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沙河

(海河流域灤河支流青龍河的支流)

鎖定
沙河,北魏時稱“小沮”;清代稱“涼河”、“青龍河”;清以後,因其河牀沙質,又稱之為“沙河” [8]  。因流經長城冷口關,下游的遷安市又稱“冷口沙河” [2]  ,《 秦皇島市志》 [1]  《青龍滿族自治縣誌》 [6]  皆稱沙河。位於青龍滿族自治縣西部、遷安市東北部,海灤河水系灤河支流青龍河的支流。發源於河北省青龍滿族自治縣八道河鎮西部的頭道溝 [8]  ,流經青龍滿族自治縣遷安市的王廠、八道河、獅子坪、肖營子、上道河、建昌營及大望都莊等地 [1]  。至遷安市棗行村南注入青龍河 [2]  。河道全長76公里 [1]  ,全河總流域面積為455.6平方公里,河源至河口的自然落差為347米。 [6]  主要支流有白洋河、涼水河。 [2] 
據冷口水文站1987年到2006年實測資料統計,平均流量3.8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年徑流量1.04億立方米,多年平均輸沙量18.2萬噸。 [2] 
沙河上游八道河鎮建有抄道溝水庫, [7]  支流白羊河上游長城腳下有北白道子水庫,主要用於發電和灌溉。 [4]  長城腳下的冷口村北沙河右岸建有冷口渠,引沙河水自流灌溉。 [5] 
中文名
沙河
別    名
小沮、涼河、冷口沙河
所屬水系
海灤河水系灤河支流青龍河的支流
地理位置
青龍滿族自治縣西部
流經地區
河北省青龍滿族自治縣、遷安市
發源地
青龍滿族自治縣八道河鎮西部的頭道溝
主要支流
白洋河、涼水河
河    長
76 km
流域面積
455.6 km²
平均流量
3.8 m³/s
落    差
347 m
河口位置
河北省遷安市建昌營鎮棗行村南

沙河名稱演變

《水經注》載:“小沮水發冷溪,世謂冷池,又南温泉注之,又南與大沮合為盧。”清同治年間《遷安縣誌》載:“青龍河亦日涼河,源出都山,由冷口關流入,經建昌營與白羊河相會,又南經盧龍西南入於漆水,即古盧水之小沮也。”上述歷史記載表明,沙河在北魏時稱“小沮”。清代稱“涼河”、“青龍河”;清以後因沙極多,而稱“沙河”。 [6]  《遷安市志(1987~2006) 》又稱冷口沙河 [2] 

沙河幹流概況

沙河河道走向

沙河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沙河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沙河流經青龍滿族自治縣王廠、八道河、獅子坪、肖營子、七道河、遷安市建昌營及大望都莊等地。河道全長76公里 [1]  [6]  ,其中青龍滿族自治縣境長59公里。流域面積455.6平方公里。 [1] 
其中,沙河上游位於青龍滿族自治縣西部。其主支流發源於八道河鎮西部的頭道溝 [6]  (一説郭杖子 [2]  ),該支流先由南向北流至二道溝門村東後,改向由西向東流,在頭道溝門東500米處,由北向南流向的小棒棰溝水匯入,再向東至王廠村西由南向北流向的錢杖子水匯入;再向東至王廠村東由北向南流向的抄道溝水匯入;繼續向東至八道河村南約2公里處有源於都山南麓的由北向南流向的邊杖子水匯入。此後河道流向改為由北向南直瀉而下,在獅子坪附近有發源於鷹不落山東麓老肖家水及盤道溝水匯入,在肖營子南有佛龕溝水匯入。流經上、下抱榆槐、自家店、湯杖子的河水在長城南側西二道河村南匯入,發源於七撥子村的白羊河流經白羊峪口至建昌營與大望都莊之間匯入沙河。最後,沙河在盧龍卸甲莊附近匯入青龍河。沙河流經的主要地域有八道河(含原王廠)、婁杖子、肖營子、七道河(含原白家店)等鄉鎮。青龍境內長52公里 [6]  (一説59公里 [1]  )。河牀寬15米~100米。青龍縣境內流域面積350.78平方公里。 [6] 
沙河上游位於遷安市東北部。由冷口關過長城進入遷安市境內,稱冷口沙河。南流經建昌營鎮東關,到望都莊村東南有白洋河注入,再南流至大賢莊村北有涼水河注入後,向東南流至建昌營鎮棗行村南 [2]  (對岸為盧龍縣卸甲莊附近)注入青龍河。在遷安境內長14.9公里,流域面積為91.97平方公里,約寬130米,沙卵石河牀。在境內跨河主要公路上有鋼筋水泥結構橋樑兩座:三屯營至撫寧公路橋(建昌營鎮東),遷安市城至徐流營公路橋(青山院東)。 [2] 
沙河青龍縣肖營子鎮高麗鋪村段 沙河青龍縣肖營子鎮高麗鋪村段
沙河青龍縣七道河鄉段 沙河青龍縣七道河鄉段
遷安市冷口關長城下的沙河 遷安市冷口關長城下的沙河
遷安市冷口關長城下的沙河 遷安市冷口關長城下的沙河
沙河於遷安市建昌營鎮棗行村南注入青龍河 沙河於遷安市建昌營鎮棗行村南注入青龍河

