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沈慧俐

鎖定
沈慧俐:女,1933年5月出生,終年75歲,西北工業大學教授,西安愛華女子培訓學院創辦人及其校長。
中文名
沈慧俐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33年5月
逝世日期
2008年9月27日
畢業院校
華東航空學院(現西北工業大學)
主要成就
西安愛華女子培訓學院創辦人
出生地
上海
性    別
職    稱
教授

沈慧俐背景介紹

一封來自陝北的四字血書"我要上學"深深刺痛了她的心,也更象是使命永遠地堅定了她的決心,由此她開始了二十多年如一日的辦學之路,一直乞討式地支撐着一所不收學費的希望大學!

沈慧俐人物故事

教育部部長致信
1998年12月9日,教育部部長陳至立致信沈慧俐:“您十年如一日地辛勤工作,做出了無私的奉獻,我為您的事蹟所感動…祝願愛華越辦越好,並望您積極配合醫生治療,安心養病,早日康復!”
能得到國家的認可與重視沈老師很欣慰,更重要的是她培養了幾千名貧困地區的女孩子!時間匆匆,她的奉獻還在繼續着,又過了十年這種患有兩種癌症老人終於堅持不了了,她永遠地走了,走前她還語重心長地説“如果能有幾年,我們的廟店校區一定能夠辦好。可惜我沒有時間了,你們一定要照顧好愛華,我就拜託大家了!”
當我們回首老人二十年來為貧困女孩求學放棄安定的晚年生活付出的辛勞我們無不深深感動!
青年智則國智
青年智則國智,青年進步則國進步,進步在於教育,教育者是國之大幸國之大功!我們應該感謝所有為教育事業付出辛勞的領導,感謝為教育付出青春的老師,還有那些為教育辛勞一生付出了整個生命的人!
中國的教育事業可謂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立下過汗馬功勞,改革開放後教育發展得更為廣泛更為靈活,尤其我國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以來,全民教育也應始入快車道,教育的和諧關乎每一箇中國人!然而我國人口眾多,國家負擔重,因此無論教育還是其他方面都相對力不從心,回顧教育事業的艱辛與教育者的偉大我們不能不提到沈慧俐教授.雖然她去了,可是我們應該繼續她的事業,讓希望大學永遠充滿希望!
創辦西安培華女子大學
1983年在省政協和省婦聯的大力支持下, 當年做為陝西省政協委員會的常務委員,西北工業大學教授沈慧俐同志參與創辦了西安培華女子大學,作為當時陝西省第一所民辦高校,它的生存與發展也見證着中國民辦教育的發展,可是它從誕生那刻起就註定它的特別,
當時教育部長何東昌致信培華:“陝北老鄉找國務院的老同志,希望幫助老區培養人才。培華很好,那是錦上添花。我希望雪裏送炭,希望西安教育界老前輩登高一呼,給老區人民辦點實事。”沈慧俐與政協協商後便決定辦所一所雪裏送炭的學校,並“不能跟國家要錢,不能要學生家長的血汗錢。”而當時的沈慧俐同志是國際流體力學專家 ,是第一位將計算流體力學應用到航空發動機上的著名學者,得到過著名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熱物理研究所主任吳仲華先生賞識,曾代表中國去印度參加航空科技大會,她也因科研工作先後12次榮獲國家和部級獎勵。其中國家發明獎三等獎一項,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航空工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七項,三等獎一項,理論成果獎兩項。在國內外刊物和會議上發表論文三十餘篇。1983年,獲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1991年被邀請擔任在英國出版的《國際計算流體力學雜誌》編委。對祖國航空事業貢獻巨大的她如果她選擇了辦這所不收學費的大學這就意味着她需要付出她所有精力以及所有財富. 而她又是一位老人!
