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江門培英中學

鎖定
江門培英中學是一所有近百年曆史的學校。現名江門市培英初級中學,是江門市一級學校,江門市初級中學教學水平優秀學校。
中文名
江門市培英初級中學
外文名
Pei Ying middle school
簡    稱
江門培英中學
創辦時間
1934年
創辦人
那夏禮
辦學性質
初級中學
主管部門
江門市教育局
校    訓
信 望 愛
地    址
江門市蓬江區江北路16號
主要獎項
江門市初級中學教學水平優秀學校
江門市一級學校
知名校友
梁華濟
所屬地區
中國廣東省江門市

江門培英中學簡介

美麗的培英校園 美麗的培英校園
座落於江門市江北路16號,佔地面積50畝,首期建築面積12200平方米,現有教學班24個,學生人數1200多人。

江門培英中學學校歷程

江門培英中學培英前身

1910年,加拿大長老會(基督教會中的一支)波多馬牧師來華。1911年,他在北街(當時稱洋關,因西方人佔領得名)的海旁街一帶設點傳教,贈醫施藥,開辦識字班。1912年波多馬牧師買下海旁街一塊地皮(即今江門市中心醫院和該校現址)。1914年開始籌建啓智、啓德兩小學。1917年校舍破土動工,1919年建成了兩棟三層樓和兩棟二層樓的學校校舍,三層樓的那兩棟分別命名為啓智樓和啓德樓,啓智招男生,故稱啓智男校;啓德招女生故稱啓德女校。
1934年,廣州培英中學接辦啓智、啓德學校,更名為“私立廣州培英中學北街分校”設小學部,由廣州正校委派吳榮耀為校主任(分校只設主任,不設校長)。

江門培英中學更名培新

1939年日軍佔領江門,學校停辦,成為日軍的軍營和養馬場。直到1945年9月,學校在日寇投降後才復辦。
1946年,開辦初中部,行政上仍由廣州培英中學管理,但因當時新會縣政府不同意辦分校,就正式更名為培新中學(意為:私立廣州培英中學新會分校)。校內設有中學部和小學部。第一任校長是林社校友。繼其後陳錫臻於1947年、餘汝珍於1950年、何耀南於1951年任校長。

江門培英中學解放初期

1951年2月,江門市政府接管培英中學。1953年2月,更名為江門市第三中學,小學部更名為北街小學,自此小學部獨立成校。同時派梁宅蒼任校長。1986年複名為“培新中學”,1991年正名為“江門市培英中學”。

江門培英中學文革期間

十年文革期間,學校遭到嚴重破壞,圖書館的藏書被毀,教學儀器、設備散失殆盡,許多老師受到衝擊,身心遭受嚴重摧殘。1969年在白石鄉創辦學農分校,學生分年級入校,半天勞動半天上課。1970年,佛山專區曾經發文把該校劃歸江門甘化廠辦,並命名為“江門甘化廠中學”,但甘化廠最後不願接納。
江門培英初級中學
文革期間,學校黨政幹部“靠邊站”,由派駐的“工作組”、“文革領導小組”代替。1968年10月,江門甘化廠工宣隊進駐學校,成立江門市三中革命委員會,戴尚德任主任。後由肖志堅、彭漢鼎、湯耀南相繼擔任。羅志德、張耀柱、彭漢鼎、湯耀南、吳宏迪等相繼任副主任之職。1978年恢復校長制,湯耀南任校長兼黨支部書記,其後的校長分別由譚松新(1986~1988)、唐兆添(1989~1994)、吳名城(1994~2005)、趙啓寧(2006~-)擔任。副校長有:餘偉雄、吳宏迪、李萬昌、歐陽柏衡、黃鋭烓、李保根、楊建源、農廣鍾、伍勁鋒等。

