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江城子·詠史

鎖定
《江城子·詠史》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的詞作。該詞是一篇詠史之作,開頭使用景語,營造了一種沉悶壓抑的氛圍;接下來一句再加以渲染,透露出淡淡的幽懷傷感,景中含情。再下一句引用楚襄王夢神女的典故,進一步烘托這夢幻一般的感受。結句點明這感受唯有自己能知,表達了悽迷寂寞、悲涼傷感的心情。全詩突出詞人的心靈感受,借古代神話的愛情悲劇,概括古往今來的情感失落,抒發了詞人迷惘悲涼的情緒。
作品名稱
江城子·詠史
作    者
納蘭性德
創作年代
清代
出    處
《納蘭詞》
作品體裁

江城子·詠史作品原文

江城子·詠史創作背景

詞人於康熙十六年十七年(1678)五月初隨從康熙帝巡視郊畿,在迴歸的途中經過巫山,思念之情油然而生,寫下了這首詞,表達了納蘭性德的一段情感往事,抒發人生如夢的悲涼感。 [8] 

江城子·詠史作品鑑賞

江城子·詠史文學賞析

這首詞是一篇詠史之作,其寫法與一般的詠史不同,本詞沒有從某一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作為觸媒入手,而是描寫了作者自己的一種心靈感受,突出瞭如夢幻之感的獨特體驗。本詞借巫山神女之故事,詠男女之間迷濛的情事,似與史實無所關涉,詞中所言,是作者對人間情事有所感,這種感覺似花非花,似霧非霧,道不明,理不清。
以景語起首,“濕雲全壓數峯低”,是運用了傳統水墨山水畫的“破墨”技法,使得詞作從一開始就縈繞在如夢如幻的悽迷意境之中,在讀者的心靈上產生了強烈的懸疑感。就在讀者都沉浸在“濕雲全壓數峯低”這般“非霧非煙”的景象中時,詞人又陡生奇特的想象,推出翩然而至的巫山神女,一句“神女欲來時”,使詞作頓時充滿了一種如夢幻般神秘莫測的離奇色彩,也讓讀者充滿了幻想、期待和神往。唐代詩人李商隱曾在其《無題》詩中有這樣的感嘆:“神女生涯原是夢!”納蘭巧妙地化用了李商隱的詩句,將其改成設問的句式:“若問生涯原是夢”。既然眼前的這一切都是夢境,那麼離開了夢境,來到現實世界,也就沒有人能説得真切具體了,就連夢中的主人公亦是如此。從字面上看,詞作中幾乎看不出任何詠史的內容,相反倒是巫山神女迷濛縹緲的夢境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實納蘭性德的獨創之處正在於此,全詞不是針對具體的歷史事件生髮感慨,而是借景寫意,在形象的摹狀中展示自己對歷史的理性思考,把深邃厚重的歷史哲理熔鑄在空靈細膩的詩境之中,化虛為實。 [3] 
此詞是以唐詞單調形式寫成的,在寫法上是化抽象為具體,變詠史説理為詩情畫意,用形象思維來表達理性觀念,有理趣。納蘭這首小詞,如夢境一般,其中隱含着不能為外人所言的痛苦哀傷,我們不知道這個令作者如此痴迷愛戀的女子是誰,也不知道他們之間曾經發生過什麼,但她像巫山神女一樣,在作者的生命中留下一道美麗而痛苦的劃痕後,就倏忽不見,留下了難以言傳的痛苦,由讀者自己品味。 [5] 

江城子·詠史名家點評

無產階級革命家毛澤東在《毛澤東讀文史古籍批語集》評價此詞:巫嵩之類。 [6] 
清代詩人李佳在《左庵詞話》評價此詞:“八旗詞家,向推納蘭容若《飲水》《側帽》二詞,清微淡遠。” [7] 

江城子·詠史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畫像 納蘭性德畫像
納蘭性德(1655-1685),清代詞人,與朱彝尊、陳維崧並稱“清詞三大家”。字容若,號楞伽山人,大學士明珠長子。出生於滿州正黃旗。原名成德,因避皇太子胤礽(小名保成)之諱,改名性德。室名通志堂、淥水亭、珊瑚閣、鴛鴦館、繡佛齋。自幼天資聰穎,18歲考中舉人。公元1676年中進士,授乾清門三等侍衞,後循遷至一等。隨扈出巡南北,並曾出使梭龍(黑龍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擾東北情況。詩文均很出色,尤以詞作傑出,著稱於世。曾把自己的詞作編選成集,名為《側帽集》,後更名為《飲水詞》,後人將兩部詞集增遺補缺,共342首,編輯為《納蘭詞》。 [1] 
參考資料
  • 1.    納蘭性德.飲水詞箋校.北京:中華書局,2011:1
  • 2.    納蘭容若.納蘭詞集: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9:91
  • 3.    納蘭性德.納蘭詞.瀋陽:萬卷出版公司,2018:326
  • 4.    納蘭性德.納蘭詞.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16:22
  • 5.    張菊玲.納蘭詞新解.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4:232
  • 6.    納蘭性德.圖解納蘭詞.黃山:黃山書社,2016:24
  • 7.    (清)納蘭性德.納蘭性德集.太原:三晉出版社,2008:141
  • 8.    張覓.一往情深深幾許.南京: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9: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