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汪村

(安徽省黃山市歙縣坑口鄉下轄村)

鎖定
汪村,隸屬於安徽省黃山市歙縣坑口鄉。
2018年12月,住房城鄉建設部擬將汪村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1]  2019年6月6日,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2]  2020年3月,該村作為第二批村落單館入駐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 [3] 
中文名
汪村
外文名
Wang Village
別    名
向陽村
所屬地區
黃山市
電話區號
0559
郵政區碼
245201
面    積
3
人口數量
638
方    言
徽州方言
著名景點
汪村古祠堂等
機    場
黃山屯溪國際機場
火車站
歙縣站、歙縣北站
車牌代碼
皖J

目錄

汪村概況

瀹川汪村,地處歙南瀹源。據《歙縣地名錄》記載:“瀹川汪村,以居民姓氏命名,1966年,取名向陽大隊,後沿用其名”。今屬坑口鄉瀹潭村。面積約3平方公里。下轄2村民小組(原轄8個村民組)。2012年底,農業户212户,農業人口638人,其中,男260人,女378人。多為漢族。距坑口鄉所在地5公里,距縣城20公里。
宋屬孝女鄉仁壽裏,元初沿宋制,至元年間,屬孝女鄉三十六都五圖程雲裏,結村社曰:瀹川汪村祖社。明、清沿元制。民國24年(1935),屬王村區薛陽鎮。33年(1944),屬三陽鄉。35年(1946),復屬王村區薛陽鎮。1952年,屬十八區(薛陽區)瀹坑鄉,1955年12月,屬王村區薛坑口鄉,1958年3月,屬城關區,10月,屬漳潭大公社。1959年,屬瀹潭管理區。1961年,屬城關區坑口人民公社。1983年,人民公社改鄉制仍隸。2008年,瀹川汪村(向陽)與瀹坑兩村組合,成立瀹源村。2011年,鄉村規劃調整,瀹源村與瀹潭村組合,稱瀹潭村。
村西北為水口,水口處跨路建有水口亭,分為上、下兩層,上層稱作“文昌閣”。南、北門楣上方用大方磚框邊嵌刻有“程雲”、“山徑”字額。築有水口壩塍,植有碩大樟樹。可惜,樟樹在“大鍊鋼鐵”時期被毀。汪村依山而建,傍溪而居。由此,形成一條南北走向沿溪街道。相傳,沿溪主街道,是一條古道。舊時,小洲源、街口源等各村,來往於徽州府城,均由此經過。莊內巷道交錯相通,陌阡縱橫。房屋雲譎波詭,甲第連雲。村內外有東坑橋(紹善橋)、村頭橋、水口橋等5座古橋。解放後,續建水泥橋8座。具有代表性的明、清時期古建築有:汪氏家政堂、怡聚堂、恭儉堂、根心堂、承志堂、存仁堂、寶善堂、六順堂、怡睦堂、三星堂、天德堂、樂耕堂等。據汪華東先生介紹,村內尚有四園十八景,四園即是:東坑盆景園、豬頭山茶園、橫塢竹林園、西塢蠶桑園,十八景即是汪氏宗祠、汪村水口亭、汪村古道古石橋、東坑原始麻石條山徑小道、東坑天然雙石潭、毛塢石茶坑口仙人足跡文房四寶、山兒上(山嶺上)古井、凌雲降景觀台、毛雲降、大厚山、柔嶺降、石茶坑及明至民國古民居等。瀹川汪村地處偏僻的山塢溝壑,沒有繁華商業街的吆喝聲,沒有喧囂的汽笛聲,沒有工廠撞擊聲,空氣清晰,民風淳樸,是一個天然氧吧,亦是一個清靜優雅的休閒好去處。更是一個堪與黟縣西遞、宏村相媲美的徽州原始古村落。
瀹川汪村居民以汪姓為主,佔全村總人口的95%。據瀹川汪村《汪氏族譜》、清《汪氏通宗世譜》記載:“宋紹興十八年(1148),汪希伸由歙邑鳳凰遷居”。
相傳,汪姓遷居瀹川汪村是因在現在的汪氏祠堂“家政堂”門口大坦上,燒了一個灰堆,七天七夜不滅,覺得瀹源是一個香火不絕,子孫繁榮的旺地,適於居家。希伸傳三世文寧,徙遷舟川(今坑口鄉金龍潭村金灘自然村)衍族。希伸傳五世安寧,徙遷龍川(今坑口鄉金龍潭村汪龍坑自然村)衍族。希伸傳十世後,村族蕃旺。自七十六世至八十世,四世籌建汪氏宗祠“家政堂”。後析分怡聚堂、恭儉堂、根心堂、承志堂、存仁堂、寶善堂、六順堂、怡睦堂、三星堂、天德堂、樂耕堂等支堂。各堂後裔徙遷全國各地,主要有浙江、上海、河南、休寧、寧國、蘇州、南京、碭山、南宮、六合、湘潭、蘭溪等。
瀹川汪村,地傑人靈,英才輩出。明崇正年間,汪清源,官武英殿給事中書科中書舍人。
瀹川汪村,民風淳樸,敬祖禮佛向善。正月十五接菩薩抬遊汪洋老帝,春、秋祭祀。各種神酬社會,皆演戲助興。八月十五中秋節舞稻草龍是汪村歷代流傳的民俗。每當中秋節的晚上,十幾個天真活潑的青年兒童們自發的匯聚在一起,偷偷的來到水口亭外某家稻草堆旁,抽稻草扎稻草龍。不到一個小時,一條十八節22米長的稻草龍就紮好了。大家將早就準備好的半米長的粗柴杆插入稻草龍的各個部位,再用細草繩繫緊,將草龍連接固定起來。然後,還要編織一個“啪蒲”。啪蒲的形狀和橙椅上的草墊相似,就是多了一根半米長的草繩辮系在草墊上。由一個人用雙手拿住繩辮,把啪蒲高高拋起,再用力往石板路面上狠狠打下去,發出“啪”的一聲響,這就是叫打啪蒲。大約晚上八點半左右。舞稻草龍隊伍從水口亭入村,大家雙手抓住柴杆把稻草龍高高舉起。龍頭上下左右搖擺,龍尾上下穿梭,打啪蒲的跟在草龍隊伍後。一邊走,一邊打,一邊打,一邊高喊:“八月十五打啪蒲!打得明年糧食熟!八月十五打啪蒲!打得來年蘿蔔熟!”。此時,村民們聽到打啪蒲的聲音和叫喊聲,趕緊把事先準備好的香點着,紛紛趕到稻草龍邊,把香插入稻草龍全身各個部位。當舞稻草龍的隊伍來到中村時,點燃的香已密密滿滿插遍草龍的每個部位,稻草龍已變成一條金光閃閃的火龍。這時,有不少大青年紛紛加入舞稻草龍的隊伍,他們是來給舞稻草龍的人接力的。有得是為了傳藝來的,還有得是想給大家露一手,顯示一下自已舞稻草龍的技術,還有不少兒童小孩和大人,他們一直尾隨舞稻草龍隊伍前後,為他們吶喊助威。這時,舞稻草龍的隊伍,接力幫忙的人羣,尾隨趁熱鬧的人羣,大人、小孩共計幾十人彙集到一起,形成一支浩浩蕩蕩的舞龍隊伍。各家各户的人都在自已家的門口,迎接稻草龍的到來,焚香插上稻草龍,以祈平安,此為“接龍”。觀賞的人越多,舞龍的人越起勁,打啪蒲的人打的越響,嘴上吆喝的越響。這時,稻草龍身上有幾百根香火。隨着舞龍人快速左右前後上下翻動,形成一條火龍舞天的美景,甚是好看。每次,舞龍隊伍沿着石板古道,舞至村頭結束,歷時約90分鐘。最後,在裏村的村頭,把草龍、啪蒲點燃燒燬。讓稻草龍上天祭禱,祝福來年汪村為豐收年,此為“送龍”。
2012年,在退休幹部汪華東的倡議下,組織大家捐款、捐獻材料。修繕破爛即將倒塌的汪氏宗祠“家政堂”。歷時20個月,於2013年底完工。
瀹川汪村,傳統糧食作物,以旱糧油為主。玉米、小麥、黃豆施行套種。農業經濟以茶、桑為主,以徽派盆景為輔。

