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沙田民歌

鎖定
沙田民歌,流行於廣東省珠海市斗門區的傳統音樂,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1] 
沙田民歌起源自東晉,它採用帶有珠海沙田地域口音及語彙的廣州方言演唱,在婚、喪、祀神等民俗活動中產生並發展。主要分佈於珠江三角洲沙田水鄉地區,它是在當地的“疍家人”唱的“疍家歌”“漁歌”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水鄉民歌的統稱,是廣東音樂的重要發源。沙田民歌分很多曲調,主要有結婚時賀婚的“高堂歌”、鹹水區疍民的鹹水歌、漁民打漁唱的“大罾歌”,還有姑娘出嫁時的“嘆情歌 [2]  ”。
2006年5月10日,沙田民歌被列入廣東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3]  。2007年3月29日,沙田民歌被列入珠海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5]  。2007年5月,沙田民歌被列入斗門區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 
中文名
沙田民歌
批准時間
2006年5月10日
非遺級別
省級
申報地區
廣東省珠海市
非遺類別
傳統音樂

沙田民歌歷史淵源

沙田民歌 沙田民歌
在珠海形成的沙田民歌歷史悠久,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演變過程。
珠海沙田水鄉居民的先民們為避戰亂,自北而南遷徙,在珠江三角洲的沿江、沿海靠捕魚為生,他們就是後來被稱作“疍家人”的羣體。這些疍家人唱的民歌也稱“疍家歌”“漁歌”,它就是沙田民歌的始祖,沙田民歌的得名是因為唱沙田民歌的人(主要是“疍家人”)基本上生活在沙田水鄉里。解放前,由於疍家人社會地位低下,不準學習使用文字,所以在生產、生活中,基本上用民歌進行語言和情感的交流。
珠海疍家人的遷入始於東晉,歷史上最大批移民流入珠海是北宋末年。據北宋·樂史《太平環宇記》記載:“香山之歌在婚喪嫁娶、慶典祀神時,均歌唱以導其情……”這裏的香山就包括今天珠海所在的廣大區域,説明在宋代甚至之前,歌唱已經是古香山(包括今天的珠海)人們“婚喪嫁娶、慶典祀神時”表達感情,交流感情的一種常用的形式。
據明嘉靖《香山縣誌·卷七》記載,元朝元貞二年(1296年),香山縣令黃棠到任石歧所寫《長洲煙雨》一詩云“萬頃中間螺髻青,人家環繞住昇平;鶴汀鳧渚雖煙雨,長有漁歌牧笛聲。”詩歌的第一、二句寫的是疍家人傍海而居的家居環境,第三句中的“鶴汀鳧渚”就是指“疍家人”生產勞動的沙田等地方,第四句中的“長有漁歌”則寫明瞭元代的時候疍家人日常生活中仍然少不了相隨相伴的漁歌。
明代史學家黃佐的《石歧夜泊》一詩裏也有“漁歌菱唱不勝春,桂楫蘭橈鏡光裏”的詩句,這説明明代的時候,包括珠海地區在內的古香山區域,漁歌仍然是人們生產勞動中最美好的抒情方式。
明末清初的時候,珠海附近海域的疍民們在今天珠海的斗門區、香洲區沿海圍墾沙田,越來越多的疍家人從水上遷到陸地上生活,“疍家歌”“漁歌”經過疍家人的爭相傳唱加工,逐漸形成了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民歌。
清代王士禎的《廣州竹枝詞》裏有這樣的句子:“潮來濠畔接江波,魚藻門邊爭綺羅;兩岸畫欄紅照水,蛋艇爭唱木魚歌”,詩中的“濠畔”就是今天的澳門與珠海沿江沿海的部分沙田水鄉,而既然提到有“木魚歌”,自然應該還有其他的歌種,這説明清代的時候,珠海沙田區域的民歌已經演變出很多曲調。
據《香山縣誌》記載,民國時候,今珠海市境內經過圍墾的沙田區域已經頗具規模。居住在沙田水鄉的疍家人在生產生活中仍然以唱民歌作為傳情達意的主要方式,使民歌得以繼續傳承發展,形式更加多樣,內容更加豐富。
解放後,沙田區域居住的疍家人唱民歌的熱情不減,到20世紀50年代達到了鼎盛時期,人們已經約定俗成地把珠海當地的疍家人唱的那些民歌統稱為沙田民歌,大家比較熟悉的鹹水歌、結婚時賀婚的高堂歌、漁民打魚唱的大罾歌,還有姑娘出嫁時的嘆家姐以及木魚歌等等,都屬於沙田民歌的不同歌調。
“文革”時期,沙田民歌被列入了“封、資、修”的範疇,被當成了“四舊”的東西,一度銷聲匿跡。
直到改革開放以後,疍家人才重新唱響自己的沙田民歌,經過民歌手的傳唱改編,沙田民歌已經自成一家 [4] 