江門培英中學正名培英

領導老師 領導老師
時光進入二十世紀80年代,隨着國家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和社會經濟建設的蓬勃發展,一批批旅居海外的僑胞及港澳同胞紛紛回國,或觀光旅遊,或投資產業,其中也不乏我校校友。他們滿懷深情的回到闊別幾十年的母校,探訪師友,緬懷往事。1985年,54屆校友林奕鵬先生回母校向學校領導湯耀南書記、譚松新校長、歐陽柏衡和唐兆添副校長等表達廣大校友希望恢復江門市培新中學校名的要求。湯耀南書記向市教育局提出請求,得到何適瑩局長的支持。
1986年7月1日,經江門市政府批准我校複名為“培新中學”。1989年,校友林奕鵬、市教育局長何適瑩赴港,認識了培英校董會主席蘇棉煥醫生,瞭解到旅港原江門培英校友希望母校能正名為培英中學。何局長返江門後,與學校領導研究,親自向市政府提出正名要求。旅港校友黃軍川先生也多次親臨香港培英校董會,介紹母校情況,反映培英校友的意願。
全貌 全貌
1991年4月校慶期間,香港培英校董會校董黃國熙先生到台山培英參加慶典活動。唐兆添校長、譚松新書記親赴台山,拜會黃國熙先生,商議有關正名事宜,黃國熙校董當即表示同意,並許諾由香港培英校董會資助20萬港元,幫助江門培新中學建立一支管樂隊,作為正名培英的禮物。1991年7月1日,為尊重歷史沿革,經江門市政府批准,江門市培新中學正名為“江門市培英中學”。同年8月1日,在本校舉行的培英中學創校112週年暨江門培英建校57年週年及正名慶祝大會,江門市副市長江海燕蒞臨大會並代表市政府致詞祝賀。光臨此次慶典活動的還有:市海外聯誼會會長、原教育局長何適瑩,市教育局長趙廣源;香港培英校董會主席蘇棉煥,校董黃國熙、黎鈞衍等;廣州培英、台山培英、香港培英、沙田培英的校長及校友會代表;江門市各兄弟學校校長及海內外歷屆校友共2000多人。自此,省港兩地五所培英中學在香港培英校董會的關懷和支持下,加強了校際之間的聯繫,在“白綠”旗幟下,組成了培英大家庭。江門培英校友、江門市榮譽市民、香港知名企業家梁華濟先生由江門市人民政府聘為江門培英中學名譽校長。梁華濟先生捐資成立“梁華濟獎教獎學金”。後來,校友、江門市榮譽市民、香港知名企業家黃仕靈先生也捐資成立“黃仕靈獎教獎學金”。廣大培英校友為母校的建設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江門培英中學展望未來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在黨的改革開放方針指引下,我校以團結、愛國、愛校為宗旨,積極與海內外的校友廣泛開展聯誼活動。1983年成立校友會籌委會,1984年校友會成立,首屆校友會主席是肖艾;副主席是湯耀南、黃軍川、梁瑞麟;名譽主席是餘偉雄;顧問是陳錫臻。校友會成立後,他們倡議發動國內外的校友捐贈教學儀器設備和資金。先後得到梁華濟、張健強等及廣大校友的慷慨捐資。在培英校董會和校友們的幫助下,培英中學的教學設施和設備得到了改善,興建了校友樓、購買了管樂器、設置了語音室、地理室、電腦室等。同時還設有梁華濟獎教獎學金、白綠兒女獎學金、黃仕靈獎教基金和陳端莊國文科獎學基金等多種獎教獎學金。同時,市政府和教育局也加大了對培英中學建設的投入,從1983年至2000年,江門市政府和教育局撥款興建了一棟五層實驗樓、一棟六層教工宿舍樓、一棟五層半的教學樓、一棟五層的科學樓。2002年建成教學綜合樓,該樓由江門市政府出資人民幣190萬元和培英校董會資助港幣40萬元完成遷拆僑房和土建工程,梁華濟、蔡建中、林國鑾、黎鈞衍等眾多校友踴躍捐資,完成綜合樓內部裝飾以及添置教學設備。2003年,在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在蔡建中先生和梁華濟先生的大力贊助下,學校運動場得到了擴建,並鋪設了PU膠跑道。
1990年江門市副市長許德立和政協副主席何適瑩來該校視察,臨走時説到:“不錯,政府給錢最少,變化最大,舊貌變新顏。”
又經過十幾年的努力,現校園環境大大改善,學校的綠化、美化得到了很大的改進,整體面貌煥然一新。
