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沈靖

(時任國府軍事委員會秘書處中將處長)

鎖定
沈靖(1878—1953),一名嘉績,字建豪,瑞安人。早歲師從孫詒讓,後中府學秀才。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正月,江寧設立江楚編譯局,任職員。三十年五月東渡日本,進振武陸軍學校,畢業後入士官學校第六期步兵科,和程潛、李根源閻錫山孫傳芳、楊傑、周蔭人唐繼堯等同學。抗戰爆發後,南京政府西遷,靖時任國府軍事委員會秘書處中將處長。1948年退役回裏。1953年元旦辭世。
本    名
沈靖
建豪
所處時代
清朝
出生地
瑞安
出生日期
1878年
逝世日期
1953年

沈靖生平經歷

沈靖 沈靖
在日期間,加入同盟會,為早期老會員。畢業回國後,派往江南任第三十二標第二營管帶,屯駐鎮江。旋調充第三十六標第一營管帶,駐南京。宣統三年(1911),徐紹楨第九鎮在秣陵關誓師起義,分三路攻南京,失利,乘霧撤退。靖所部逃回鎮江時,只有殘兵五六人。仍聯絡同學數人赴皖、蘇等省乞援,並運動軍界推徐紹楨為總司令。徐在鎮江設立司令部,集合鎮軍、浙軍、蘇軍、淞軍、滬軍先鋒隊等軍,再攻南京,南京光復。1912年1月,臨時政府組成,陸軍總長黃興調靖“辦學生團,又升充入伍生隊總隊長”。衞戍總督徐紹楨勉強挽留,“始允充名譽(參謀)次長”。4月,南京臨時政府遷往北京,靖“聯合同志”反對徐紹楨任留守,並電袁世凱公舉黃興任南京留守。稍後,徐紹楨充任參謀總長,靖等又“出面反對,電袁嚴詞力爭”。入伍生隊為保定軍校前身,培訓各省講武堂選送生及陸軍小學畢業生,其時白崇禧唐生智等均為入伍生。袁世凱授予靖少將軍銜,令將入伍生隊開赴保定,籌建軍校,及至保定,突然包圍入伍生隊。靖乘隙南歸,投入討袁活動。1918年9月,孫中山在廣州建立大元帥府,靖為高級參謀。旋奉命在粵、閩、贛邊境招募士兵,組織軍隊,先後任團長、師長、參謀長等職,駐防南雄,屬粵軍許崇智部。1922年6月陳炯明叛變,靖南下廣州參與平叛。1928年,楊傑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軍長,駐紮北平,邀靖任參謀長。楊遭蔣介石扣留,軍務由參謀長暫代,靖不欲謀代友職,辭職。

沈靖書香門第出身

沈靖出生於世代書香門第,生父沈桐軒,清光緒壬午(1882)舉人。沈靖天資聰穎,幼年隨父習儒學,少年時受業於樸學大師孫詒讓,18歲考取府學生員。曾經孫詒讓舉薦,到湖北提學使黃紹箕主辦的江楚編譯局任職。青年時代的沈靖血氣方剛,深感清廷朝政腐敗,外患內憂,於是毅然棄文習武,東渡日本,考入振武陸軍學校。畢業後又考進士官學校第六期步兵科繼續深造。同學中有程潛、閻錫山、孫傳芳等人。畢業回國後,經廷試授予武科舉人,分發江南第九鎮統制徐紹楨部充任第三十二標第三營管帶。駐屯江蘇鎮江。治理軍務,訓練士卒,井然有序,深得徐紹楨器重。不久調任南京第三十六標第一營管帶。

沈靖光復南京

1911年11月8日,沈靖奉命指揮了著名的辛亥革命“雨花台之役”。當時,江蘇提督張勳力圖阻止新軍起義,命令駐防南京的新軍撤出南京城。沈靖撤出南京城數小時後,即向清軍“綠營”打響了第一槍。新軍各營亦紛紛援助參戰。他奮不顧身,親臨前線指揮。經十多日鏖戰,攻克綠營重要據點雨花台,終使敵軍潰敗而大獲全勝。戰役中,他雖然腿部受傷,但不下火線,並手刃一個搶劫民財的士兵。當時有報紙以《沈靖殺人》的標題,表揚他嚴明軍紀、執法如山。事後,徐紹楨評沈靖為首功,特頒金質獎章一枚。他的父親獲悉捷報後,在沈宅家門撰一副對聯雲:“任老子婆娑歲月;看兒曹旋轉乾坤。” [1] 

