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池河

(長江支流漢江的支流)

鎖定
池河,古稱直水,長江支流漢江的支流,發源於寧陝縣腰竹嶺。經鎮安縣石泉縣迎豐溝,為上池河;又南流至大壩為中池河;又東南流至池河鎮為前池河,最後從東往西流至蓮花石注入漢江。池河為石泉境內漢江的最大支流。流長113.90公里,流域面積1033平方公里。池河河谷是舊子午道南段的重要線路,在歷史上發揮過重要的作用。 [1] 
中文名
池河
古    稱
直水
所屬水系
長江支流漢江的支流
發源地
寧陝縣腰竹嶺
流經地區
寧陝縣、鎮安縣石泉縣
河    口
石泉縣城東蓮花石
河    長
113.9 km
流域面積
1033 km²

池河幹流概況

鎮安縣境內,池河境內全長12.9公里,山高谷峽,地瘠林茂,林產豐盛。發源於木王鎮(原慄扎鄉)的正溝堖,經慄扎坪,在磨溝口入寧陝縣境的手攀巖。 [2] 
池河上游寧陝縣太山廟段 池河上游寧陝縣太山廟段
寧陝縣境內,池河源於新礦鄉平河梁主峯龍潭子古桑墩處(一説相鄰的腰竹嶺 [1]  ),流經新礦、龍王、鐵爐壩等鄉,在鐵爐壩鄉的磨石灣流入石泉縣境內。由龍潭子至磨石灣,相對高差2157米,河道總長58.3公里,平均比降3.1%。寧陝縣境內流域南北長約36公里,東西寬約18公里。縣境內流域面積648平方公里,西與長安河、東與鎮安縣交界。有新礦、新建、龍王、鐵爐壩4個鄉。 [3] 
在石泉縣境內,經寧陝縣入迎豐鎮迎豐溝,為上池河;又南流至大壩為中池河;又東南流至池河鎮為前池河,最後從東往西流至蓮花石注入漢江。池河為石泉境內漢江的最大支流。境內流經迎豐鎮、中池鎮、池河鎮、城關鎮。流長113.90公里,流域面積1033平方公里。 [1] 

池河水文特徵

寧陝段水文記錄,池河多年平均徑流深350毫米,徑流總量18165萬米3,平均流量6.32米3/秒。7~9月為汛期,其徑流量佔全年總徑流量的70%,2月為枯水期,最小流量為0.38米3/秒。水能資源比較豐富,理論藴藏量81745千瓦,可開發量8992千瓦。1984年在上游建成了土地梁電站,裝機2組,容量1600千瓦,為縣內目前最大的電站。流域內植被良好,泥沙流失量小,年平均輸沙量22.39萬噸,佔全縣總輸沙量的16%。 [3] 

池河主要支流

上游主要支流有:東河、北溝、妯娌溝、龍王溝、曾溪溝等24條河溝。
主要支流東河,在新礦鄉東河口匯入池河, [3]  東河位於池河東側,系池河上游較大支流,故於明萬曆年間得名。發源於鎮安縣慄扎鄉之北鷹嘴石,在梭子溝口進入寧陝縣新礦鄉,流經手扒巖,雙箭溝,在長坪村東河口匯入池河。河流長度23.6千米,河道比降42.1‰,落差993米,流域面積143.49平方千米,平均徑流深337毫米,多年平均徑流總量0.4835億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1.56立方米/秒。建50千瓦小型電站一座。此東河是寧陝縣僅有的兩條從縣境外流入縣境內的河流之一(另一條為旬河)。
曾溪河,在石泉縣曾溪鄉,因沿河兩岸興桑養蠶,取絲織絹較盛,故名繒溪河(繒現簡化為曾) [4]  (9.5公里) [5] 