可就是那份因貧窮而渴望上學的血書讓她義無返顧地放棄了自己美好的前程,放棄了自己深愛的航空科研!由此她也走上了和孩子們一樣苦的自立生活,她不但投入自己的所有科研上的獎金,她還種了幾十畝地, 他還養着兔養着雞還有養羊,很難想象這樣一位大學教授是怎樣即當地道的農民又做教育者的,但是她始終無悔地認為科研上我們有千千萬萬更優秀的學者,而那些貧困的孩子離不開我,她們需要我,我也愛她們!祖國的教育應該是讓每位孩子都有學上 ,尤其讓每位女孩都有學上!她們可以不在走務農打工嫁人這些傳統貧苦農家女孩無奈的路,她們也要走自己可以追求的人生價值!老師是偉大的,她要給的是人最根本的關懷!
然而愛華的路並不順利,因租金原因以及城市發展他們被迫坎坷搬遷,她們象是時代的棄子,生存面臨一次次威脅,學校被城市發展一次次排擠追趕,他們從艱苦的地方又不斷被趕到更窮的地方!最初愛華開辦在西北工業大學對面的招待所。兩年後,因無錢支付租金沈慧俐被迫考慮搬家。也由此下定了她建一所長治久安學校的決心,沒有穩定的校園學生就沒有穩定的學習生活,學校也難以生存下去.每次面臨搬遷學校就是一次生存考驗,1988年沈慧俐帶領師生在西郊蔣家寨20畝荒地上除草蓋房,終於有了屬於學生的學校.可是就在1992年,僅安居4年的愛華面臨西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拆遷。之後,甘家寨接納了愛華。沈慧俐在4畝廢棄煤窯上重建家園,然而4000平方米的校舍只能容納150多人,另外90多人另租地盤,致使一校兩地。可是高薪區發展得很快,又再一次擴張了!
“如果我能像武訓那樣,挨一拳給一千,也願意,但連這樣的機會也沒有。我只有求您憐憫山區貧困女青年,幫幫愛華。如有機會,我可以向您下跪致謝。為了這些孩子,除了我的自尊,我已一無所有,我連自尊也可以不要。希望開發區獻一點愛心,給孩子們一個窮窩。”高新區同意給愛華20畝地,還建5000平方米校舍,但需要交地款300萬元,窮困的愛華無能為力,本來就是窮孩的學校而且不收學費,她的校長沈老師已經投入了她的所有,很難走下去了.
2002年無奈之下她只能求助:“我為了建設學校,已投入了我的全部力量,十多年如一日,沒有領過愛華一分工資。我已年近七十,因癌症兩次手術,沒有力量再白手起家,重建校園。所以懇請您在百忙中於以過問,憐憫山區的窮孩子們,使問題早日合理解決.”
省領導十分重視,給了很多關懷下,省委書記慄站書四次重要批示才挽救了愛華,2007年9月,愛華全體遷往西安遠郊廟店。沈校長高興地説:“我們有50畝地,有一部分可以種些糧食和蔬菜,節省學校的開支。只是房子蓋得太少了,等以後房子都蓋起來了,學生多了就好了。”
沈慧俐把人才比作礦藏,她説 “礦產不開發還有機會,婦女的寶藏不開發就沒有機會了。她的人生就失去了許多機會”。長期的奔波勞碌使沈教授疾病纏身。她兩次因為癌症住院開刀,卻依然執著與自己崇高偉大的事業。如果不是辦學,她也許在美國或者日本,和身在國外的兒女團聚,共敍天倫了;如果不是辦學,她也許早是院士了.
多年來,愛華女大一直把招生重點放在陝北地區和陝南山區,並對從貧困地區來的學生一律免收學費。20多年來愛華女大始終堅持教育扶貧的辦學宗旨,提倡自力更生和艱苦奮鬥,為陝西省貧困地區培養人才。
2008的感動中國評選裏我們得知沈慧俐教授入圍了 ,我們並不意外,可是她已經去了,對與她來説她是否入選已經不重要了,可是愛華要走下去必須得到社會各界的支持與幫助,我們忠心祝願您入選成功 為愛華的生存再一次奉獻,這或許也是您的願望!我們號召廣大學子老師頭下愛心的一票!愛華的生存一直離不開西工大十幾位老教授的義務授課與眾多學習的熱心幫助,我們呼喚更多的同學加入到幫助愛華的隊伍,我們呼喚更多的社會人事奉獻你們更多的愛心 ,讓這所希望大學真正充滿希望 !我們更急切得期望政協婦聯教育廳能給於愛華更多的好政策,為愛華做更多宣傳,讓教育的神聖旗幟永遠屹立不倒!

沈慧俐榮譽

1986年被全國婦聯授予“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
1986年被陝西省政府授予“陝西省社會主義改革先進分子”稱號
1993年被評為陝西省政協先進個人
2003年被評為陝西省僑聯先進個人
2004年6月被國務院僑辦及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授予先進個人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