學校在積極改善辦學條件的同時,也在大力抓好教育教學質量。在德育工作方面,堅持以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建設者為目標,重視對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逐漸形成了尊師守紀、勤奮好學、艱苦樸素、求實創新的優良校風。1991年,學校在江門邊檢站建立“軍政教育基地”;1994年,該校因德育工作成績突出,被評為“師德教育工作先進單位”和“江門市文明學校”。在教學工作方面,建立了一整套的科學管理制度。對教師,從備課、講課、作業、輔導、考試等整個教學過程都提出了規範化的要求。並健全檢查評比制度,對學生,學校制定了《學生一日常規》、《學生獎懲制度》等,對學生的到校、上課、做操、課間、課後、儀表等都有明確要求,讓教與學都進一步規範化。在教學上還重視提高教學現代化。幻燈、錄像、錄音、投影、電影、多媒體軟件等電教器材廣泛用於各科教學之中。
體育場 體育場
江門市培英初級中學重視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學校設有勞動技術教育課、英文打字課、電腦課等。還建立了文學社、航模興趣小組、繪畫、音樂、舞蹈等各種課外活動小組,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興趣和愛好,薰陶學生的品性、發展學生的個性,使學生在學校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和展示自己的優點。1992年,我校在江門甘化廠、客運站、白石管理區等分別建立了“社會實踐基地”。1993年,學校管樂隊參加“第五屆羊城音樂花會,管樂團隊大匯演”榮獲優勝獎;1994年,被評為全國青少年“祖國萬歲”讀書教育活動組織獎;1995年,學校管樂隊代表江門地區參加省委宣傳部、省音樂家協會主辦的“抗日戰爭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0週年活動”少兒音樂花會榮獲二等獎。1996年我校管樂隊參加江門市中小學藝術周“祖國頌”榮獲一等獎;1998年凌冬萍、羅傑、何晶晶代表學校參加廣州經濟電視台、廣州市教委、江門市教育局聯合主辦的“98電視冬令營兩地雙語友誼賽”榮獲亞軍;靳秀蓮老師指導學生參加全國中學生英語能力競賽凌東萍獲一等獎;羅傑、餘曉敏、黃許然、何晶晶等獲三等獎;1999年林嫦嫦、梁敏儀、鍾建軍、楊國輝代表學校參加江門電視台舉辦的江門市中學生英語電視大獎賽獲銅獎。
自1978年恢復高考以來,該校高考升學率逐年上升,1989年的錄取率為63%,2000年的錄取率為72%,2001年達到93.2%,2002年的升學率達到94.8%,2003年更達到96.8%。1979年是恢復高考的第二年,我校就有有許多同學考取全國重點大學,其中鄭粵考取中國科技大學,唐宇寧考取上海交通大學,吳慶平考取復旦大學,陳劍虹考取浙江大學,甘廣達考取華南工學院等。2002年範愛文同學以總分715分考取中山醫科大學;楊德均同學歷史單科成績為827分,列江門市區第一名,江門市第二名,全省第16名。我校曾先後被評為“貫徹學校衞生體育工作條例”優秀學校、“愛國衞生模範單位”、“全國羣眾體育先進單位”、“師德教育工作先進單位”、“江門市文明學校”、“江門市優秀家長學校”、“江門市直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標兵單位”,學校黨支部被評為“先進基層組織”等。
實驗室 實驗室
江門市培英中學經過70年的發展,培養出許許多多的優秀學子,桃李芬芳,校友遍及世界各地。蘇澤羣,曾任江門市市長,揚州市市長,現任廣州市副市長;趙翠玲,現任江門市人大副主任;梁華濟,江門市榮譽市民,益安國際集團有限公司主席兼行政總裁,中華海外聯誼會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協會理事,廣東省企業發展戰略研究會副會長;黃仕靈,江門市榮譽市民,香港東寧集團董事長;陸永嘜,江門市發展計劃局局長;張有榮,江門市農業局局長;吳羣星,江門市金羚集團公司董事長;潘皓炫,江門市金羚集團公司副董事長、總經理;胡耀民,廣州第一軍醫大學解剖教研室主任、教授;趙鳳鳴,廣東省醫藥大學流行病與衞生微生物學教研室主任、教授。
經歷70多年的風雨,舊的培英中學已經在2007年秋季退出歷史的舞台。新的培英已成功搬遷到江北路16號。
如今,江門市培英初級中學仍舊發揚着優良傳統,將一如既往的為祖國培養更多的對社會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