池河水利工程

土地梁電站,建在池河上游寧陝縣新礦鄉長坪村學堂坪,是一個徑流引水式高水頭電站。1976年9月5日破土動工,1984年5月1日正式向縣城關口送電。1984年12月省、地、縣進行竣工驗收,交付縣水電公司正式投產。引流量單機0.53立方米/秒,水頭152.6米。安裝兩台水輪發電機組,裝機1260千瓦,實際最大出力1132千瓦,年平均發電量650萬度。渠首建漿砌石滾水壩1座,位於新礦鄉半邊街以上30米處。 [6] 
西沙河水庫:位於石泉縣城東北約12公里的中池鄉雙益村,池河支流西沙河上。1957年,全縣動員勞力投入興建,1958年竣工。水庫以上主河槽長9.3公里。樞紐工程有壩、放水卧管、溢洪道等部分組成。壩為粘土心牆土壩,高19.8米,壩頂高程478米,正常水位474米,壩長108米。放水卧管共30台。溢洪道為側槽式。主幹渠12.6公里,支渠2條,共長6~7公里。總庫容133.2萬立方米,有效庫容107萬立方米。主要灌溉池河鎮及中池鄉的民主、五星、日新、新棉、雙紅、順風巖、明星、大興村的1700畝水田。共投工日51.9萬個,完成土石方81.98萬立方米,總投資87.2萬元。其中國家補助投資58.2萬元,現由池河區公所管轄,設西沙河水庫灌溉管理站,具體負責灌溉、綜合經營。
筷子鋪水庫: 位於石泉縣中池鄉羣星村,修建在池河上。1977年,動員池河區前池、新田、中池鄉1200名勞力,組成常年專業隊施工修成。1982年12月竣工。壩為溢流重力砌石拱壩。壩高16米,壩長127米。引水主幹渠1.2公里。渡槽1座,採用鋼板排架式,引水流量0.45立方米/秒。灌溉渠長4.5公里,有建築物8座。渠道均用砌石襯砌。水庫的總容量184萬立方米。設計灌溉水田1200畝。 [7] 
筷子鋪電站:位於中池鄉以北3公里的筷子鋪,引池河水發電。1973年,羣眾大會戰修建水輪泵引水灌田未成而停建。1977年12月動工興建電站,1982年5月竣工。總投資174萬元。投勞動力78萬個,設計引水6立方米/秒。水頭15.5米,安裝發電機組4台,總容量640千瓦,變壓器9台,1940千伏安;架設高壓線路45公里,年發電量250~270萬度。電站建成後,由中池鄉管理,每年收入4.5萬元。1987年,併入電網供電,效益提高到年發電收入15萬元。1988年,收歸縣水電水土保持局管理。為全民大集體企業,財務獨立核算,每年給鄉政府分成1.3萬元。
迎豐電站:位於池河的迎豐鄉紅花村。縣水電局設計和組織施工。1977年10月動工興建,1979年竣工投產。安裝1台水輪發電機組,總容量75千瓦,年發電量20萬度。產值2.5萬元。電站總投資12.5萬元。1988年底,有職工5人,每年上交鄉政府管理費1000元。該電站設計水頭6米,引水流量1.5立方米/秒。發電供應迎豐區、後池鄉政府、紅花、迎豐溝、梧桐村組照明、加工。 [8] 

池河流域概況

池河地形地貌

池河發源地在鎮安縣西南部與寧陝縣交界的平河梁山脈的上中部地帶,海拔1000米以上,土壤類型以棕壤和黃棕壤為主,土層較深厚,土壤較肥沃,富含有機質。氣温較低,雨量充沛,具有山地北温帶和山地中温帶的氣候特徵。林特資源極為豐富,是本縣用材林的主產區和水源涵養、水土保持基地。有13個鄉(鎮)的37個村,129個村民小組,3207户農户,14378個農業人口。山大林深,地廣人稀,農耕地面積較少,以旱坡地為主,基本上無水田。農作物一年一熟,主要種植洋芋、玉米、小麥和雜糧。 [9] 腰竹嶺,位於秦嶺支脈平河梁主峯龍潭子東側,寧陝縣旬陽壩鎮與鎮安縣交界處,頂峯海拔2222米。是池河的發源地,子午道的必經地。 [10] 
上游在寧陝縣中部,屬中山地帶,海拔820~1000米的地區,具有山地南温帶的氣候特點,氣候温和,雨量充沛,野生植物種類繁多,林特資源豐富,適應於多種農作物生長。飼草飼料資源豐富,有中、小型草場草坡155384畝,佔全縣總草場草坡面積的57.8%,牧草生長繁茂,水源充足,為本縣主要牧場。農作物種類主要有:小麥、水稻、玉米、洋芋、雜糧等。二年三熟或一年二熟,農耕面積和糧食產量均佔全縣的40%左右。 [11] 
池河中下游基本在石泉縣境內,中游行進在秦嶺和入巴山的谷地中。一般海拔400~1400米,坡度30~55°。最高為北部雲霧山(2008.9米),最低為南部石泉咀(332.8米),相對高差為1676.1米。下游在巴山山地,山勢稍緩,多呈渾圓狀山脊。分佈有第三紀斷陷基礎上發育起來的串珠式河谷小盆地,俗稱“壩子”,通稱石泉(古堰)、池河盆地。海拔400~600米,東西長36公里,南北寬3公里,是石泉的富庶地帶。 [12] 

