每天播發或刊登公眾氣象預報或者災害性天氣警報。
第十六條 廣播、電視、報紙、電信、計算機網絡等媒體向社會傳播氣象信息,必須使用當地氣象主管機構所屬的氣象台站直接提供的適時氣象信息,註明發佈台站的名稱和時間,並不得改變氣象信息內容。通過傳播氣象信息獲得的收益,應當按照國家規定提取一部分支持氣象事業發展。
第十七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建設,組織有關部門編制氣象災害防禦規劃,制定防禦方案,並根據氣象主管機構提供的氣象信息,組織和指揮有關單位和個人,按照防禦方案,採取有效措施,避免或者減輕氣象災害。
第十八條 各級氣象主管機構應當建立雨情、墒情和氣象災害監測網絡,組織對重大災害性天氣的跨地區、跨部門的聯合監測、預報工作,及時提出氣象災害防禦措施,並對重大氣象災害做出評估,為本級人民政府組織防禦氣象災害提供決策依據。
各級氣象主管機構所屬的氣象台站應當加強對可能影響當地的暴雨、暴雪、乾旱、雷電、寒潮、大風、大霧、沙塵暴、霜凍、冰雹等災害性天氣的監測和預報,並及時報告上級氣象主管機構。
其他有關部門所屬的氣象台站及與災害性天氣監測、預報有關的單位,應當及時向當地氣象主管機構提供監測、預報災害性天氣所需要的氣象探測和有關的水情等監測信息。
第十九條 各級氣象主管機構應當加強本行政區域內的雷電災害防禦工作的組織管理和雷電災害預警系統的建設,提高雷電災害預警和防雷減災服務能力。
第二十條 高層建築、電力設施、計算機設備和網絡系統、易燃易爆物資倉儲場所,以及其他需要防雷的建築物、構築物和設施,必須按照國家和本省有關防雷技術要求採取防雷措施。防雷裝置實行定期檢測制度。各級氣象主管機構會同有關部門指導對可能遭受雷擊的建築物、構築物和其他設施安裝的雷電災害防護裝置的檢測工作。
第二十一條 從事防雷裝置檢測的單位,應當取得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或者省氣象主管機構頒發的資質證。
新建、改建、擴建建設工程雷電防護裝置的設計、施工,可以由取得相應建設、公路、水路、鐵路、民航、水利、電力、核電、通信等專業工程設計、施工資質的單位承擔。
防雷裝置的設計審核、施工監督、竣工驗收,依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雷電災害調查工作由各級氣象主管機構負責。具體辦法按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的規定執行。
第五章 人工影響天氣
第二十二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的領導,根據實際情況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人工影響天氣工作,並保證所需經費。
第二十三條 各級氣象主管機構在本級人民政府的領導和協調下,負責人工影響天氣的日常管理工作。
省氣象主管機構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編制全省人工影響天氣工作規劃和計劃;制定管理規章制度;組織、管理全省人工影響天氣重大工程建設、科學實驗、技術開發及裝備供應;組織指導技術培訓;審定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組織的資質條件;組織、實施全省人工影響天氣作業。
市、縣(市)氣象主管機構應當按照職責分工,制定當地人工影響天氣實施方案;執行人工影響天氣的規範和標準;管理、組織人工影響天氣作業。
第二十四條 各級氣象台站應當做好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所需的各項氣象保障工作。
民航、公安等部門和有關軍事機關應當在職責範圍內積極配合氣象主管機構,保障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順利實施。
對人工影響天氣所需有關資料,農業、水利、林業等部門應當及時提供。
第二十五條 進行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和實驗,必須向當地空域管制部門履行申報手續,經批准後方可實施。
實施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和實驗,應當遵守操作規程,確保安全。
第六章 氣象行業管理
第二十六條 各級氣象主管機構負責氣象行業管理,通過規劃、指導、監督、協調、服務,促進氣象事業發展。
第二十七條 凡在本行政區域內進行的氣象業務服務活動,應當執行氣象技術標準、技術規範和技術規程。進行氣象探測所獲得的原始資料必須在探測活動結束後九十日內移交當地氣象主管機構,實施探測單位可以使用該資料,但不得對外公佈或者轉讓。
各級氣象主管機構應當按照氣象資料共享、共用的原則,與其他從事氣象工作的機構交換有關氣象信息資料。
第二十八條 氣象計量器具必須經法定氣象計量檢定機構依法檢定。禁止使用未經檢定、檢定不合格或超過檢定有效期的氣象計量器具。
第二十九條 與氣候條件密切相關的城鄉規劃、重點領域或者區域發展建設規劃,重大基礎設施、公共工程和大型工程建設項目,重大區域性經濟開發、區域農(牧)業結構調整建設項目,大型太陽能、風能等氣候資源開發利用建設項目應當進行氣候可行性論證。
建設項目大氣環境影響評價使用的氣象探測資料應當使用符合國家氣象技術標準的氣象資料。
第三十條 從事升放無人駕駛自由氣球、繫留氣球的單位,應當經省或省轄市氣象主管機構進行資質認定。
從事升放無人駕駛自由氣球、繫留氣球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執行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規定的技術規範,具體管理辦法按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第三十一條 各級氣象主管機構應當監督氣象台站在確保公益性氣象服務的前提下,根據用户需求依法開展氣象有償服務。氣象有償服務的範圍、項目、收費等具體管理辦法,按照國務院有關規定執行。
第七章 法律責任
第三十二條 違反氣象法律、行政法規和本條例的行為,氣象法律、行政法規有處罰規定的,由有關氣象主管機構或者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部門依法予以處罰。
第三十三條 違反本條例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氣象主管機構責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按照下列規定給予處罰;給他人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拒不接受對防雷裝置依法進行的定期檢測的,給予警告,可以並處一千元罰款;
(二)從事防雷裝置檢測的單位未取得資質證書或者超出資質證書核定的範圍從事防雷裝置檢測的,沒收違法所得,並處五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的罰款;
(三)違反本條例第三十條第一款規定的,給予警告,可以並處一千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的罰款。
第三十四條 氣象主管機構及其所屬氣象台站的工作人員有下列行為之一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致使國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財產遭受重大損失,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由於翫忽職守,導致重大漏報、錯報公眾氣象預報、災害性天氣警報以及丟失或者毀壞原始氣象探測資料、偽造氣象資料等事故的;
(二)依法應當辦理的事項,不按照規定辦理的;
(三)不依法履行職責,致使氣象設施和探測環境遭受破壞的。
第八章 附則
第三十五條 本條例自2001年7月1日起施行。 [3] 