沈靖追隨孫中山

沈靖留學日本期間,有幸結識了流亡在日本,鼓吹革命的孫中山。他非常欣賞、信服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學説,並加入同盟會,成為同盟會早期會員。他經常在親友面前讚許孫中山先生“道德高尚,學問淵博,待人和藹誠摯,處事認真公正、才宏識廣、人莫與倫比。尤擅長演説,在海外每一次演講,聽眾都非常擁擠,動即數千。一言一語,沁人肺腑,喚起了僑胞們的覺醒,頗具成效。有些(人)立即行動加入革命行列,慷慨解囊資助革命經費者接踵而至,可見先生感召力之偉大”。因此,孫中山每次發動的革命行動,沈靖都積極參與,經常接受孫中山的指派,赴各地進行革命聯繫。諸如發動倒袁、擁法等運動,或運動軍隊歸附,頗得孫中山信賴。
1911年,孫中山被舉為臨時大總統時,沈靖被委任入伍生隊(保定軍校前身)總隊長,負責培訓各省講選送的講武堂、陸軍小學畢業生。當時黃紹竑、白崇禧、唐生智、何健等都是入伍生,開培養陸軍中級幹部之先河。後來,黃紹竑在回憶中常提及入伍生隊事。孫中山在廣州建立大元帥府時,任命沈靖為高級參謀、參議等職,一度奉命籌辦軍校,因府庫奇絀,撥款甚微,與建校經費預算相差很大,致事未果。接着奉命在廣東、福建、江蘇邊境招募士兵、組織軍隊,以充實革命軍事力量。由沈靖擔任團長、師長、參謀長等職,駐防南雄一帶。
1922年6月間,陳炯明叛變,沈靖奉孫中山命令解圍廣州。沈靖由南雄率軍南下,與陳炯明部相遇,激戰數日,敵漸不支。正當乘勝追擊之時,不料後方突遭偷襲,造成兩面受敵,形勢反轉。輾轉月餘,才到上海謁見孫中山,待機再舉。
沈靖的軍事才幹和練達作風一直為中山先生和孫夫人所讚賞。沈靖對中山先生亦十分崇敬,1924年3月12日,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的噩耗傳到廣州,他極為悲憤,在致親友的信函中説:“中山先生道德高尚、學識淵博,待人和藹誠摯,處事認真公正,人莫與倫比...” [1] 

沈靖晚年生活

1941年,日寇偷襲珍珠港事件後,美國宣佈對日戰爭,向我國派駐軍事顧問團,沈靖直接參與和盟軍駐中國軍事顧問的接觸交流,頻繁進行軍事資料的研究,實地勘察作戰計劃,每每受到盟軍友人的讚賞。因成績卓著,1948年,他以協助盟軍作戰有功,獲美國總統杜魯門頒發的自由勳章,在其表彰證書上書有中英文字的説明:“沈靖中將自1941年至1945年共同對敵期間,協助友軍作戰,頗多建樹,特授予自由勳章,以表功績”。
沈靖為官清廉,光明磊落,作風正派,剛正不阿。他率部在南雄駐防時,當地有人向他提出允許其種植鴉片的話,可以奉獻軍餉,遭到他嚴詞拒絕,高風亮節為時人推重。日本投降後,何應欽主持受降接收,總攬其事。日寇佔領軍司令岡村寧次為士官學校畢業生,與沈靖留日時認識。何應欽亦為士官畢業生,與沈靖是同學。因此,何應欽邀請他同機赴京,協助受降接收。接收大員為常人求之不得的美差,而沈靖卻不慕榮利而辭謝。
1948年,沈靖解甲返里,閉門家居,息影林泉,摩挲金石,詩書自娛。
新中國建立後,宋慶齡、何香凝曾三次來函慰問,欲邀他去北京從事文史工作,但他因年高病疾,於1953年逝於瑞安,時年76歲。 [1] 

沈靖相關人物

沈靖的父親是沈桐軒,有三個兄弟:沈亮、沈權、沈警

沈靖相關建築

瑞安“沈宅大院”
沈宅大院坐落在瑞安市勞動巷42號,是一座古代木構建築。該大院在建國初期是沈氏族居,佔地面積約1225平方米。前後二座七間木構建築,兩側設二層軒間,繞以四廊,佈局自然,古雅別緻,風格獨特。 該建築何時修建,無可稽考。但晚清時期為沈桐軒及其四個兒子(沈靖、沈亮、沈權、沈警)和同族若干人居住。沈桐軒(公元1853-1932年)為清誥授通議大夫、同知銜湖北宜昌府通判、鄖西縣知縣、光緒壬寅科湖北鄉試同考官、駐日海陸軍留學生副監督、戊戌大桃二等、壬午科舉人,由於該古建築風格獨特,瑞安市文物館將其列為“文物重點保護”。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