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池蝶蚌

鎖定
池蝶蚌(Hyriopsis schlegeli)與三角帆蚌同屬帆蚌屬(日本稱為池蝶蚌屬),是近年來從日本、中國台灣引進的優良育珠貝類。與三角帆蚌相比,池蝶蚌具有殼、珍珠層、外套膜較厚,珍珠質分泌能力強等優點。 [1] 
個體大,雙殼鼓,體矮長。前端鈍圓,後端尖長,背緣向上擴展成三角形的翼部較低。貝殼厚,角質層呈黑色,蚌體重。貝殼背緣鉸合部有發達的鉸合齒和具有彈性的角質韌帶。珍珠層白淨光亮,前後兩個閉殼肌強大。外套膜結締組織發達,尤其是邊緣膜的結締組織更發達。內臟團大,晶杆體粗長。 [2] 
外文名
Biwa pearly mussel [2] 
別    名
池蝶貝
日本池蝶蚌 [2] 
中文學名
池蝶蚌 [2] 
拉丁學名
Hyriopsis schlegeli [2] 
軟體動物門 [2] 
瓣鰓綱 [2] 
蚌目 [2] 
蚌科 [2] 
帆蚌屬 [2] 

池蝶蚌形態特徵

池蝶蚌貝殼大型,扁平,外形呈不規則的長橢圓形,前端鈍圓,後端尖長。背緣向上擴展成三角形。殼質較堅硬。前後有輕微的溝痕,後脊發達,略呈雙角形。後背翼弱,由此向後背殼呈斜截形。殼面密佈黑色的同心生長線。 [1] 
貝殼2片,左右對稱。外套膜2片,分左右兩葉。3擬主齒4枚,左右殼各2枚。側齒,左殼2枚,右殼1枚。 [1] 
珍珠層呈青灰色,富有珍珠光澤,通常具有深色的大色斑。貝殼前端的一小塊珍珠層比其餘部分的珍珠層厚很多。殼頂腔淺,具有一排朝向貝殼前端的小坑。閉殼肌痕顯著,前閉殼肌痕明顯,貝殼前部的外套痕深。韌帶較長,位於前半段。外套痕明顯。前閉殼肌痕呈卵圓形,淺而光滑,後上側有前伸足肌痕,略呈方形,下方有一前縮足肌痕,略深,呈三角形,後閉殼肌痕大而淺,略呈三角形。外套膜結締組織發達,內臟大,晶杆體粗長。 [1] 
它在分類學上與我國出產的三角帆蚌同屬,體形也近似於三角帆蚌,但性成熟比三角帆蚌慢1~2 年,產卵季節也遲1~2 個月。據日本資料記載,它的生物學最小型為殼長100~110mm ,商品規格為殼長100~130mm 以上,其壽命超過10 年。池蝶蚌殼頂較三角帆蚌低,大多頂端因剝脱而發白;幼蚌緣背後面有翼狀突出,長大後即消失。殼內的珍珠層,閃着青白色的光澤。池蝶蚌喜歡生活在淺水湖泊的富有泥沙之處,其適應水温8~38℃ ,最適水温20~35℃ ,是淡水育珠的理想蚌種。日本用於採集池蝶蚌鈎介幼蟲的魚類是從英國引進的紅眼魚 [3] 

池蝶蚌生活習性

池蝶蚌主要以浮游植物為餌。 [1] 
適宜水温20~35℃。生活的水中鈣離子含量在10~15mg/L以上,且含有一定量的、硅錳、鐵離子等營養鹽類。以硅藻金藻綠藻裸藻浮游植物為主。養殖水體透明度以30cm左右為宜。性成熟年齡2齡以上,產卵類型為分批多次產卵。 [2] 

池蝶蚌分佈範圍

原產地:日本滋賀縣中部的琵琶湖。 [2] 
引進途徑:池蝶蚌是日本特有種,在日本系一級保護瀕危物種。1997年由撫州市從日本引進。品種登記號:GS03-003-2004。 [2] 
國內分佈:江西、浙江等省養殖。 [2] 

池蝶蚌引進動態及效果

我國上海地區曾於20世紀70 年代從日本引進池蝶蚌,併成功繁殖後代。為確保原種的優良性狀,農業部“2003 年度國際先進農業科學技術計劃”(簡稱948 項目)再次將池蝶蚌納入從國外引進的新品種內容,並於2004 年將池蝶蚌作為滾動項目繼續引進。 [3] 
池蝶蚌 池蝶蚌
2003年2月25日,江西省科技廳召開了《 池蝶蚌育珠性能及繁育技術研究》 項目鑑定會,專家認為池蝶蚌的育珠性能優於三角帆蚌,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浙江諸暨龍飛珍珠養殖場通過育珠實踐後認為,池蝶蚌育珠週期比三角帆蚌縮短25% ,產量可提高20%以上。諸暨市康霞珍珠養殖有限公司成功地進行了池蝶蚌與三角帆蚌的雜交,提高了珍珠品質和產量。江蘇省召開的全省珍珠企業負責人和專家座談會認為,“對於養殖2 年以上的珍珠,可部分選用育珠性能優於三角帆蚌的池蝶蚌,以提高珍珠品質和經濟效益”。2005 年,全國水產原種和良種審定委員會第三屆第二次會議審定通過7個原種良種,江西省撫州市洪門水庫開發公司的池蝶蚌列人其中。 [3] 

池蝶蚌生態風險

自然狀況下可以與我國的三角帆蚌產生雜交後代,通過雜交方式,會對本地蚌帶來“遺傳污染”。因此應嚴防流入天然水域。 [2] 
參考資料
  • 1.    李家樂,李應森編著.淡水珍珠高效生態養殖新技術:海洋出版社,2014.04:42-44
  • 2.    李家樂,董志國,李應森等編著.中國外來水生動植物: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第106頁
  • 3.    李家樂,李應森編著.淡水珍珠高效生態養殖新技術:海洋出版社,2014.04: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