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沙溪廟組

鎖定
沙溪廟組是地學專業名詞,出露於四川盆地及周邊的中生代侏羅系地層,屬於中生代紅層,為熱帶荒漠季節性河流沉積,巖性為正長石砂岩長石石英砂岩與泥岩互層。其內常發育有恐龍化石 [1]  所產砂岩可做建築材料開採 [2] 
中文名
沙溪廟組
外文名
Shaximiao Formation
時    代
J2
命名時間
1946年
命名者
楊博泉、孫萬銓
屬    性
岩石地層單位
顯生宇
中生界
侏羅系
中侏羅統
沉積相
河流相

目錄

沙溪廟組基本信息

同物異名:上沙溪廟組、下沙溪廟組、牛華溪紅層。
分為上下兩亞組,以一層黃綠色灰黑色頁岩(含葉肢介化石)為標誌,其上穩定的青灰色砂岩層屬於上亞組。
上亞組:泥岩,色較暗,含較多鈣質團塊,偶夾泥灰岩。砂岩顏色較雜,長石含量高。其下部含馬門溪及魚鱉類化石。底部有20M上下的穩定的青灰色砂岩。
下亞組:泥岩呈紫紅色,少數灰綠色,局部含鈣質及鈣質團塊;砂岩多為長石石英砂岩

沙溪廟組命名

1946年命名;盛莘夫等,1962年介紹。

沙溪廟組特徵

巖性為黃灰,紫灰色長石石英砂岩與紫紅、紫灰色泥(頁)巖不等厚韻律互層。含雙殼類、介形類葉肢介、植物及脊椎動物等化石。與下伏新田溝組千佛崖組及上覆遂寧組均為整合接觸,亦可平行不整合超覆於自流井組之上。厚650-2500米。 [3] 
著名的馬門溪龍產於此地層中。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