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河南省信息化電器重點實驗室

鎖定
河南省信息化電器重點實驗室創建於1996年,前身是“鄭州輕工業學院模糊控制技術中心”,是以原國家輕工總會“電器”重點實驗室和河南省“電機與電器”重點學科為依託,2005年3月經河南省科技廳批准籌建。
中文名
河南省信息化電器重點實驗室
創建時間
1996年
科研人員
20人
總面積
1500m2

目錄

河南省信息化電器重點實驗室簡介

河南省信息化電器重點實驗室在河南省科技廳河南省教育廳、鄭州輕工業學院的大力扶持和幫助下,軟件平台與硬件基礎條件均日趨完善。

河南省信息化電器重點實驗室發展歷史

實驗室已擁有信息電器、現場總線技術、嵌入式系統、電磁兼容、生物信息處理等10個實驗分室,總面積1500m2;擁有6個工學碩士學位授權點和1個工程碩士學位授權領域;目前,有固定科研人員20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5人,博士學位8人、碩士學位11人、在讀博士4人,以及河南省“創新型科技團隊”1支、河南省優秀專家1人、河南省高校特聘教授1人、河南省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對象4人、河南省高校中青年骨幹教師7人。學術梯隊的知識結構、年齡結構以及專業技術職務結構合理。  實驗室科技實力雄厚,經過多年的積累和潛心發展,目前已形成如下四個頗具特色和優勢的、適合市場需求的研究方向:
信息電器的智能化理論與技術 本方向主要研究家用電器的智能控制、網絡化控制、網絡化電器中的信息安全技術以及相關產品的開發。研究內容主要包括:將智能控制、數字信號處理、網絡技術相融合,實現在網絡環境下民用電器產品的多對象集中控制;研究無線傳感器網絡自組網技術和智能優化算法,實現無線傳感器網絡的佈局最優規劃和穩定運行;開展生物計算方法研究,解決網絡環境中的多元信息傳輸及安全問題。
工業網絡系統與信息融合 該研究方向主要從事現場總線、現代工業控制網絡、圖像處理與模式識別及生物傳感器等研究。研究內容主要包括:先進自動化技術集成與應用、工業通信網絡技術的研究與應用、IEC61131-3標準編程語言高端功能的開發與應用、現場總線診斷工具的研製及開發、信息化工業測控電器的研究與開發、基於現場總線技術的工業控制系統安全性和可靠性的研究與評測等。採用圖像處理與模式識別等方法,針對紡織生產過程中的織物缺陷,研究織物缺陷的特徵提取與識別、圖像快速獲取及處理等關鍵技術;採用數據挖掘、神經網絡辨識等方法,針對醫療衞生、食品檢驗和環境監測的需要,開展生物信息獲取、生物檢測器件與裝置的研究。
異步電動機故障診斷理論與技術 本方向主要研究大型異步電動機故障在線監測與診斷理論及技術。研究內容主要包括:大型異步電動機的定子、轉子、軸承故障形成機理及其發展演變過程;定子、轉子、軸承故障的數學建模方法;基於小波變換和經驗模態分解理論等時頻方法的故障特徵提取技術;故障的在線監測與預警技術;故障的模式識別技術;故障的危害性評估技術等。
新能源及複雜工業對象的動態測控 該研究方向主要從事新能源及複雜工業對象的測試與控制。以大容量直接甲醇燃料電池為研究對象,通過對電池系統的分析與建模,研究電池堆系統的高性能智能化控制技術;針對甲醇燃料電池電堆的工作特性,設計新型的極板流道分堆並接式的系統結構;研製高效智能化的直接甲醇燃料電池一體化電源系統。針對起重機等複雜對象,通過分析系統各組成部分的關聯關係,建立系統的機電耦合模型,以非線性控制方法為基礎,設計高精度、強魯棒的控制系統。  實驗室堅持“以人為本、崇尚學術、面向市場、服務社會”的發展理念,實行“開放、流動、聯合、競爭”的運行機制,充分發揮學科優勢和特點,勵精圖治,開拓創新,力爭將實驗室建設成為能為我省信息化電器提供服務的科研實驗基地、人才培養基地和學術活動中心。
研究成果:
● 獎勵  實驗室成員不斷進行創新、致力於實驗室的發展建設工作,先後獲得項省部委獎勵,得到了有關部門和領導的一致認可。共獲得項省部級獎勵6項,廳局級獎勵13項。其中2項河南省重大科技攻關項目還被鑑定為國際領先水平,並且有2項科技成果還通過了國內領先水平鑑定。
● 專利  通過開展卓有成效的科研工作,實驗室共申請專利7項。其中包括髮明專利1項,實用新型專利6項。正在申請專利3項。
● 論文、專著及教材  實驗室在建設期內在共發表核心以上學術論文206篇。其中篇被SCI、EI、ISTP三大檢索機構收錄90餘篇次。出版專著及教材13部。
● 承擔科研項目  實驗室在建設期內先後共承擔科研項目100餘項,1300多萬元。其中縱向項目13項,經費215萬元,其中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河南省科技創新傑出人才計劃項目,2項河南省科技創新傑出青年計劃項目。詳見附表4。此外實驗室不斷重視科研內涵建設,加強橫向科技合作的廣度和力度,承擔企業委託橫向課題28項,項目經費1106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