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沈漁邨

鎖定
 沈漁邨,女,漢族,1924年1月6日出生於浙江省杭州市,精神病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挪威科學文學院國外院士,北京大學精神衞生研究所名譽所長、教授。 [1] 
1946年,沈漁邨獲得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生物系醫預專業學士學位;1946年—1951年,在北京大學醫學部醫療系學習;1951年—1955年,在蘇聯莫斯科第一醫學院精神科學習,畢業後獲得副博士學位;1955年—1973年,擔任北京醫學院精神科主任;1973年—1980年,擔任北京醫學院附屬三院副院長;1980年—1997年,擔任北京醫學院精神衞生研究所所長;1982年—2005年,擔任WHO北京精神衞生及培訓協作中心主任;1993年,擔任衞生部精神衞生重點實驗室主任;1997年,擔任北京大學精神衞生研究所名譽所長;1986年,被挪威科學文學院聘為國外院士;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3] 
沈漁邨長期致力於探索精神病防治方法。 [1] 
中文名
沈漁邨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浙江杭州
出生日期
1924年1月6日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畢業院校
蘇聯莫斯科第一醫學院
主要成就
中國工程院院士(1994年)
性    別

沈漁邨人物經歷

1924年1月6日,沈漁邨出生於浙江杭州。
1937年6月,從浙江杭州鹽務小學畢業,考入杭州市立初級中學。
1940年6月,初中畢業後考入上海江蘇省立揚州中學讀高中。
沈漁邨院士
沈漁邨院士(5張)
1944年1月—1946年1月,在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生物系醫預專業學習,畢業後獲得學士學位。
1946年1月—1951年1月,在北京大學醫學部醫療系學習。
1948年,成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4] 
1951年1月—1955年1月,在蘇聯莫斯科第一醫學院精神科學習,畢業後獲得副博士學位。 [2] 
1955年1月—1973年1月,擔任北京醫學院精神科主任。
1973年1月—1980年1月,擔任北京醫學院附屬三院副院長。
1980年1月—1997年1月,擔任北京醫學院精神衞生研究所所長。
1982年1月—2005年1月,擔任WHO北京精神衞生及培訓協作中心主任。
1993年1月,擔任衞生部精神衞生重點實驗室主任。
1997年1月,擔任北京大學精神衞生研究所名譽所長。 [3] 
1986年,被挪威科學文學院聘為國外院士。
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醫藥衞生學部)。 [1] 

沈漁邨主要成就

沈漁邨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20世紀60年代初,沈漁邨在充分閲讀英、俄、德三國文獻的基礎上籌建了神經生化研究室,並開始招收研究生。臨牀工作上,她深切地體會到對待精神病人的態度是一個國家文明的標誌,因而十分注重病人的醫療環境,醫生對病人的態度,為儘快控制精神病人的病情,她帶頭創立了人工冬眠療法。 [4] 
1974年6月,沈漁邨從我中國社會文化、衞生系統的特點出發,在北京市海淀區11個公社、19萬農業人口中開展農村家庭社區精神病防治的試點工作。
1977年2月,沈漁邨組織完成了北京市海淀區農村家庭社區精神病防治的試點工作,在海淀區11個人民公社和一個國有農場,進行了精神病三級防治網的建網和流行病學調查,尋求了一條解決廣大農村精神病患者醫治難問題的途徑。
1980年6月,沈漁邨主持了首屆全國性精神疾病流行病學講習班,介紹精神疾病流行病學研究方法、調查用工具等。此後,沈漁邨親自到各大區的衞生行政部門,解説流行病學意義,爭取地方衞生行政支持。
1982年,沈漁邨開始着手推動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範圍的精神病流行病調查,最終在該年7月1日,由東北、華北、華東、華南、西南以及西北六大地區12個單位協作的大樣本精神疾病流行病學調查完成。 [5] 
20世紀80年代,沈漁邨指導多種精神藥物開發,開展藥代動力學研究。
20世紀90年代,開展分子遺傳學研究,發現不同民族酒癮者,除ALDH多態外,還有ADH多態不同類型。 [1] 
  • 國際交流
1979年,沈漁邨去英國、丹麥、瑞士等國家的重點研究單位參觀學習,瞭解到國際精神病學科和精神衞生工作的現狀,牽頭與世界衞生組織精神衞生司取得聯繫,爭取他們來中國支持精神衞生事業的開展,並在北京、上海建立世界衞生組織精神衞生協作中心,先後爭取世界衞生組織資助,在全國舉辦了30多次精神病學講習班,加強了與國際學術界的交往與協作。在國際交流協作中,沈漁邨勇於承認落後,但從不自甘落後,始終以中國工作不斷髮展進步為基點,以單位研究工作的速度和成果贏得對方尊重。
1986年,沈漁邨作為學者應邀參加第138屆美國精神病學協會年會做特約報告,在國際講壇上講述了流行病學調查和精研所抑鬱症生化研究的結果。 [4] 
  • 學術論著
據2020年4月中國工程院官網顯示,沈漁邨發表論文170餘篇,被SCI收錄19篇,主編大型參考書《精神病學》第一、二、三、四、五版。 [1] 
出版日期
名稱
作者
出版社
2009年
《精神病學》
沈漁邨
  • 科研獲獎
獲獎年份
獲獎項目名稱
獎項名稱
1996年
《精神病學(第三版) 》
衞生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1985年
國內十二地區精神疾病流行病學抽樣調查研究
衞生部科技成果二等獎
1984年
北京市郊區基層衞生保健中的精神衞生--郊區模式
衞生部科技成果二等獎 [7] 