池河沿岸集鎮

寧陝縣龍王鎮位於寧陝縣東南部,地處池河上游,東與漢陰縣雙河交界,西南與石泉縣迎豐鎮毗鄰,北與太山廟鄉相連,全鎮轄區總面積251.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1205畝,人均2.2畝。地形南低北高。海拔在480——880M之間,平均海拔680M。屬山地氣候,年降雨量為782.6㎜,年平均日照1645.2小時,年均最高氣温29.1℃,年均最低氣温-5℃,平均氣温13.5℃,無霜期218天,年均相對濕度78%,早晚温差較小,四季分明。生產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糧食作物主要有玉米、水稻、洋芋、小麥、紅薯、油菜、豆類等類型;經濟作物主要以食用菌、蠶桑、野生板栗、核桃、柿子、黃姜為主。全鎮共有10個行政村,28個村民小組,總户數1500户,總人口5500人,其中農業户1430户,農業人口5064人,全鎮實現村村通公路,組組通電話。鎮境內有初級中學1所,完全小學2所,有教師39名,在校學生657人,適齡兒童入學率100%。鎮內有衞生院1所,有村級衞生室10所。我鎮水利資源豐富,三處電站裝機容量達1.2萬千瓦。我今後的水利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3] 
石泉縣迎豐鎮,位於縣境東北部。街道濱臨池河上游,池河和迎豐溝的河溪相匯之處。過去,曾稱銀杏街、迎逢街、迎峯街、迎鳳街,現為迎豐區公所、後池鄉政府駐地。清代,迎豐稱後池河,歸太平裏所轄。民國時,隸屬後池鄉。1951年,因集鎮上頭有對聯雲“迎來川陝瑞,引得鳳來儀”,故稱為迎鳳街。1974年,取迎豐收之意,又將迎鳳改為迎豐至今。古時,是古子午道必經之地,商旅絡繹不絕。有池雲公路(池河到雲川)和石迎公路(石泉縣城到迎豐)兩條公路在集鎮相交,交通便利,是縣內秦嶺山地林畜土特產品的主要集散地。迎豐集鎮,在迎豐溝注入池河之處的兩岸。1973年,在迎豐集鎮北1公里處,興修渠道,建成1座裝機75千瓦的小型水電站,為集鎮居民的照明和街道企業生產加工提供了電源。 [14] 
池河鎮,全縣首鎮。位於縣城東沿漢白公路19公里處。陽安鐵路、漢白公路橫貫東西,交通便利,人口密集,工商業迅速發展,集市貿易興旺。現為池河區公所、池河鎮人民政府的駐地。北魏宣武帝正始二年(505),曾於池河東岸設置過直城縣。歷北周不變,直到隋初才撤消,城池亦被水毀。後在池河西岸設池河堡,也毀於洪水,現有老街遺址。後來,城池西遷,定址於張家號房至金家店一帶,建街造房,定名為池河鎮。池河鎮現轄池河街,市場繁榮,原是3日集,近改為隔日集。平均每天交易額約在1~5萬元之間。有漢白公路貫穿鎮區。 [14] 
中池鎮,位於縣境東部。鄉駐地大壩。因地處池河中游,故名中池。面積64平方公里。現轄裕民、軍民、民主、東沙河、老灣、五坪、雙益、大堰、三岔、中心、羣心、高益、南正13個行政村,81個村民小組,2209户,9097人。主產水稻、玉米、豆類、薯類。花生年產量居全縣之首位。全縣天麻主產鄉之一。農業總產值331.43萬元。境內西沙河水庫最大蓄水量為113萬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4000餘畝。筷子鋪水電站,壩高16米,長120米,裝機容量640千瓦,是石泉縣自辦最大的水電站。有初中1所、小學13所、衞生院1所。村村通廣播,各村有醫療站。 [15] 

