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沐愛設治局

鎖定
沐愛設治局,是原四川省設立的一個設治局。後升為沐愛縣,1951年其行政區域併入高縣(內務部1951年3月批准).後分別劃歸高縣筠連縣
中文名
沐愛設治局
簡    介
四川省設立的一個設治局
解    釋
稱木乃,系彝語譯音

沐愛設治局簡介

沐愛明代建場,稱木乃,系彝語譯音,又稱木賴,轉音沐愛。隔日趕場,人數常達萬人。

沐愛設治局分縣緣由

長期以來,由於交通不便,羣眾公私往返,從沐愛到高縣縣城170華里.單走路就要花費兩天時間,一天到筠連,第二天才到高縣。要辦完一件事,時間就更長了。花錢、費力,那是不言可知的。早在1940年代初期,羣眾就產生了要求分冶的設想,到1943年前後,便把設想轉為實際行動,自發組織要求與高縣分治的“清願團”,一面開動當時“沐愛通訊社”編印的“沐愛旬刊”作為宣傳工具,造分治輿論。年關節日還散發“文娛演唱材料”的小冊子交羣眾演唱。一面推選郭桕筠為全權代表前往成都八方奔走,得到筠連籍省參議員曾省齋先生的支持與幫助,到1944年獲批准設立沐愛設冶局。

沐愛設治局歷任局長縣長

設治局長:李維樂、程方九
縣長:程方九、鍾家榮、何著勳、聶晦明

沐愛設治局劃屬筠連縣

民國期間,沐愛、落木柔一直是高縣所屬的兩個區(稱上二區)。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沐愛改為沐愛設治局,下屬包括落木柔(民治鄉)等十三個鄉及一個博愛(沐愛)鎮。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設治局升格為沐愛縣,1950年後,該地區仍按設縣前建制,由高縣接管。1951年在土地改革和建政工作中,該地區所屬各鄉分別調整編劃為高縣的三個區,沐愛為四區,落木柔為五區,蒿壩為七區。
這三個區多屬山區,地區遼闊,距離高縣縣城較遠,一部分邊遠地區離縣城進300華里,較近的沐愛鎮離縣城也有170華里,山路崎嶇;交通極為不便,因此又提出調整區劃,當時一般反映,這三個區緊接筠連,農民趕場及各種農副產品、生活用品運銷都以筠連為中心,各區往返高縣都要經過筠連縣城,與筠連在經濟、文化、交通及羣眾生活等方面歷來關係密切,因而反映劃歸筠連管轄比較適宜。
高縣縣政府為有利於今後工作,有利於該三個區未來的經濟發展,遂於1952年冬向宜賓專員公署和四川省人民政府提出了將沐愛等三個區劃歸筠連的報告。省人民政府對此十分重視,在審批劃區報告過程中,為慎重起見,曾通知高、筠兩縣上報有關材料和羣眾意見,以便權衡利弊。經反覆斟酌,始於1953年7月批准了兩縣調整區劃的報告。8月5日宜賓專員公署發出通知,除傳達省政府批准意見外,並通知兩縣上報交接計劃。交接工作以高縣為主;並確定交接在高縣,協商在筠連;交接時間從1953年9月15日開始。
兩縣劃區交接工作完成後,四川省人民政府宜賓專員公署發佈了佈告,宣佈高縣第四、五、七區及所管轄的二十一個鄉鎮,於1953年10月全部劃歸筠連管轄。高縣縣政府也於1953年10月23日向各地、各部門發出通知:該縣各系統、各部門自1953年10月25日停止對原四、五、七區的領導,以後全部由筠連進行管轄。
筠連縣在辦完接交手續後,決定原高縣四區(沐愛)、五區(落木柔)區名不變,仍序列為筠連四、五區,將原高縣第七區(蒿壩),改為序列筠連第六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