沙河河道特徵

沙河,自源頭至長城段,河道曲折,水流湍急;在冷口越長城後,進入遷安市境內,河道比降變緩,水流也開始漸趨平穩,在大小望都附近白洋河水匯入後水量增加。河牀從上至下約寬15~100米之間。河源至河口的自然落差為347米。 [1]  [6] 

沙河水文特徵

沙河多年平均流量為3.8立方米/秒 [1]  (一説3.46立方米/秒 [6]  ),最大年平均流量近10立方米/秒,發生在1959年;最少年平均流量為0.95立方米/秒,發生在1968年;年平均徑流總量為11820萬立方米 [1]  (冷口水文站1987年到2006年實測1.04億立方米 [2]  );最大年徑流總量為28360萬立方米,發生在1959年;最小年徑流量總量僅為3016萬立方米,發生在1968年 [1]  (最小0.11億立方米 [2]  );該河汛期最大洪峯流量為2500立方米/秒,枯水年份的最小流量僅為0.02立方米/秒,結冰期約為80~90天。 [1]  多年平均輸沙量18.2萬噸。 [2] 
因長城內外山洪和白羊河水的影響,大水之年時有沙河暴漲暴落現象。因河道彎曲狹窄,行洪不暢,經常漫溢成災,對沿岸村莊危害較大。1959年~1984年,發生較大洪水9次,其中1000立方米/秒以上洪水6次。1979年洪峯高達2170立方米/秒,是新中國後一次最大洪水,給沿岸造成重大損失。 [3] 

沙河主要支流

沙河在中上游河段支流甚多,其主支發源於青龍滿族自治縣八道河鎮西部的頭道溝,該支先由南向北流至二道溝門村東後改向由西向東流,在頭道溝門東500米處有由北向南流的小棒棰溝水匯入;再向東至王廠村西有由南向北流向的錢杖子水匯入;再向東至王廠村東有由北向南流向的抄道溝水匯入;繼續向東至八道河村南約2公里處有源於都山南麓的由北向南流向的邊杖子水匯入;此後河道流向改為由北向南直瀉而下,先後在獅子坪附近有發源於鷹不落山東麓的老肖家水及盤道溝水兩條支流匯入;後從獅子坪南至長城冷口的近20公里的中游河段內,僅在肖營子南有佛龕溝水匯入;在長城北側的西二道河南0.5公里處有抱榆槐水匯入;再向南流至建昌營與大望都莊之間有七撥子水匯入;最後在卸甲莊附近與青龍河水匯流前有白洋河匯入。 [1] 
支流白羊河長城白羊河峪段 支流白羊河長城白羊河峪段
白羊河,位於青龍縣境西南部、遷安市北部,發源於青龍縣七撥子。向南流經流經黃花灣、六撥子、五撥子:四撥子、三撥子、張台子、二撥子等村 [6]  ,經白羊峪口過長城進入遷安市境,向東南經建昌營鎮南至大望都莊東南注入沙河。多年平均徑流量0.25億立方米。沙卵石河牀。河道全長29.5公里,流域面積145平方公里,其中青龍縣境內河長14.5公里,流域面積94.84平方公里 [6]  ;在遷安市境內長15公里,河道均寬55米,流域面積53.2平方公里。雨季水量較大,冬春季節東密塢以下河牀乾枯斷流呈潛流狀態。 [2] 
涼水河,位於遷安市東北部,季節性河流。發源於境內閻家店村北,向南流至洗甲河,折向東流至丁莊再折向東南至大賢莊村北注入冷口沙河。河道全長19.3公里,流域面積53.77平方公里。冷大公路於丁莊村北穿過該河,建有永久性水泥橋1座。涼水河村南有鐵路橋(大秦線)。 [2] 

