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江士香

鎖定
大清朝乾隆年間,江士香與江士印、江士根三兄弟,遷徙到台灣桃園縣(今台灣桃園市)大漢溪畔,聚族而居,並將大溪三寶(祖地特產)的製作工藝帶到了遷徙地,依靠大溪三寶,江士香家族得以在台灣發家致富、開枝散葉 [1]  。為了讓子孫後代永遠銘記“根之所在”,江氏族人就把在台灣的聚集地定名為大溪鎮 [1] 
中文名
江士香
遷徙地
台灣桃園縣大漢溪畔
性    別
民族族羣
漢族
江士香,祖籍地平和縣大溪鎮江寨村 [1]  ,是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大溪江氏始祖江肇元(開基祖)的裔孫。江士香,為台灣桃園縣大溪鎮(今台灣桃園市大溪區)江氏開台始祖,乃江氏鴻溪衍派(即鴻溪江氏)派下第十四世,一家五口於清乾隆二十二年春(公元1757年),隨福建詔安、平和、南靖之農墾團,由漳州府平和縣大溪鎮江寨祖居地,沿大溪步行南下到詔安縣柘林港,再轉海船 [2]  渡海來台,墾荒拓地 [2]  。建基於今桃園縣大溪鎮埔頂仁和宮廟前,即現仁和裏士香街48號前之大樟樹,乃吾(指桃園大溪江氏)祖開台居住地之標誌也 [2] 
士印公(即江士印)未攜眷來台,思鄉心切,安頓好弟弟們後,又返回大陸原鄉 [2]  (即漳州府平和縣大溪鎮江寨祖居地 [2]  )。而江士香、江士根等在大溪立足後,奮力打拼,家道漸次殷實,衍傳派下更大展鴻圖,他們經商有成,廣置田產,出租孳息,經過長年積累,終成大溪望族。江士香公終生未婚娶、無子,以江士根公之第三子江承立公入嗣。江士香公與江士根公合力墾荒,克勤克儉,沒過幾年就在埔頂仁和宮廟前建起了宅院 [2]  。清嘉慶年間,兄弟分房,此處產業歸承立公房所有,後因原有房舍低矮老舊,又另建新房,老屋拆除後,承立公(江士香嗣子)後裔特地手植閩南一帶常見的樟樹以作紀念 [2]  。1949年前,閩台江氏宗親的聯繫一直沒有中斷;後來,兩地宗親雖然許多年沒法聯繫 [2]  。2013年12月6日,江士香在桃園大溪的後裔攜親眷18人特意在這一天挑了個“吉時”,踏上了回平和大溪鎮的“世紀懇親尋根之旅”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