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江淮大戲院

鎖定
江淮大戲院位於安徽省合肥市,始建於1954年,佔地面積4835平方米,場內可容納1400多名觀眾,為安徽省標誌性(徽派)文化建築。
2005年與邁哈頓演藝集團合作進行了內部維修,經過改造在保持原有建築風格的同時融進了現代時尚的元素。800多平方米的戲院演出大廳可容納600多名觀眾,二層迴廊有面積不等的包廂28個;T型舞台面積達300多平方米,枱面升降,電子屏幕,音響設備及效果達到國內一流水平,既可以演出整場戲劇,也可以舉辦音樂會和歌舞晚會。 [1] 
中文名
江淮大戲院
創建時間
1954年
佔地面積
4835 m²
地    點
安徽省合肥市

江淮大戲院戲院規模

從淮河路步行街走向市府廣場,這短短百米距離卻是合肥最繁華的地段。鼎鼎大名的江淮大戲院就屹立在樓宇之間,如果不是那典型的徽式建築,也許很容易被人們所忽略。站在江淮大戲院門前,我絲毫感受不到曾經的那般熱鬧景象,如今這座合肥人再熟悉不過的戲院,面對滿面春風的過往行人,如同一張飽經滄桑的面龐,一臉的無奈。
“合肥第一,安徽第一”、“華東地區最有名的戲院”、“咱們安徽人的驕傲”這些評價都是從老合肥人的口中説出來的,談到江淮大戲院,他們的臉上總是洋溢着一絲自豪。
據《合肥市志》記載,江淮大戲院位於老城區域的中心位置。1953年,江淮大戲院破土動工。1954年12月26日建成使用。這是合肥解放後由國家投資建設的安徽省第一座具有民族古典建築風格的大型劇院,建築面積為3590平方米。
戲院為琉璃瓦屋頂,觀眾廳分為上下兩層,有1420個沙發軟席座位,四周赤柱懸掛着宮燈,內裝飾以立體藻景浮雕為主,屋頂用仿明代黃綠兩色琉璃瓦蓋成,廳內樑柱用古典宮殿圖案浮雕裝飾,配以宮燈、壁燈。天棚每個方塊,均以彩色霓虹燈透光。整個劇院外貌大方、凝重,廳內華美、端莊。
“剛建成的江淮大戲院只能用富麗堂皇這個詞來形容,那時候哪見過這麼漂亮的戲院,許多合肥人都慕名而來。”78歲的葛道三老先生,曾是江淮大戲院正對面明光理髮店的剃頭匠,對於這座劇院他個人很有感情。“當時戲院裏首次引入了抽水馬桶,許多人都是頭一回見到,甚至都不敢去拉那個抽水的繩子,這裏簡直如宮殿一般氣派,是我們合肥人的驕傲。” [1] 

江淮大戲院戲院歷史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能到江淮大戲院看一次演出,那是一件不得了的大事。
“梅蘭芳來這裏演出時,我爺爺特地帶着我跑去看,那時我年紀還小,沒有太多印象,只記得當時票價三元一張,這在月工資只有幾十元、豬肉只有四五角錢一斤的當時是相當奢侈了,就是這樣的票價,還是供不應求。後來,街坊鄰居還跟我爺爺開玩笑地説,‘帶孫子去看梅蘭芳啊,你真捨得啊!’”住在江淮大戲院附近的劉光榮回憶起自己第一次去看大戲,依然記憶猶新。
江淮大戲院自開業到1982年底,除接待本省藝術表演團體演出外,還接待過全國各省、市及中央直屬藝術表演團體,以及國外70多個藝術代表團演出。黨和國家領導人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陳毅劉伯承萬里李鵬以及外國大使等多人都在江淮大戲院觀看過演出。
除了梅蘭芳荀慧生嚴鳳英這些大藝術家的光臨,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安徽省合肥市的重要會議幾乎都是在這裏舉行,重要決策都是在這裏決定的。江淮大戲院在安徽的地位,就相當於人民大會堂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一樣,是個令人嚮往的地方。因此,安徽人特別是合肥人對江淮大戲院都有着特殊的感情。
在採訪“老合肥”牛耘老師時,得知江淮大戲院所在地的前身是一所小學。據資料記載,這所小學曾是合肥最早的小學堂——城東學堂,1932年,為紀念辛亥革命戰士範鴻仙,已被改名為縣立第一完小的城東學堂又被命名為鴻仙小學。“1933年我到鴻仙小學讀書,1938年日軍攻入合肥,我們也就不再去上學了。”據牛耘老師回憶,學校旁還有個非常熱鬧的文昌宮廣場。抗日戰爭期間,鴻仙小學周圍被夷為平地,解放後,逐漸在平地上形成了菜市場,直到1954年,江淮大戲院建成。 [1] 
湮沒在時代中
江淮大戲院
江淮大戲院(2張)
“1954年12月30日,農曆甲午年十二月初六,江淮大戲院舉行落成典禮,這是江淮大戲院的首次正式亮相。”牛耘老師受江淮大戲院之邀,當起了組宣員,負責戲院的宣傳工作,他也見證了江淮大戲院的誕生。“各地劇團、各劇種演員能以在此演出而感到自豪,票友以能在此觀看演出而備感驕傲。這種輝煌一直延續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安徽劇院的建成,江淮大戲院的部分功能被逐漸取代,它逐漸被冷落了下來。”
對於我這樣的80後來説,上世紀90年代的江淮大戲院,就好比如今的萬達影城,它的功能無非就是看電影。很多老合肥人告訴我,當戲院開始放電影時,也意味着它開始走向衰亡了。伴隨着電視以及多種娛樂方式的衝擊,進入電影院的觀眾越來越少。從戲曲演出到電影到投影再到卡拉OK,從一票難求到門可羅雀,短短几年工夫,江淮大戲院急轉直下。
隨着歲月的流逝,由於年久失修、安全隱患等原因,被有關部門鑑定為危房的江淮大戲院被迫於1997年停業。2006年1月,通過招商引資,修葺一新的大戲院在停業9年之後,和很多演藝廣場一樣,承擔起了夜生活消費的功能。
夜幕下,霓虹閃爍,“江淮大戲院”五個鎦金大字,與演藝廣場幾個字交相呼應,多少顯得有些格格不入。這座曾經富麗堂皇的建築,變成了夜生活消費場所;這座曾經的政治文化中心,在燈紅酒綠之中,選擇了與這個時代妥協。
江淮大戲院,遺失的那段美好,將深深地刻在合肥人的記憶中。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