沙河治理開發

沙河河道治理

新中國建立後,從1950年代開始沿岸羣眾就進行局部治理,搞小型疏浚和護岸工程。由於缺乏統一規劃,工程標準低,防洪抗災能力甚微。到1967年,新房子公社軍屯大隊和建昌營公社冷口大隊動員羣眾先後搞了6道卵石護岸丁壩,全長300多米。隨之,下游的望都莊公社也組織全社勞力在望都莊村東修築了一道2800米長的防洪護村大堤。這些工程經受住了1969年922立方米/秒洪水的考驗。
1972年春,中共遷安縣委和縣革委為根治冷口沙河,責成縣水電局組織技術人員進行了全面勘測,制定了統一治理方案。當年4月。組織沿岸5個公社和海河民工團5000餘人進行疏通河道、裁彎取直、開寬河道等工程,並在河岸的樹行村至萬軍村危險段修築沙石護岸壩21道。同時,兩岸營造了一條寬50米的防護林。全部工程到當年5月底基本完成,共動用土石方90萬立方米,用工15.4萬個。
繼大規模治理工程完成之後,部分社隊又自行搞了一些護岸工程。截止到1986年底,共修建沙石丁壩28道,全長1746米;防洪圍埝8道,全長1.3萬米。較大防洪工程除望都莊防洪大堤外,還有雞鳴莊防洪堤長1700米,萬軍護岸壩400米,大賢莊防洪堤長1000米,後窩子防洪堤長1300米,軍屯洪堤長4000米。冷口沙河經過治理後基本上達到了1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兩岸逐漸形成茂密的防護林帶,充分發揮了防洪護岸作用。 [3] 

沙河蓄水工程

抄道溝水庫,位於沙河上游青龍滿族自治縣原王廠公社抄道溝內,屬王廠公社社辦工程。1969年1月1日動工,1975年8月建成。控制流域面積12.1平方公里,總庫容155萬立方米,興利庫容109萬立方米,養魚水面55畝。大壩為堆石壩,壩高39米,壩頂長120米,側槽式溢洪道寬46米,最大泄洪量450立方米/秒。輸水洞為壩身混凝土壓力管,斷面直徑0.6米,長326米,流量0.6立方米/秒。該庫原設計壩高41米,壩頂高程193.94米,壩體幹砌石後面有一碎石楔形體。在施工中把壩高降為39米,將碎石楔形體改為堆石。1972年,堆石壩出現沉陷,由於背水坡度較陡(1:1),開始下滑,壩坡面數處鼓起,防滲斜牆後仰折裂,最大變形80釐米,縱橫裂紋10多道。1973年汛後觀察,微型橫紋增至數十道,防滲牆失去作用,水庫不能蓄水。1974年2月23日承德地區水電處批准了抄道溝大壩處理工程,並列入1974年水利基建計劃。工程處理採用渣油防滲材料,在大壩迎水面澆築一道厚0.05米的防滲斜牆,外面用0.06米厚的鋼筋混凝土預製板做模板,並用鋼筋掛鈎與壩面固結,共投資5.5萬元,當年10月完工。1976年5月26日,經承德地區水利局批准,縣水利局組織民工對水庫進行了安全加固處理。溢流堰由原來非實用堰改為實用斷面堰。堰加寬至46米,陡槽加寬至14米,邊牆加厚。同時利用開挖溢洪道的石方加固大壩背水陡。壩底加寬10米,坡度變為1.13。壩外部分發電壓力管道漏水,用環氧樹脂進行了處理,整個維修加固工程於1977年底全部完成。 [7] 
白道子水庫,位於遷安北部長城腳下的原雷莊鄉白道子村北,白羊河上游。控制流域面積2.5平方公里。由縣水利局技術勘測設計,唐山地區水利局批准,於1975年11月2日,由原雷莊公社集體出工興建,縣水利部門負責施工指導,到1978年8月30日完成。壩址為石炭巖質,大壩為粘土斜牆壩,最大壩高23.5米,壩頂長201米,壩頂高程132.5米。溢洪道為岸邊開敞式,堰頂高程129米,堰頂寬10.4米,深3米,最大泄洪量83.3立方米/秒。放水洞為石砌拱型,洞徑1.3~0.8米,斜拉桿閘門啓動,最大放水量1立方米/秒。庫區上游有5條較大山溝,多年平均洪水徑流量75萬立方米,校核洪峯流量119立方米/秒,校核洪水總量117.1萬立方米。庫區洪水位132米,正常蓄水位129米,死水位115米。設計總庫容115萬立方米,興利庫容79萬立方米,死庫容4.5萬立方米。灌溉面積2200畝,防洪標準為百年一遇,200年校核。 [4] 

