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汪傳鈐

鎖定
崑曲演員。本名福生。江蘇蘇州人。生於1911年,宣統三年(辛亥),1958年(戊戌年)病歿於上海,終年48歲。蘇州崑劇傳習所傳字輩學生,他功架優美,武功卓絕,長靠短打均極擅長。
中文名
汪傳鈐
籍    貫
江蘇蘇州
出生日期
1911年
逝世日期
1958年

目錄

汪傳鈐從業經歷

1923年入崑劇傳習所習藝。師承吳義生,工副末,兼老生。常演《九蓮燈·火判、指路、闖界、求燈》(飾富奴)、《尋親記·後金山》(飾張千)等副末戲。
1925年冬起,隨傳習所赴滬“幫演”期間,經人介紹向京劇名角林樹森、林樹棠、蓋叫天張翼鵬王益芳等學習武戲。他天資聰慧,練功刻苦,不論酷暑嚴寒,每天清晨身背刀槍棍棒,空腹徒步跑至演出場地,堅持練功,打下了紮實的武功基礎。從此主攻武戲,打破了原文班崑劇無武角行當的傳統,成為“傳”字輩中傑出的武生。
1927年12月始,先後轉入新樂府、仙霓社昆班,與主工武旦、小武生的師弟方傳芸長期合作,極受觀眾歡迎。如飾演《寶劍記·夜奔》中林沖,《鐵冠圖·對刀、步戰》中周遇吉,《麒麟閣·激秦、三擋》中秦瓊,《狀元印》中常遇春,《義使記·打虎、獅子樓、殺嫂》《十字坡·打店》《蜈蚣嶺》《快活林》中武松,《安天會》《西遊記·借扇》中孫悟空以及《三岔口》中劉利華等角色,均很拿手。他在藝術實踐中善於思考,勇於創新、突破某些師承。演出自身的特點。如在《借扇》開打中,增演了大刀花、棍花以及打出手,豐富了身段舞蹈動作,使此戲逐漸成為邊演邊打、載歌載舞、優美熾烈的武打好戲。在《打店》中,當演至武松將孫二孃打倒在地,迅即用力擲下一把匕首,從孫耳旁擦邊而過,牢牢地釘立在台板上,動作乾淨利落、驚險、準確,每演至此,必獲滿堂彩聲。這一絕招,傳鈐從未有過任何閃失,這是堅持長期苦練獲得的真功夫。
1942年初仙霓社報散後,他曾搭冶兒精神團任演員兼教師,在該團仍常主演《安天會》等武戲壓台。後一度搭張翼鵬京班,改唱京戲。1949年11月19日始,與部分師兄弟公演於上海同孚大戲院。翌年3月,應聘為新安旅行社(文工團)教師。1951年4月,在蘇州市文聯主辦的“崑劇觀摩演出”中,傳鈐主演了《打店》中的武松,以及白麪主戲《山亭》中的魯智深。是年8月參加華東戲曲研究院藝術室工作。1952年轉為華東藝術劇院歌劇團(即現上海歌劇舞劇院的前身)教師,主教男演員的舞蹈身段,除傳授《夜奔》等崑劇功夫戲開蒙外,還有計劃地對演員進行戲曲舞蹈基礎訓練,並結合三年來的教學實踐,整理成《中國古典舞教材》講義約10萬字,內容分“訓練腰腿和筋斗”、“身段即舞蹈姿態”、“掌握各種道具的方法”、“練習把子”等四大部分(現手稿珍藏於上海歌劇舞劇院藝檔室)。在做好教學工作之餘,還為青年演員們創作。排演了《劍舞》《盾牌舞》等優秀舞蹈節目。其中《劍舞》曾獲1957年莫斯科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古典舞比賽銅獎。現上海舞蹈界不少著名民族舞蹈家或主教老師是他的學生。自1954年3月起,他兼任華東戲曲研究院崑曲演員訓練班及上海市戲曲學校崑劇班教師,主教武生。他參與設計身段、武打動作的崑劇小武戲《擋馬》,於1954年10月“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上與方傳芸合作首演,榮獲獎狀獎。翌年2 月,在北京“崑劇觀摩演出”中再次展演此戲。後來,他倆將《擋馬》授給張銘榮、王芝泉等學生,經不斷演出加工,成為名聞南北、長演不衰的藝術精品。汪於1956年9月、11月又先後在蘇、滬兩地舉行的“崑劇觀摩演出”中主演《借扇》《安天會》《別母》《亂箭》等戲,再一次受到行家與觀眾的讚揚。

汪傳鈐逝世

翌年不幸患上食道癌,經手術後於養病期間,完成了《關於中國古典舞身段研究總結》(該手稿現珍藏於北京市舞蹈學校藝檔室)。不久舊病復發,1958年病逝於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