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汶上縣誌

鎖定
汶上修志起始時間難以確考。現存舊志有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修本,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續修本,宣統三年(1911)再續本(手抄本,2013年始刊印)。另有光緒二十二年(1896)編修的《山東兗州府汶上縣簡明賦役全書》,20世紀30年代初編寫的《汶上縣鄉土調查錄》 各一本。 [1] 
中文名
汶上縣誌
別    名
新編《汶上縣誌》
作    者
山東省汶上縣誌編纂委員會 [1] 
類    別
地方誌
出版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 [1] 
出版時間
1996年9月
ISBN
7534814707 [1] 

目錄

汶上縣誌簡介

新編《汶上縣誌》始修於1983年1月,蒐集資料3000餘萬字。本志上限一般起自事物發端,溯源述流;下限斷至1987年,大事記和附錄兩部分續延到1993年底。除序、凡例、概述、大事記、附錄、編後記外,全志以地理、政治、經濟、人文四大部分為序排列,共設分志27編,依次為:建置、自然環境、人口、黨派羣團、政權·政協、司法、軍事、人事·勞動、民政、農牧業、棉花、林業、水利、工業、商業、城鄉建設、交通·郵電、財税、金融、經濟綜合管理、教育、科技、文化、衞生、體育、風俗·方言·宗教、人物。

汶上縣誌地名簡介

汶上縣位於山東省西南部,東臨兗州、寧陽縣,西連梁山、嘉祥縣,南面同濟寧市郊區接壤, 北隔汶水與肥城、東平縣相望。1987年總面積877.22平方千米,下轄12個鄉、3個鎮,559個行政村。西漢置縣,沿革至今,先後命名為東平陸縣、平陸縣、樂平縣、中都縣、汶陽縣。金泰和八年(1208)取“汶水在上”之意改名汶上。南朝末至北魏,曾僑置陽平郡於縣境。 汶上縣屬北温帶半濕潤季風區大陸性氣候,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夏秋雨熱集中,無霜期長,適於農牧林業發展,尤宜於棉花、小麥、玉米、大豆等作物生長。縣境東北部多山丘,西南部多湖窪,中間大部為平原。整個地勢自東北微傾西南。大運河、大汶河分別流經西、北二界,泉河、小汶河因勢北南向,支流迂迴交織,水系完整,為全縣主要排灌河道。1987年,總人口618096人,漢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9.8%,其餘為回族、 壯族、藏族等9個民族。人口密度為705人/平方千米,高於山東省和全國平均密度。礦產資源主要有煤、鉛、鐵、金、石英、花崗石等,前三者分佈、儲量均較可觀,有待開採。藥材資源計有104科、259種,其中泗汶一帶所產汶香附、蔓荊子,向以品質佳美而馳名全國。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大豆等。經濟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地瓜、芝麻、蘋果、葡萄、桃、杏、梨、棗和白菜、蘿蔔、黃瓜等蔬菜類。明清以來,汶上人民精心培育的魯西黃牛小尾寒羊、汶上青山羊及汶上白蓮藕、汶上大荸薺、戰灣黃瓜、泗汶西瓜、柏甜瓜等譽滿遐邇,歷久不衰。1986年以來,汶上先後被國家農牧漁業部和省政府公佈為國家優質棉基地縣、國家優質棉出口基地縣、活牛出口基地縣等。1987年,國家綠化委員會授予汶上縣平原綠化先進縣稱號。 至1987年,全縣有505個行政村用上了電(新中國成立前無一村用電) ,佔行政村總數的90.3%; 農業機械總動力由新中國成立前的零千瓦增至256646千瓦。1987年,糧棉每公頃產量增至9285千克、1110千克,分別比1949年增長9.32倍、13.8倍。牲畜存養量65159頭, 比1949年增長1.28倍。1987年,工農業總產值增至5.8億元,比1949年增長13.7倍,工業總產值佔工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由1949年的3.3%增至47.1%。伴隨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新中國成立後的38年間,農民人均年收入比1949年增長16倍,年均遞增7.8%;職工人均年收入增長3倍,年均遞增3.7%。 汶上縣北鄰黃河、 汶水,東近兗州、曲阜,系中國古代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至1987年,已經考查發現古遺址49處,古墓葬(羣) 30處,古建築羣12處,古石刻(羣)41處,館藏文物近千件。?柏古遺址出土的北辛文化房基、墓葬羣及數百件隨葬品,為北辛文化研究提供了豐富、 寶貴的資料。縣城周圍採集的300餘件1萬年至1.5萬年前的細石器,為國內平原地區首次發現;寶相寺塔塔宮出土的佛牙、舍利子等佛教聖物,曾轟動國內外。漢故衞尉卿衡方碑、北魏文殊般若經碑、水牛山摩崖石刻等,為書法珍品。 魯九公墓、 寶相寺塔、南旺引汶濟運工程設施及其建築羣、汶上孔廟建築羣(僅次於曲阜) 等,都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和觀賞價值。清康熙皇帝4次南巡,乾隆皇帝6下江南,每次都登臨南旺等地觀覽,先後題詩留言多篇。 歷史上汶上著名人物有:元初水利家馬之貞,“以國事為念”,創始策建了濟州河、會通河及濟寧分水樞紐工程,使瀕於消亡的古代京杭大運河,以嶄新的雄姿,重現於世界的東方。明代平民出身的水利家白英,進一步總結了其經驗,上策增建了更為科學的汶上縣南旺樞紐及龐大完整的輔助工程, 保證了大運河500餘年暢通無阻,為中國南北物資文化交流做出了傑出貢獻。其他如漢代太醫院令衡方;宋代文字家穆修、王質;元代兵、刑部尚書張?,翰林院侍講兼著述家曹元用;明代汶上籍四尚書路迎、吳嶽、王杲、郭朝賓;清代詩人、書法家路衍淳,書畫家松年等,均曾在政治、經濟或文化建設方面做出較大貢獻,名垂青史。

汶上縣誌成就

新編《汶上縣誌》2005年獲山東省新編地方誌優秀成果獎三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