汪村源流

瀹川汪村汪氏系出唐越國公華下建公派,汪華長子建,生6子,長子處修,傳十世思立,唐元和元年(806),自旌德新建入贅唐模程氏,後人尊為唐模汪氏始遷祖。傳8世承緒,遷鳳凰定居,後世尊德淦為鳳凰成果裏派始遷祖。傳4世琪(有譜作瑄),又名王員。生二子,次子希伸(聲),宋紹興十八年(1149),經瀹潭百步街遷瀹川汪村衍族。
希伸,生三子德美、德宏、德厚。長子德美,傳4世頤(肇姓71世)(瀹川汪村5世),遷浙江。練(肇姓73世)(瀹川汪村6世)遷浙江。肇姓74世伏,遷浙江。定,遷上海。75世全壽,遷休邑。寧壽,遷寧國。善壽,遷寧國。松壽,遷鎮江(汪璣著《汪氏通宗世譜》載,遷揚州)。77世以貴,遷樟渡。79世天賜,遷南宮。廷美,遷南京。80世明進,遷河瀝溪。81世正登,遷薛坑口。正科,遷坑口黃金。正家,遷潞安府。正元,遷大名府。正善,遷北徐州。82世光華,遷王村塝。83世於國,遷碭山縣。於進,遷浙江玉山。於侔,又名玉貴,遷浙江常山灰埠。於偉,遷路口。於厚,遷湘潭。於兼,遷六合。於祥,遷文東。於泰,遷薛口岸。聖修,遷浙江蘭溪。84世聖梁,遷碭山縣。85世祚侃,遷居瀹潭外門。
德宏,又名細二,希伸次子。生二子從政、念二。從政,傳3世安寧,遷龍川(今坑口鄉汪龍坑)。念二,傳2世佛賜,遷南宮。高四,遷望塘。
德厚,又名細三,希伸三子。生二子景瑞、景隆。景瑞,生一子文寧,遷舟川(今坑口鄉金灘)。景隆之孫光耀,生二子起韜、起晷。起韜,傳4世胤渙,遷河南。起晷,遷河南。
瀹川汪村汪氏宗祠“家政堂”輪祚班輩字;
自八十世沿用,“明正光於,聖祚昌弘。
振世家邦,祖德永思。
克紹君恩,時錫宜銘”。
續“源永義德承長”。
再續“國恩嘉世(錫)振廷邦,
鳳寶朝安(綱)銘紹良”。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