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沈道虔

鎖定
沈道虔,吳興武康人也。少仁愛,好《老》《易》,居縣北石山下。孫恩亂後饑荒,縣令庾肅之迎出縣南廢頭裏,為立小宅,臨溪,有山水之玩。時復還石山精廬,與諸孤兄子共釜庾之資,困不改節。受琴於戴逵,王敬弘深敬之。郡州府凡十二命,皆不就。
本    名
沈道虔
所處時代
南朝宋
出生地
吳興郡武康縣
性    別

沈道虔人物生平

沈道虔,吳興郡武康縣人。少年時有仁愛的胸懷,喜歡讀《老子》《易經》,住在武康縣北的石山下。孫恩叛亂後鬧饑荒,縣令庾肅之迎接他到縣南的廢頭裏,為他修建一楝小型住宅,面對溪澗,有山水景物可供玩賞。有時他仍回到互邊住所,與兄長的幾個遺孤一同過苦日子,雖然貧困,但不改變節操。他曾跟着戴逵學習彈琴,王敬弘很敬重他。郡州府一共有十二次任命他為官,都不就職。
有人偷他園子裏的菜,他回來撞見了,卻自己躲藏起來,等到偷竊的人偷夠了離開,他才出來。有人偷拔他屋後的竹筍,他派人制止説:“可惜這些筍想讓它長大成林,不過我有更好的相送。”於是派人買來大竹筍送給他,偷筍的人感到慚愧,不肯收,道虔就讓人放在他的門裏才回去。
沈道虔常常靠拾稻穗維持生活,一同拾穗的人為爭奪稻穗而吵閙,道虔勸解不住,便把自己拾得的稻穗全部給他們,爭穗的人十分慚愧,以後每次發生爭吵,總是説:“不要讓居士知道。”
寒冬臘月他沒有夾衣,戴顒得知便把他接來,給他做衣服,並且送給他一萬錢。他回來後,便把身上的衣服和所得的錢,全部分給子侄中沒有衣服穿的人。鄉里的青年人一個個來向他求學,道虔經常連飯都吃不上,沒有力量從事教學。武康縣令孔欣之給以豐厚的資助,入學受業的人都能有所成就。
太祖劉義隆得知此事,派遣使者來問候他,賞賜三萬錢,二百斛米,他全用來給亡兄的子女嫁娶。朝廷徵聘他為員外散騎侍郎,不就職。他家數代信奉佛教,把父袓的舊宅改建為佛寺,每到四月八日,就請出父袓神像祭祀。請像的那一天,全家都悲慼哀痛。道虔年老時吃素,經常沒有維持生活的錢,但他把彈琴讀書當作樂趣,孜孜不倦。劉義隆敕令郡縣官員隨時接濟他。元嘉二十六年去世,享年八十二歲。

沈道虔史書記載

《宋書 卷九十三 列傳第五十三◎隱逸》 [1] 
有人竊其園萊者,還見之,乃自逃隱,待竊者取足去後乃出。人拔其屋後筍,令人止之,曰:“惜此筍欲令成林,更有佳者相與。”乃令人買大筍送與之。盜者慚不取,道虔使置其門內而還。常以捃拾自資,同捃者爭穟,道虔諫之不止,悉以其所得與之,爭者愧恧。後每爭,輒雲:“勿令居士知。”冬月無復衣,戴顒聞而迎之,為作衣服,並與錢一萬。既還,分身上衣及錢,悉供諸兄弟子無衣者。鄉里年少,相率受學。道虔常無食,無以立學徒。武康令孔欣之厚相資給,受業者鹹得有成。太祖聞之,遣使存問,賜錢三萬,米二百斛,悉以嫁娶孤兄子。徵員外散騎侍郎,不就。累世事佛,推父祖舊宅為寺。至四月八日,每請像。請像之日,輒舉家感慟焉。道虔年老,菜食,恆無經日之資,而琴書為樂,孜孜不倦。太祖敕郡縣令,隨時資給。元嘉二十六年,卒,時年八十二。子慧鋒,修父業,闢從事,皆不就。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