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漢字)

鎖定
沁(拼音:qìn)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常用字) [2]  。“沁”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4] 形聲字,從水,心聲。本義為沁水。另有滲入;浸潤;頭向下垂;納入水中等義。 [1] 
中文名
拼    音
qìn
部    首
五    筆
INY
倉    頡
EP
鄭    碼
VWZ
筆    順
點、點、提、點、卧鈎、點、點
字    級
一級(0872) [2] 
平水韻
去聲二十七沁 [3] 
注    音
ㄑㄧㄣˋ
漢字結構
左右結構 [1] 
部外筆畫
4
總筆畫
7
異體字
筆順編號
4414544
四角號碼
33100₀
統一碼
基本區 U+6C81

文字源流

文字源流 文字源流
“沁”字最早出現在甲骨文中,如上圖。 [4]  [8-9] 
“沁”造字法為形聲。字從氵(水)從心(中心,內裏),心兼表聲。表示“從內部滲透出來的水。” [1]  本意是滲入,後引申為香氣或液體等的滲入或透出,如:沁人心脾。也有頭向下垂的含義,如:沁着頭。

詳細字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qìn
名詞
沁水,即今山西省沁源縣東北綿山東谷,南流至河南省武陟縣南入黃河。
Qin River
沁水,出上黨谷遠羊頭山,東南入河。——《説文
沁水
縣名。在山西省中部偏南。漢置銅鞮縣。金為沁州治。1912年改為沁縣。
Qin county
銅提廢縣,今州治。
漢置銅鞮縣…金仍為沁州治。——清·顧祖禹《讀史方奧紀要山西五·沁州》
沁縣
古州名。隋置。州治在今山西省沁源縣。

沁,州名。本漢穀遠縣。後魏置沁源縣,武德初置州,因沁水以名之。——《廣韻·沁韻》

沁河。源出河北省邯鄲市西北紫金山,北流入滏陽河。

藺家河,(邯鄲)縣西南二十里,《志》雲:以近相如故宅而名。又西十里有閻家河,秋夏之交同歸渚河。又巖喻河在城西北二十里,又十里為牛照河,北二水同歸沁河。其下流俱入滏河(滏陽河)。——清顧祖禹《讀史方奧紀要·直隸六·廣平府》

動詞
滲入;滲透。

沁,按:唐人詩用為沁脾字。此清灌之意。——清·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臨部》
仙闈井初鑿,靈液沁成泉。——唐·孫欣《奉試冷井詩》
醉卧涼陰沁骨清,石牀冰簟夢難成。——唐·唐彥謙《詠竹》
一種淡淡的異樣的香味慢慢兒沁入了我的鼻裏。——巴金《玫瑰花的香》

滲入,透出。
ooze;permeate
仙闈井初鑿,靈液沁成泉。——唐·孫欣《奉試冷井詩》
沁綠、沁溢
現出,透出。

上邊有如意珠、摩尼珠、逼塵珠、定風珠;又有那紅瑪瑙、紫珊瑚、夜明珠、舍利子,偷月沁白,與日爭紅。——《西遊記》第十二回

吸水。
seep absorb (water)
義泉雖至近,盜索不敢沁。——唐·韓愈、孟郊《同宿聯句



低垂

這是昨晚見沒錢的飯,多吃了幾碗,倒沁着頭睡,傷食了。——《西遊記》第八十一回



用同“心(唚)”。罵人的話,猶“胡説”。

玉山頹纖手雙扶過…撚吟髭半將衫袖嚲,撒一會沁,打一會睃,要認得周郎是我。——元佚名《黃鍾·醉花陰·賞翫》

以上參考資料 [1] 

古籍解釋

説文解字

水。出上黨羊頭山,東南入河。從水心聲。七鴆切 [12] 

説文解字注

(沁)沁水。出上黨榖遠羊頭山。東南入河。
上黨郡榖遠,二志同。今山西沁州沁源縣縣城南故榖遠城,漢縣也。前志榖遠下曰:“羊頭山世靡谷。沁水所出。東南至熒陽入河。過郡三。行九百七十里。”三郡:上黨、河內、河南也。《水經》曰:“沁水出上黨涅縣謁戾山。南過榖遠縣東。至熒陽縣北。東入於河。”按,《水經》及注皆雲至熒陽入河,師古據唐時在懷䩤武陟入河,疑轉寫錯誤,非也,古水道與唐時不同耳。《山海經》、《水經》舉涅謁戾山,班、許舉榖遠羊頭山者,羊頭卽謁戾也。戴先生曰:“山在今武鄉縣西百二十里,西北接祁縣平遙縣,西南接沁源縣,一名麓台山,迤邐而西為綿山。其北為介休縣,西為靈石縣,皆謁戾山也。”今沁水出沁州沁源縣西北百里之綿山東谷,西南流經平陽府岳陽縣東,又折而東南經澤州府沁水縣東,又南經陽城縣東而入河南懷慶府畍,歷濟源縣東北,又南經府城北,又東南經武陟縣東、修武縣西,而入於河。與唐時入河處同。
從水,心聲。
七鴆切。七部。《經典釋文》引郭樸《三蒼解詁》曰:“音狗吣之吣。吣今譌作沁。” [11] 

康熙字典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七鴆切,音鈊。水名。《説文》:水出上黨羊頭山。《水經》:沁水出上黨沮縣謁戾山,南過谷遠縣,東至滎陽縣北,東入於河。注:卽洎水。《郡縣釋名》:沁河源出沁源縣,有二,一自縣西北綿山東谷南流,一自縣東北馬圈溝南流,俱至交口村合流入黃河。
又州名。《廣韻》:本漢谷遠縣,後魏置沁源縣,武德初置州,因沁水以名。《廣輿記》:沁源縣屬沁州,沁水縣屬澤州。
又《集韻》:所錦切,音㾕。又斯荏切,音襂。又所禁切,音滲。義同。
又以物探水也。韓愈詩:義泉雖至近,盜索不敢沁。注:北人以物探水為沁。
又思林切,音心。水名。 [10] 
《説文解字》汲古閣 《説文解字》汲古閣
《康熙字典》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以上參考資料 [1] 

書寫演示

書寫 書寫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韻書
聲調
韻目
字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次清
七鴆切
tsʰjem
集韻

次清
思林切
siem
𡪢

次清
七稔切
tsʰiem
𡪢

次清
斯荏切
siem
𡪢

次清
所錦切
ʃiem

次清
七鴆切
tsʰiem

次清
所禁切
ʃiem
韻略






七鴆切

增韻






七鴆切

中原

去聲
尋侵



次清

tsʼiəm
中州

去聲
尋侵





葉侵去聲

洪武



次清
七鴆切
ts‘iəm
以上參考資料 [5] 

中上古音

時代
音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調
聲母
韻母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tsʰ
ǐěm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tsʰ
jem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tsʰ
iɪm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tsh
jəm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tsʰ
ǐəm
先秦
王力系統

tsʰ
ǐəm
先秦
董同龢系統


jəm
先秦
周法高系統

tsʰ
jiəm
先秦
李方桂系統

tsh
jəmh
以上參考資料 [6-7]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