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沙漠之夢

鎖定
《邊界》的故事發生在一片荒蕪的草原上,主角是一個蒙古本地男子和一對從北韓出逃的母子。身心疲憊的三個人在無法相互交流的情境下接受着宿命的旨意,並不斷尋求生存下去的希望。
中文名
沙漠之夢
外文名
Desert Dream
其他譯名
沙漠之夢

邊界
類    型
劇情
製片地區
韓國/蒙古/中國
導    演
張律Lu Zhang
編    劇
張律 Lu Zhang
上映時間
2007年
對白語言
韓語
色    彩
彩色

沙漠之夢劇情簡介

在蒙古與中國交界的沙漠地帶,尚存留着一個小小的村莊。乾燥的氣候、猛烈的風沙驅使人們紛紛離開,另謀出路。為了給女兒治病,蒙古男子將妻子和女兒送去烏蘭巴托,自己仍留守原處植樹造林。一天,一個名叫崔順姬的北韓女子帶着兒子昌浩來到這裏,懇求在蒙古男子家中借宿一宿。後來,這對母子留了下來。他們彼此無法用言語溝通,卻一起種樹、擠牛奶、喝麻油酒,像一家人一樣自然地生活到一起。在荒蕪的草原,他們似乎找到了一種歲月靜好的恬淡感受。

沙漠之夢演職員表

主演:
徐靜 Jing Xu
巴圖魯 Batulu

沙漠之夢幕後花絮

電影《邊界》始終圍繞着“邊界”的主題。蒙古男子對身邊的人稱崔順姬母子為“來自遠方的客人”。來自北韓的母子和蒙古男子從國籍、語言等表層方面來講都存在着明顯的“邊界”,他們的內心世界同樣存有一種對外來事物的戒備。當母子倆打破外人所謂的“界限”,進入蒙古男人的“領域”,他們之間存在的語言障礙和孤獨感都被治癒。就像男孩昌浩所言“草原得到了保護,我們也得到了保護”。在這片荒無人煙的草原,孩子的悲痛被融化。
電影的拍攝手法採用貫徹始終的客觀視角。攝像機左右移動,跟隨人物的一舉一動,進出畫面。陌生的關係在時間和彼此的沉默中慢慢沉澱,逐漸打破無法交流帶來的壁壘。故事單純、緩慢。影片並非以事件為主線,而是更側重於人物的內在情感,並大量採用長鏡頭捕捉登場人物的日常生活片段。在語言不能溝通的環境中,主人公僅用情感表達着自己的所思所想。他們一起植樹、趕集、起居,用人類最本原的關係刻畫出一種所謂“家庭”的概念。
影片以蒙古草原的風沙和貧瘠為敍事背景,無色無味的畫面在某種程度上為感情的傳達製造了障礙。鏡頭始終孜孜不倦停留在蒙古男子和北韓母子的日常生活畫面上,甚至連人物特寫鏡頭都欠奉。男主人公無精打采的低語,女主人公了無感情色彩的白描,兒子昌浩的單調刻畫更加劇了影片的枯燥冗長感。儘管,攝像機從容不迫地展現人物的動作和表情,但貧乏的台詞,以及過於平淡的情節卻妨礙了觀賞性,無法淋漓盡致地反映導演的拍攝意圖。
二字決導演
上部作品《芒種》在海外電影節載譽歸來後,導演張律奉上新作《邊界》。這個格外喜歡二字片名的導演先後拍攝了《唐詩》(2004)、《芒種》(2005)、《事實》(2006),《邊界》(2007),而目前正籌備的新片《裏裏》同樣是“二字訣”。
2007年,《邊界》入選柏林電影節參賽單元。屢次進出國際電影節的實力派女演員徐靜出任片中女主角——“崔順姬”,蒙古著名男演員巴圖魯扮演在草原上與孤獨為伍的男主角。
在上一部作品《芒種》中,女主人公是一個以賣泡菜維生的苦命女子,這部《邊界》則講述了一個蒙古男子和一對北韓母子的生活故事。有趣的是,《芒種》中的母子就叫作“崔順姬”和“昌浩”,《邊界》中沿用了這兩個名字,可以説是導演本人主觀地打破了作品間的“邊界”,使每部作品都有着某種微妙的關聯。事實上,張律導演的作品的確有着極為統一的風格。
跨越形式上與心靈上的邊界
電影《邊界》始終圍繞着“邊界”的主題。蒙古男子對身邊的人稱崔順姬母子為“來自遠方的客人”。來自北韓的母子和蒙古男子從國籍、語言等表層方面來講都存在着明顯的“邊界”,他們的內心世界同樣存有一種對外來事物的戒備。當母子倆打破外人所謂的“界限”,進入蒙古男人的“領域”,他們之間存在的語言障礙和孤獨感都被治癒。就像男孩昌浩所言“草原得到了保護,我們也得到了保護”。在這片荒無人煙的草原,孩子的悲痛被融化。
電影的拍攝手法採用貫徹始終的客觀視角。攝像機左右移動,跟隨人物的一舉一動,進出畫面。陌生的關係在時間和彼此的沉默中慢慢沉澱,逐漸打破無法交流帶來的壁壘。故事單純、緩慢。影片並非以事件為主線,而是更側重於人物的內在情感,並大量採用長鏡頭捕捉登場人物的日常生活片段。在語言不能溝通的環境中,主人公僅用情感表達着自己的所思所想。他們一起植樹、趕集、起居,用人類最本原的關係刻畫出一種所謂“家庭”的概念。
影片以蒙古草原的風沙和貧瘠為敍事背景,無色無味的畫面在某種程度上為感情的傳達製造了障礙。鏡頭始終孜孜不倦停留在蒙古男子和北韓母子的日常生活畫面上,甚至連人物特寫鏡頭都欠奉。男主人公無精打采的低語,女主人公了無感情色彩的白描,兒子昌浩的單調刻畫更加劇了影片的枯燥冗長感。儘管,攝像機從容不迫地展現人物的動作和表情,但貧乏的台詞,以及過於平淡的情節卻妨礙了觀賞性,無法淋漓盡致地反映導演的拍攝意圖。
張律的人文精神到了蒙古,再在乾旱之地植《芒種》,為流離的人刻劃出真實的景色。蒙古邊區,沙漠肆虐,趕走人的生計,村民一個個跑掉。植樹領導在妻子和女兒走後,獨自守住崗位。韓裔難民順姬和兒子在逃亡路上,走進男人的孤獨蒙古包。附近駐紮的一個蒙古大兵,也發現這忽然的“綠洲”。友情和愛情,都無需共同語言……自成一派的張律,這次更帶着一個360度的鏡頭,去開發寧靜致遠的偏僻心境。人與天地,從沒這麼貼近過。
現代中國與蒙古邊境的沙漠地區~ 居於中國與蒙古邊境一個小村落的 Hangai, 不斷努力在乾旱的土地上栽種樹苗, 以防止荒漠化禍延當地, 但可惜一直未見成效~ 他年少的女兒因為身患耳疾, 妻子便帶同女兒出城求醫, 留下 Hangai 一人繼續努力植樹~ 一天, 一位説韓語的年輕母親 Soon-hee 帶同兒子 Chang-ho 來訪, 説希望 Hangai 能暫時收留他們, 後來才知二人是來自北韓的難民, 孩子的父親更不幸在逃難時被殺害~ Hangai 雖然跟兩母子語言不通, 但卻在相處過程中萌生出細緻的感情~ 後來, Hangai 收到妻子來信, 説女兒病情告急, 因此 Hangai 不得不前往探望, 只留下 Soon-hee 兩母子繼續在荒漠中栽種樹苗~ [1-3] 