沙田民歌基本特徵

沙田民歌主要類別

沙田民歌因演唱環境、場合、形式等的不同,又分為高堂歌、鹹水歌、嘆情歌、姑妹歌、大罾歌、木魚歌等 [1] 
高堂歌,是一種賀婚歌,因起源於“坐高堂”的婚俗儀式而得名。高堂歌主要在婚禮的特定場合演唱,多以賀婚為題材,以獨唱為主。高堂歌分長句(即古腔)和短句兩種,高堂歌音域寬廣,激昂奔放,有如鋼珠滾落銅盆一樣鏗鏘。屬於六聲音階徴調式民歌,四個樂句分別終止於商、徴、宮、徴。高堂歌一個樂段七言四句,一二四句押韻,其韻轍是平平仄平,每句前六字問字取腔,有固定尾腔,一三句尾加有“囉”的襯詞。長句高堂歌悠揚婉轉,樸實含蓄,帶着濃郁的水鄉氣息,其襯詞有“囉嗬”“囉嗬嗬”“啦嚇”等。
鹹水歌,也分為短句和長句兩種,起名於自然環境。解放前,海水自由灌入流出,從農曆9月至翌年的4月,河水都是鹹的,鹹水歌因而得名。鹹水歌集中表現在婚禮和鬥歌的場合,多以情歌的形式出現。鹹水歌屬於六聲音階徴調式民歌,上句終止於宮音下滑至角音,下句終止於徴,也下滑至角音。屬七言二句、問字取腔,有固定尾腔。兩句押韻,分別是仄聲和下平聲。鹹水歌抒情悠揚,猶如清溪流水般珠圓玉潤。稱謂詞用“妹(哥)好呀哩”、“好妹(哥)呀哩”。襯詞有“呀哩”。技巧性的襯詞很多,多用在開頭。如“竹梳木梳”“生葱熟葱”“叮叮噹噹”等。長句鹹水歌唱起來妙趣橫生,有張有弛,有高有低,有快有慢,快時如暴雨狂風,慢時如江水平流。第一句可自由擴張,句數不拘。襯詞有“呀哩”“呀哩咳”等。
嘆情又名嘆家姐,是帶着哭腔嘆唱的。姑娘出嫁有個嘆家姐的婚俗,連嘆兩個晚上,從死去的祖宗一直嘆到健在的家人,嘆情集中表現在婚俗上,主要是獨嘆,多以懷念和勸世為主要題材。稱謂詞因所嘆對象而定,如“阿媽呀阿媽啦”“阿妹呀阿妹啦”,襯詞用“唉”“咖”等。也是六聲音階徴調式民歌,上句終止於商音,下句終止於徴音,其結構、韻轍和修辭手法與鹹水歌相同,
大罾歌,多是在內河、外海裝罾網的漁民唱的,因而得名叫大罾歌。大罾歌優美抒情,演唱不分地點,多用於對唱,以愛情為主要表現題材。稱謂用“妹(哥)呀哩”“阿姐呀好妹”。襯詞有“呀”“呀囉”“咳”等。同樣是六聲音階徴調式民歌,上句終止於宮音,下句終止於徴音,七言句,其結構、韻轍和修辭手法與鹹水歌相同。
姑妹歌,因稱謂詞而得名。姑妹歌旋律優美,抒情悠揚。以愛情為主要題材,多在船岸對唱。稱謂詞用“有情阿妹(哥)”“姑妹”“兄哥”。襯詞有“呀咧”。同樣是六聲音階徴調式民歌,分上下兩句七言句,其結構、韻轍和修辭手法與鹹水歌相同。
木魚歌,傳説來源於拜神時邊敲木魚邊唱的調子。木魚歌以獨唱為主, 善於敍事、説書,修辭手法不拘,內容以講述歷史故事的居多。所唱的情節曲折感人,深受羣眾喜愛,因而過去有不少人(特別是盲人)以唱木魚為藝。木魚歌同樣是六聲音階徴調式民歌,分上下兩樂句組成一個樂段,上句終止於商音,下句終止於徴音。所以,它的上、下句都可以根據內容需要由若干個七言句組成 [4] 

沙田民歌歌詞內容

沙田民歌歌詞大都反映海河生產和沙田農耕勞動,具有海河文化與農耕文化的特點。演唱時無任何樂器伴奏和任何道具輔助,具有無伴奏清唱的特徵。演唱形式繁多,除了自己抒情,還可以與他人對唱、鬥歌。主要特點是觸景生情,即興演唱 [2] 

