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沙蛤

鎖定
沙蛤別稱海蚌、紅蛋、西施舌。屬瓣鰓綱簾蛤目蛤蜊科。貝殼近三角形,殼大脆薄。棲息於潮間帶下區至水深20米的沙或沙泥底質水域海底。穴居生活,深度可達7—10釐米。主要食物為硅藻類。我國沿海均有分佈,黃海南部、東海數量較多。常用齒耙型漁具捕撈或潛水採捕。肉質細嫩,味鮮美,可鮮食。
中文名
沙蛤
別    名
西施舌
車蛤
土匙
海蚌
拉丁學名
Mactra antiquata
動物界
軟體動物門
瓣鰓綱
簾蛤目
蛤蜊科

沙蛤外形特徵

沙蛤
沙蛤(10張)
沙蛤貝殼2片,大形,質薄,略成三角形,長約5~7釐米,高度為長度的4/5,寬度約為長度的1/2。殼頂位於貝殼背緣中部稍靠前方,高出背緣,其前方略凹,後方較為凸出,腹面邊緣圓。小月面近於橢圓形,椐面狹長,呈披針狀。貝殼表面平滑,具有黃褐色發亮的外皮,生長紋細密而顯明。殼頂淡紫色,腹面黃褐色,貝殼內面淡紫色。鉸合部較寬,左殼主齒1枚,呈人字形。右殼主齒2枚,呈八字形;前後側齒髮達,呈薄片狀,左殼1枚,右殼2枚。外韌帶小,黃褐色,內韌帶極發達,棕黃色。外套痕顯明,外套竇淺,呈半圓形。前閉殼肌痕略成方形,背緣延長呈帶狀,後閉殼肌痕卵圓形。足舌狀,肌肉發達。 [1] 

沙蛤生長繁殖

沙蛤雌雄異體,體外受精。2齡可達性成熟。生殖期5—8月。

沙蛤生活習性

沙蛤棲息於潮間帶下區至水深20米的沙或沙泥底質水域海底。穴居生活,深度可達7—10釐米。風平浪靜時常張開外殼,吐出白嫩的肉舌。主要食物為硅藻類。

沙蛤營養價值

沙蛤鮮肉含水量為82.31%,粗蛋白11.18%(佔幹基質量的63.19%),粗脂肪0.54%,灰分2.36%;西施舌蛋白質中含有18種編碼氨基酸,其中含人體所需的全部8種必需氨基酸,必需氨基酸的質量分數為20.93%(幹基),佔氨基酸總量的36.28%,穀氨酸(Glu)、天冬氨酸(Asp)和甘氨酸(Gly)的質量分數較高,分別佔幹基的7.80%、5.57%和6.70%;高度不飽和脂肪酸C20:4(EPA)和C22:6(DHA)分別佔脂肪酸總數的20.41%和10.20%;對西施舌肉營養價值評價結果顯示:Gly,Asp、Glu和丙氨酸(Ala)4種呈味氨基酸佔水解氨基酸總量的44.77%,佔遊離氨基酸總量的72.94%;氨基酸評分(SAA)和化學評分(SC)結果都顯示第一限制性氨基酸是色氨酸,其SAA值和SC值分別為0.73和0.43,必需氨基酸指數(IEAA)為64.91,牛磺酸含量豐富,質量比為13 830 mg/kg(幹基);西施舌含有較豐富的Fe和Zn,在其幹基中的質量比分別為130.0 mg/kg和52.0 mg/kg。 [2] 

沙蛤分佈範圍

沙蛤 沙蛤
沙蛤廣泛分佈於印度-太平洋海域淺灘,福建長樂漳港一帶為其著名的產地,故又稱之為“漳港海蚌”。我國沿海均有分佈,黃海南部、東海數量較多,現已進行人工養殖。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