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汪藕裳

鎖定
汪藕裳 (1832-1903),,名蕖,藕裳為其字,清代安徽盱眙縣(今屬江蘇)人,自稱“都梁女史”(“都梁”為盱眙別稱)。著有長篇彈詞體小説《子虛記》《羣英傳》,共計四百多萬字,是清代一位重要的女作家,中國古代作品最豐的女作家之一,中國歷史上百位女傑之一。
中文名
汪藕裳
國    籍
中國
民    族
籍    貫
盱眙
出生日期
1832年
逝世日期
1903年
代表作品
子虛記
羣英傳

汪藕裳書香門第

汪藕裳出生於官宦世家,在清代後期,汪家出過六位進士和舉人、十多位知縣以上的官員。祖父汪雲任,進士出身,曾任蘇州知府兼蘇松太道、江海關監督、陝西按察使署布政使等職;父親汪根敬在河南許昌、開封、商丘等地任知縣、知府,政績突出,多次受到朝廷嘉獎,死後朝廷令在許昌名宦祠設位祭祀,以示尊寵。叔父汪根恕,舉人,曾任國子監監丞、署蘇州織造兼滸墅關監督。堂兄汪祖綬,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曾任曾國藩幕僚,歷任吳縣、青浦、常熟、無錫等地知縣。
汪藕裳兄妹五人,她是老三,族中稱其為藕裳三妹。她天資聰穎,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於史籍及文學作品無不廣泛閲讀,博聞強識,文學功底極為深厚。她從小就跟隨父親在河南官府生活,目睹了諸多官場的種種情形,為日後從事創作積累了豐厚的生活經驗。

汪藕裳亂世佳人

汪藕裳十七歲時,父親在彰德(今河南安陽)任上病逝。汪蕖回到盱眙,隨即嫁給桐城的胡松巖。咸豐三年(1853),太平軍攻佔桐城,她同丈夫避難盱眙,依靠孃家生活。六年後,太平軍又攻打盱眙,她同祖母吳氏及丈夫等家人一起逃難到蘇州,投靠任吳縣知縣的堂兄汪祖綬。驚魂未定,次年四月,蘇州被太平軍攻克,丈夫病死,遭國破家亡雙重打擊的她悲痛萬分地離開了蘇州,在兵荒馬亂中逃難到寶應,投奔長兄汪祖茂。她育有一女,丈夫死後倍感孤獨,在顛沛流離中長期過着寄人籬下的生活,心情十分壓抑。她曾以詩記下自己的遭遇:“一自故園兵亂後,流離無所嘆途窮。釵分鏡破深秋裏,托足安宜(今寶應)類轉蓬”,可見其處境十分艱難。光緒三年七月,汪祖茂病逝,她不得不離開生活了近十年的寶應,又一次來到蘇州,投奔任侄兒汪瑞曾。汪瑞曾請她任家庭教師,生活暫時得以穩定。光緒十年(1903),一代才女汪藕裳客死他鄉。

汪藕裳發奮著作

汪藕裳在彈詞故鄉蘇州生活多年,長年耳濡目染,深深地愛上了彈詞藝術。她廣泛地閲讀彈詞著作,發現《筆生花》《天雨花》等彈詞名著都有一個充分體現封建道德規範的大團園結構模式,即主人公女扮男裝,金榜題名,玉帶紫蟒,位極人臣,最後被發現是女兒身,都恢復女妝,奉旨完婚,遵守三從四德,成為賢妻良母。對此,汪蕖十分不滿,她要為女子張目,寫出一部充分展現女子潛能為女子揚眉吐氣的作品,為爭取女子在社會和家庭中的合理地位而吶喊,“遍覽彈詞男扮者,此書不欲與相同”。自漂泊到寶應起,她就開始了《子虛記》的創作,克服重重困難,“窗下功夫非一日,青燈照我幾篇成”,到光緒九年(1883),經過二十多年的艱辛努力,“癸未之秋秋七月,著完末卷在金閶(蘇州)”,終於完成長達六十四卷二百多萬字的彈詞鉅著《子虛記》的創作。
《子虛記》 《子虛記》
《子虛記》以明孝宗弘治朝為時代背景,以文府為中心,裴府為陪襯,展開錯綜複雜的矛盾衝突。它內容豐富,脈絡清晰,結構宏偉而嚴密,場景波瀾壯闊,情節曲折生動,體現了作者駕馭長篇鉅著的卓越才能。它涉及到二十多個家族,描寫了一百五十多個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語言典雅婉約,又流暢自然。文武兼備、才貌雙全的主人公文玉璘是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被賦予了最完美的品質和素養,過着最美好的生活,愛慕並尊重女性,在國難當頭挺身而出,中流砥柱,力挽狂瀾,為中興明朝作出了重大貢獻。女主角趙湘仙貌若天仙,聰明絕頂,才華橫溢,因女子不能參加科舉考試,便女扮男裝,赴京趕考,一舉奪得頭名狀元。她為朝廷巡安天下,平反冤案,輔助皇帝處理國家大事,表現出卓越的政治才能。最後榮升宰相,位極人臣。在暴露女兒身份之後,她拒絕皇帝的婚姻安排,絕食而死,突破了大部分彈詞大團圓的結構模式,充滿了悲劇色彩。
學界普遍認為,《子虛記》的藝術可與《再生緣》相比,而為《天雨花》《筆生花》等所不及。《子虛記》除在光緒二十七年(1901)由世界繁華報館印行過八卷本前十回外,全書沒有出版過。八卷刻本收藏單位有復旦大學圖書館、台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子虛記》的稿本由汪蕖後人世代相傳,另有多種抄本在社會上流傳。發現的抄本共有五部,分別藏在南京圖書館、南京師大圖書館、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北京首都圖書館和天津南開大學圖書館。其中,南京師大藏本系趙國璋先生於1956年從蘇州文學山房(江杏溪書店)購得,其六十四回六十四冊。南京師大藏本為完本。首都本缺第三十卷,裝成五十二冊,抄於光緒九年。南圖本缺第五十九卷、第六十四卷,裝成62冊。南開本抄於光緒壬子(1912年),書主原為安徽定遠縣的方詠韶(字韻陶)女士,她對《子虛記》作了改動,該本總目為五十九回,共七十四冊,缺三回左右。 1982年,經國務院批准,《子虛記》被列入《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劃1982-1990》;1985年,南京師範大學古籍研究研究員李靈年和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顧復生,根據南師大圖書館所藏抄本點校《子虛記》。可惜因多種原因,顧、李二人的點校稿不但沒能出版,連稿件也遺失了。
汪藕裳還有一部在當時就曾引起轟動的彈詞佳作《羣英傳》,共二十八卷,至今也未出版。除稿本外,只發現兩部不全抄本,三部書分別由丁韻後人、上圖及李靈年先生收藏。
2010年11月,汪藕裳後人與淮安博物館簽訂協議,將幾代人精心守護的《子虛記》全套手稿64本捐贈給該館。2011年8月5日舉行了隆重的捐贈儀式,在江蘇、安徽、北京、天津、東北、雲南、陝西等地流浪了一百二十七年的《子虛記》稿本終於有了一個安全的歸宿。
2013年4月,《子虛記》獲得當年國家古籍整理出版基金資助。2014年3月,王澤強教授整理的精裝五冊、二百三十多萬字的《子虛記》由中華書局出版,首次與讀者見面。此據《子虛記》成書已經13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