池河棧道交通

西漢末年王莽當政,為宣揚被立為皇后的女兒“有子孫瑞”,指揮開鑿了從長安“直通梁漢”的大道。因這條路的北端由長安正南門進入南山谷口,古人以北為子、南為午,南北走向的穀道稱子午谷,由子午谷入山南行的道路稱子午道。
子午道的線路在漢晉時期和隋唐時期又有所不同。漢晉時期的子午道,從今西安市西北十餘里的漢長安城向正南,經子午鎮入子午谷,越嶺進入灃水河谷。溯谷而上,經喂子坪、子午關(又稱石羊關),登秦嶺主脊,進入漢水支流旬河上游,過沙溝、東江口,越嶺至旬河支流月河河谷的月亮坪。再向南越古磉礅沿池河而下,經營盤、東腰嶺關、太山廟到馬池鎮,折西北越馬嶺關,溯漢江至今石泉縣城。由石泉向西北饒峯河,越饒峯嶺,過饒峯關至南子午鎮。晉和南北朝以後,此路的中段東江口至南子午鎮間的線路西移,不經腰竹溝而稍折西北溯月河至旬陽壩再向西南折上平河梁,沿長安河谷,經火地塘和腰嶺關到今寧陝縣城關口。再折西偏南往湯坪、兩河口至南子午鎮合舊道。子午道途經寧陝縣境的路段,基本變成了西萬公路 [16] 

池河景點景觀

池河入漢江處的蓮花石 池河入漢江處的蓮花石
蓮花石,位於石泉縣城東三十里、池河入漢江處。據道光《石泉縣誌》載:蓮花石“石色碧綠,簇擁而出於水中,千奇萬狀,有類削成,即鳳凰山之起處,鳳凰山為漢陰名山,綿亙三百餘里,安康為尾,此其頭也。”從前,在蓮花石曾設渡口,以利於前池、後柳人趕集。如今在蓮花石渡口岸上還有十幾户人家,有一條小街。20世紀70 年代,從縣城沿漢江右岸修了一條公路,站在公路上,即可看到對岸的蓮花石,險道變成了通途,蓮花渡也閒置了。進入21 世紀,西安客商看中了蓮花石的旅遊價值,投資開發蓮花石,重修仿古街道,棧道渡口。隨着喜河水電站的建成,在石泉境內形成寬闊的水面。蓮花石周圍水面平闊,人們稱其為蓮花湖,成為石泉重要的旅遊景點。 [17] 
參考資料
  • 1.    石泉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石泉縣誌:陝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卷二 自然環境志 第三章 水文 第二節 河流
  • 2.    鎮安縣誌編纂委員會 .鎮安縣誌 :陝西人民敎育出版社 ,1995 :卷二 地 理 第一章 地 貌 第二節 山嶽、水系 .
  • 3.    寧陝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寧陝縣誌 :陝西人民出版社 ,1992年10月 :自然環境志 第三章 水 文 第一節 地表水 .
  • 4.    石泉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石泉縣誌:陝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卷一 行政建置志 第四章 區、鄉現狀 第一節 柳城區 .
  • 5.    曾溪鄉景點簡介  .石泉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4-07-11]
  • 6.    寧陝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寧陝縣誌 :陝西人民出版社 ,1992年10月 :水利志 第三章 小型水電 第二節 土地梁水電站工程 .
  • 7.    石泉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石泉縣誌:陝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卷七 農 業 志 第四章 水利水保 第一節 水利建設 .
  • 8.    石泉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石泉縣誌:陝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卷七 農 業 志 第四章 水利水保 第二節 農村水電 .
  • 9.    寧陝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寧陝縣誌 :陝西人民出版社 ,1992年10月 :自然環境志 第二章 地 貌 第一節 高山區 .
  • 10.    寧陝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寧陝縣誌 :陝西人民出版社 ,1992年10月 :自然環境志 第二章 地 貌 第四節 主要山脈 .
  • 11.    寧陝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寧陝縣誌 :陝西人民出版社 ,1992年10月 :自然環境志 第二章 地 貌 第二節 中山區 .
  • 12.    石泉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石泉縣誌:陝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卷二 自然環境志 第一章 地質·地貌 第二節 山川大勢 .
  • 13.    寧陝縣龍王鎮  .寧陝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4-07-11]
  • 14.    石泉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石泉縣誌:陝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卷八 工業交通志 第四章 城鄉建設 第二節 集鎮建設 .
  • 15.    石泉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石泉縣誌:陝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卷一 行政建置志 第四章 區、鄉現狀 第二節 池河區 .
  • 16.    寧陝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寧陝縣誌 :陝西人民出版社 ,1992年10月 :交通運輸志 第一章 交 通 第一節 古 道 .
  • 17.    古今蓮花石  .石泉文史資料[引用日期2014-07-1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