沈漁邨人才培養

  • 指導學生
截至2005年3月,沈漁邨先後培養碩士生11名,博士生14名,還與澳大利亞聯合培養博士生1名,接受美國博士進修生1名。 [4] 
  • 實驗室建設
20世紀60年代初,沈漁邨籌建了中國精神病學界第一個現代神經生化實驗室。
1980年,沈漁邨創建了北醫精神衞生研究所,設立生化研究室。 [5] 
  • 教材獲獎
截至2005年3月,沈漁邨主編的大型參考書《精神病學》己再版三次,共23次印刷,發行7萬多冊,先後獲得衞生部優秀教材獎(第一版,1988年),國家新聞出版署優秀科技圖書二等獎(第二版,1990年)。 [4] 

沈漁邨榮譽表彰

年份
榮譽稱號
1959年
全國“三八”紅旗手 [4] 
1986年
挪威科學文學院國外院士 [1] 
1997年
中國工程院院士 [1] 
2013年9月
北京大學第三屆蔡元培獎 [1] 
2013年12月
北京大學2013年度國華傑出學者獎 [1] 
2019年11月
生命之尊(2019第四屆公益活動年度盛典) [8] 

沈漁邨社會任職

沈漁邨兼任北京市人大代表、中國老年保健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美國精神病協會通訊院士,挪威科學和文學院國外院士,衞生部精神衞生諮詢委員會主任,《中國心理衞生雜誌》責任副主編,WHO精神衞生中方協調員。 [9] 

沈漁邨出版圖書

沈漁邨個人生活

  • 家庭背景
1924年1月6日,沈漁邨出生在在離杭州西湖不遠的將軍路上的一所老房子裏,沈漁邨的父親叫沈錦椿,字綺士,任杭州官巷口地區郵政局主任,為人安分守己,克己寬人,不與人爭權爭勢。沈錦椿在郵局屬高級職員,收入尚可,又在西湖籮嶺和莫干山各置了一畝多地,足以支付幾個孩子的教育費用。沈漁邨的母親張春如雖是家庭婦女,但特別注意培養孩子們獨立自主的能力與性格。 [5] 

沈漁邨人物評價

沈漁邨是中國精神病學界的傑出專家,是中國現代精神病學的奠基人、開拓者之一 [4] (北京大學新聞中心評)
多年來很高興同沈漁邨一起工作,不僅為她對衞生領域的廣泛興趣和驚人的工作能力深深感動,而且也對她的領導素質留下了深刻印象 [4] (世界精神病學協會主席N.薩託瑞斯評)
作為一百餘篇科學論著的作者,沈教授(沈漁邨)的研究顯示了她在科學、技術、文化領域深厚的基礎 [4] (瑞士神經科學教育委員會基金會長、世界衞生組織神經科學研究和培訓中心主任C.L.鮑麗斯評)
沈漁邨在推動中國精神病學的發展和學科建設、促進中國國內國際間精神病學領域的學術交流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 [5] (《中國科學報》評)
沈漁邨幾十年來對中國精神衞生事業的執着精神,在科研方面的前瞻性和新穎性研究思想,在實際工作中的全局觀點,既能長期致力於生物精神病學的微觀研究,又能積極投身於社會精神病學的宏觀研究,這種堅持不懈,全身心投入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5] (北京大學精神衞生研究所主任醫師陳昌惠、《中國心理衞生雜誌》前編輯部主任周志清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