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沙元埔村

鎖定
沙元埔村是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民治街道民治社區下轄村,位於民治街道東北部,距街道辦事處約1千米。相鄰自然村有沙嚇村、向南村、東邊村、橫嶺村。民治河從村西流過。始建於清朝中期。因土壤肥沃且靠近河流,鄧氏先祖從梅州遷到該地而形成村落。現村於1993年在原址重建。曾用名沙園埔。“文化大革命”期間與東邊、向南合併為“三忠隊”。曾與水尾、東邊、向南、沙嚇、塘水圍及牛欄前統稱為望天湖。
中文名
沙元埔村
地理位置
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民治街道民治社區

沙元埔村歷史沿革

清朝,屬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屬寶安縣民治鄉;1958年,屬紅色公社;1959年,屬觀瀾公社;1961年,屬龍華公社;1979年,屬深圳市龍華區龍華公社;1981年,屬深圳市寶安縣龍華公社;1983年,屬寶安縣龍華區民治鄉;1986年,屬龍華鎮民治行政村;1993年,屬深圳市寶安區龍華鎮;2004年,屬寶龍華街道;2006年,屬民治街道;2011年,屬深圳市龍華新區民治街道民治社區。

沙元埔村民系方言

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村民主要為鄧姓,與水尾村、東邊村的鄧姓為同一宗族,源於河南,因宋代戰亂向長江以南遷移,清朝中期從廣東嘉應州遷移至當地。

沙元埔村人口

2015年末,户籍人口75人,其中男性36人,女性39人;80歲以上3人,最年長者90歲(女);實際在村人口47人;常年在城鎮生活和打工28人。非户籍外來人口18378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約10人。

沙元埔村經濟

傳統經濟以種植水稻為主,兼種番薯、花生、甘蔗、龍眼、蔬菜等。改革開放後,建起工業區、商住樓等,現村集體經營以物業出租為主。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工資性收入等。

沙元埔村傳統食品

特色傳統食品有春節的米餅、油角、糖環,清明節的艾粄、雞屎藤粄,端午節的灰水粽,冬至的蘿蔔糕,農曆四月初八佛誕日的手粉等。

沙元埔村地方事業

梅觀高速G94線、民治大道經過該村。20世紀60年代通電,80年代通自來水,90年代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及通電話,2001年通互聯網。村中有民治萌思幼兒園,2015年在園幼兒180人,教職工33人。

沙元埔村地方建築

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現已無存。
抗日戰爭時期,日軍多次對該村“掃蕩”,村民房屋多被焚燬。
村東北角有一處仿古建築—民治村史館,於2005年8月16日落成。佔地面積7455平方米,建築面積759平方米。面寬約9間,兩頭為工作室,正前有19級台階,台階兩旁是文化牆浮雕。外牆為展示民治歷史變遷及風俗文化的浮雕。館內展示反映大民治地區歷史變遷的照片、實物。

沙元埔村地方習俗

當地有全村人共食團年飯的習俗。春節前,村民和原籍該村的香港宗親聚在一起,共食大盆菜。
該村有“不砍河邊樹,不打三春鳥”的族規。有“勤耕苦讀”的傳統。有除夕夜洗“大吉水”的習俗。
磨豆腐是沙元埔人傳統的家庭手工技藝,幾乎家家户户都會。一般用石磨把浸泡過的黃豆磨成漿,倒入容器里加熱,將滷水徐徐加入攪拌,最後把已凝結的漿水倒進特製容器,擠壓出水分就做成豆腐。 [1] 
參考資料
  • 1.    深圳市史志辦公室編. 深圳村落概覽 第1輯 光明龍華卷. 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2020.09:268-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