沙田民歌代表作品

流傳下來的傳統沙田民歌數量多達5000首以上,主要流傳的作品有:高堂歌約2000多首,代表作品主要有《十賀新郎》《十杯美酒》《釣魚仔》《懶老婆》《好事成雙唱只添》等;鹹水歌約2500多首,代表作品主要有《唱花》《蝦仔有腸魚無髒》《耕田人仔無日歡容》《一張凳仔兩份坐》《今日表弟唱歌又沙音》《八字林篷力字在中》等;嘆情歌約400首,代表作品主要有《母女相嘆》《姐妹相嘆》《嘆家姐》《哭嫁歌》等;大罾歌傳唱面較窄,流傳約有幾十首,代表作品主要有《海底珍珠》等;姑妹歌傳唱面也較窄,流傳約有幾十首,代表作品主要有《情歌對唱》《蝦仔在衝魚在海》等;木魚歌約有幾十首,代表作品主要有《十相送》《水仙花》《有福生子,無福生女》等 [4] 

沙田民歌傳承保護

沙田民歌傳承價值

沙田民歌的歷史悠久,內容豐富,承載着沙田地區的民俗風情,是海河文化與農耕文化相融而成的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鄉土文化。發掘、搶救、保護沙田民歌,對於研究珠海市及珠江三角洲疍家人的勞動習俗、生活狀態具有重要的意義 [1] 
學術價值:唱沙田民歌的主要是疍家人, 而解放前的疍家人社會地位低下,不準學習使用文字,在生產、生活中,基本上用民歌進行語言和情感的交流。因此目前流傳的沙田民歌對於研究珠海市及珠江三角洲疍家人的勞動習俗、生活狀態、對後來文化等方面的影響,是重要的研究資料。
文化價值:唱民歌是疍家人重要的文化生活內容,而疍家人是由長期在海河生活,後來才逐步遷移到岸上從事農耕生活的,遷移到岸上後也仍然經常出沒於海河,因此沙田民歌屬於海河文化與農耕文化相融而成的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鄉土文化,具有獨特的文化研究價值。
實用價值:發掘、搶救、保護沙田民歌一是可以繼承和弘揚優秀的傳統地方文化,進而提高珠海市廣大民眾的藝術修養和自身素質;二是可以豐富珠海市乃至珠江三角洲地區人民羣眾的文化生活,對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將產生重要的促進作用 [4] 

沙田民歌傳承狀況

由於珠海市是中國對外開放的經濟特區之一,多元文化並存的特徵尤為明顯,人們對於文化經濟生活選擇的自由空間大,沙田民歌這種藝術形式面臨着來自各方面的衝擊,生存和發展空間越來越小,亟需採取有力措施加以保護 [1] 

沙田民歌傳承人物

吳金喜,男,1944年生,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當地水上居民後代,自小隨父輩學唱沙田民歌,在繼承傳統沙田民歌基礎上,突破清唱形式,發展出民歌説唱、表演唱等新形式,其創作、演唱的民歌內容貼近社會、貼近生活、貼近現實,為社會所廣泛傳唱。20世紀60年代以來,蒐集沙田民歌2000餘首,並整理出版《珠海沙田民歌》一書;近年來,廣泛深入社區、校園等傳授沙田民歌、培養民歌手,促進了沙田民歌的傳承與傳播 [7] 
陳社金,1951年4月出生,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自幼受父親影響開始學唱沙田民歌,是南屏鎮沙田民歌隊歌手。從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至今,蒐集、改編、創作沙田民歌數百首。歷任南屏鎮文化站站長、南屏曲藝社社長,他積極參與創辦沙田民歌藝術研究會,成立了沙田民歌隊。他曲調掌握全面,演唱手法豐富,表演生動且擅長創作,因其特有的藝術魅力被譽為“珠海沙田民歌王”。2009年,他與民歌手梁六妹聯袂,獲得首屆“金嗓子”杯全國山歌邀請賽最高獎“金嗓獎”。同時,他還創作適合學生演唱的沙田民歌,走進校園為學生開設演唱技巧培訓班,培養了一批致力於沙田民歌的傳承人,當選為“2004年度珠海十大文化人物” [6] 

沙田民歌社會影響

重要演出
2016年3月8日早上,南屏鎮慶三八“巾幗建新功共築中國夢”文藝演出及遊園活動在南屏鎮文化廣場舉行,演唱沙田民歌 [8] 
2018年9月29日,井岸鎮文化站承辦的“2018年井岸鎮第十二屆沙田民歌大賽”在井岸鎮西堤路顯利樂壇舉行 [9]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