沙河灌溉工程

白道子水庫灌區,配套輸水乾渠一條長5000米,較大附屬建築物有渡槽2座。白道子水庫建成後,因放水洞進水口山體坡度太陡,恐有坍塌堵塞放水洞危險,於1983年又搞了削坡護砌和溢洪道襯砌工程。從效益方面看,1980年~1981年間,抗旱澆地700畝左右,後因水庫管理未實行責任制,工程設施不斷被損壞,乾渠已不能輸水。1983年以後,只能澆灌壩下幾畝稻田,但防洪作用較好。 [4] 
冷口渠,始建於1964年4月,至年底完成,是由遷安市原建昌營公社12個受益大隊集體出工修建的。渠首位於長城腳下的冷口村北冷口沙河右岸,引冷口沙河水自流灌溉。當時的工程規模較小,只是開挖了一條長4000米的輸水乾渠和23條支斗渠,修築附屬建築物15座,計劃澆地3000畝。但因旱年水源不足,工程又不配套,實際澆地千畝左右。
為擴大水源,提高灌溉效益,經縣水利部門協助勘測,在渠首修建漿砌石重力截流主、副壩各一道,以切斷地下潛流,增加渠道引水量,同時擴建渠系配套工程。設計確定後,報請唐山地區水利局批准,於1975年冬開始由建昌營公社組織全社勞力施工,到1976年汛前完成砌壩工程。主壩長95米,副壩長70米,主壩最大壩高8.6米,頂寬2米,副壩高3米。同時修建進水閘和排沙閘各1座。同年10月繼續修建渠道擴建和配套工程,到1978年基本完成。擴建後乾渠總長6公里,支渠7條長17公里,大小建築物76座,其中乾渠建築物26座,支渠建築物50座。此外,還在灌區內修建電力揚水站2座(果山、卧龍崗),並安裝9台機組/254千瓦。經過擴建整修,全灌區可控制灌溉面積1.2萬畝。完成土石方25萬立方米,用工28.5萬個。累計投資51.3萬元,其中國家補助24.2萬元。灌渠由1978年開始運行,當年澆地7000畝,1979年最高達到9000畝,兩年平均糧食畝產400公斤,比過去提高近一倍。1980年以後,因連年乾旱,水源減少,原計劃引水2立方米/秒,但到1984年的4年中,用水季節僅能引入0.3立方米/秒,最枯時還不足0.1立方米/秒。因此澆地受到很大影響,為彌補乾旱年水源不足,在截流壩下游,冷口沙河與清泉泉水匯流處又建臨時抽水點1處,安裝2台/10英寸軸流泵提水,以擴大水源。但因管理不善,部分渠道和建築物被破壞,加之有的渠道滲漏失修,1985年以後僅能澆地5000畝左右。 [5] 

沙河水電工程

抄道溝水庫電站,抄道溝水庫建成時安裝SJ-W30/18雙擊式水輪機組,裝機容量84千瓦。因水輪機效益低,1977年改裝本縣水輪機廠製造的HLl29一LJ一35型水輪發電機組2台,單機容量75千瓦。 [7] 
參考資料
  • 1.    秦皇島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 秦皇島市志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4:178
  • 2.    遷安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 遷安市志(1987~2006) . 方誌出版社. 2013:85
  • 3.    遷安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 遷安縣誌 . 中國社會出版社 . 1994:158-159
  • 4.    遷安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 遷安縣誌 . 中國社會出版社 . 1994:162
  • 5.    遷安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 遷安縣誌 . 中國社會出版社 . 1994:172
  • 6.    青龍滿族自治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青龍滿族自治縣誌.中國城市出版社. 1997:118
  • 7.    青龍滿族自治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青龍滿族自治縣誌.中國城市出版社. 1997:286
  • 8.    青龍滿族自治縣行政劃分  .青龍滿族自治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4-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