沙漠之夢影片評價

中國朝鮮族導演張律第三部長片 “Desert Dream”, 原名為蒙古語 “Hyazgar”,意思就是 “世界”~ 導演在訪問中指出, 這裏的 “界” 可以指國與國之間的邊界, 也可以指人與人之間心靈上的邊界~ 片中雖然提及北韓難民, 中國北部荒漠化, 中國蒙古邊境關係等理應可以大造文章的敏感題材, 不過導演對政_治的描寫只是輕輕帶過, 反而集中塑造片中人物之間不依賴言語的溝通和互動~
“Desert Dream” 全片主要在蒙古荒漠地區實地取景, 大自然景色幾乎成為其中一位主角~ 全片多采用遠鏡拍攝, 讓片中的人物融入風景之中, 往往得出一些頗漂亮的構圖, 同時亦捕捉了一些基魯斯達米 (Abbas Kiarostami) 式荒涼而優美的景緻 (特別是那些蜿蜒的泥路)~
片中那些不停被栽到地上, 但始終未能茁壯成長的樹苗, 也可視為片中人物內心世界的反映: Hangai (Bat-ulzii 飾) 眼見家園被黃沙掩蓋, Soon-hee (Seo Jung 飾) 和 Chan-ho (Shin Dong-ho 飾) 母子逃難到人生路不熟的地方, 都宛如無根無家的孤兒~ 雖然他們在萍水相逢時建立過一點情誼, 但最後仍躲不過各散東西, 被迫遠離家園的宿命~
整部電影大部分鏡頭的拍攝方法基本上都非常相似: 先是10多秒靜止不動的中遠距離定鏡, 讓多位角色在鏡框中自由進出, 但即使片中人走出畫面之外, 攝影機也不會立刻隨之移動 (觀眾只能從聲音猜測畫面中看不見的事情), 往往要待人物全部離開後數秒, 才以一個從容不迫的 pan shot 披露劇情進展, 繼而發展成另一個靜止不動的定鏡~ 這種幾乎形式化的拍攝手法, 雖然有時顯得呆板而造作, 但無疑成功保持一種靜觀生活的緩慢節奏, 同時讓背後荒涼的自然景色滲出一陣澹澹的孤清~
在這部言語溝通失效的電影中, 音樂便成為人與人之間超越語言的溝通工具 (男女間的肌膚之親也可視作另一種溝通方式, 但往往只是男方一廂情願地強求…)~ 蒙古士兵演唱的蒙古喉音和民歌, Chang-ho 哼着的韓國短曲, 便都能暫時消除人們心中的界線, 讓來自不同背景的人互相關懷~
電影的結尾, 講述 Soon-hee 母子再次飄泊天涯~ 面對一條廣闊的大路, 鏡頭來一個慢慢環顧四周的360度 pan shot, 回過頭來卻見欄杆上系滿藍色的絲巾予以祝福~ 這個 pan shot 就像小兒子 Chang-ho 早前逕自在原地轉圈的怪行 (他自稱這樣能讓他在晚上造讀書上學的夢): 雖然眼前沒有可見的美好將來, 但在路上的人內心依然充滿盼望~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