河南省氣象條例條例修改

《決定(草案)》對《河南省氣象條例》的第十一條、第二十一條、第二十七條第一款、第二十九條、第三十三條第一項的內容作出修改或刪除。
第十一條未經依法批准,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遷移氣象台站。確因國家建設和實施城市規劃需要遷移氣象台站的,由省轄市氣象主管機構會同有關部門選定氣象台站新址,報省以上氣象主管機構批准後,方可遷址。其遷建費用由建設單位承擔。修改為:氣象台站站址應當保持長期穩定,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擅自遷移氣象台站。
刪除《河南省氣象條例》第二十七條第一款中關於氣象業服務活動行政審批的內容,和第三十三條第一項關於強制安裝防雷裝置的內容。 [1] 

河南省氣象條例修改決定

河南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河南省氣象條例》《河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辦法》的決定
(2021年5月28日河南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通過)  
河南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決定:
對《河南省氣象條例》作出修改
1.將第十一條修改為:“氣象台站站址應當保持長期穩定,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擅自遷移氣象台站。
“因國家重點工程建設或者城市(鎮)總體規劃變化,確需遷移氣象台站的,建設單位或者當地人民政府應當向省氣象主管機構提出申請,由省氣象主管機構組織專家對擬遷新址的科學性、合理性進行評估,符合氣象設施和氣象探測環境保護要求的,在納入城市(鎮)控制性詳細規劃後,按照先建站後遷移的原則進行遷移。
“申請遷移大氣本底站、國家基準氣候站、國家基本氣象站的,由省氣象主管機構簽署意見並報送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審批;申請遷移其他氣象台站的,由省氣象主管機構審批,並報送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備案。
“氣象台站遷移、建設費用由建設單位承擔。”
2.將第二十一條修改為:“從事防雷裝置檢測的單位,應當取得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或者省氣象主管機構頒發的資質證。
“新建、改建、擴建建設工程雷電防護裝置的設計、施工,可以由取得相應建設、公路、水路、鐵路、民航、水利、電力、核電、通信等專業工程設計、施工資質的單位承擔。
“防雷裝置的設計審核、施工監督、竣工驗收,依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雷電災害調查工作由各級氣象主管機構負責。具體辦法按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的規定執行。”
3.將第二十七條第一款修改為:“凡在本行政區域內進行的氣象業務服務活動,應當執行氣象技術標準、技術規範和技術規程。進行氣象探測所獲得的原始資料必須在探測活動結束後九十日內移交當地氣象主管機構,實施探測單位可以使用該資料,但不得對外公佈或者轉讓。”
4.將第二十九條修改為:“與氣候條件密切相關的城鄉規劃、重點領域或者區域發展建設規劃,重大基礎設施、公共工程和大型工程建設項目,重大區域性經濟開發、區域農(牧)業結構調整建設項目,大型太陽能、風能等氣候資源開發利用建設項目應當進行氣候可行性論證。
“建設項目大氣環境影響評價使用的氣象探測資料應當使用符合國家氣象技術標準的氣象資料。”
5.刪除第三十三條第一項及第三項中的“防雷工程設計、施工”的內容。
本決定自公佈之日起施行。
上述地方性法規根據本決定作出相應修改,重新公佈。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