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永州法華寺新作西亭記

鎖定
《永州法華寺新作西亭記》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所作的一篇雜記小品。
文章主要闡發作者對佛家所説能覺悟和觀照含義的深刻理解。文章先寫景記事,後引發議論。敍議互補,耐人尋味。
作品名稱
永州法華寺新作西亭記
作    者
柳宗元
創作年代
唐代
作品出處
柳河東集
文學體裁
雜記小品

永州法華寺新作西亭記作品原文

永州法華寺1新作西亭記
法華寺居永州,地最高。有僧曰覺照,照居寺西廡2下。廡之外3有大竹數萬,又其外山形下絕4。然而薪蒸5篠蕩6蒙雜擁蔽,吾意伐而除之7,必將有見8焉。照謂餘曰:“是其下9有陂池10芙蕖11,申12以湘水之流,眾山之會,果去是,其見遠矣。”遂命僕人持刀斧,羣而剪焉13。叢莽下頹,萬類皆出,曠焉茫焉14,天為之益高,地為之加闢15;丘陵山谷之峻,江湖池澤之大,鹹若有而增廣之16者。夫其地之奇,必以遺乎後17,不可曠18也。餘時謫為州司馬,官外乎常員19,而心得無事。乃取官之祿秩20,以為其亭,其高且廣,蓋方丈者二焉。
21議照之居於斯22,而不早為是也。餘謂昔之上人23者,不起宴坐24,足以觀於空2526之實,而遊乎物之終始。其照27也逾寂,其覺28也逾有。然則向之礙29之者為果礙耶?今之闢30之者為果闢耶?彼31所謂覺而照者,吾詎32知其不由是道33也?豈若吾族之挈挈34於通塞有無之方以自挾35耶?或曰:然則宜書之36。乃書於石。 [1] 

永州法華寺新作西亭記註釋譯文

永州法華寺新作西亭記詞句註釋

  1. 法華寺:在零陵城內東山上。
  2. 廡(wǔ):古代堂下週圍的屋子,此處指廂房。
  3. 廡之外:即西廡之西。
  4. 山形下絕:即山勢斷然向下(因法華寺在高處)形成絕壁陡崖。
  5. 薪(xīn)蒸:柴木。粗的叫薪,細的叫蒸。
  6. 筱(xiǎo)蕩:竹子。筱是小竹,中實,可作箭。蕩是大竹,竹節長。
  7. 伐而除之:砍伐清除掉這些柴草竹子。
  8. 有見:有可觀的景緻。
  9. 是其下:這下邊。
  10. 陂(bēi)池:池塘。
  11. 芙蕖(qú):荷花。
  12. 申:重複,此處意為加上。
  13. 羣而剪焉:大家一起動手剪除柴草竹木。
  14. 曠(kuàng)焉茫焉:空曠遼遠。
  15. 加闢:增寬,更加寬廣。
  16. 增而廣之:增高擴大。
  17. 遺(wèi)乎後:遺留給後人。
  18. 曠:荒廢。
  19. 官外乎常員:正員以外的官員稱員外,員外置同正員的官員即官外常員。官外,即員外。
  20. 官之祿(lù)秩(zhì):官俸。
  21. 或:有人。
  22. 居於斯:住在這裏。
  23. 上人:佛教稱呼具有德、智、善行的人。後來作為僧人的敬稱。
  24. 宴坐:佛教禪宗稱坐禪為宴坐。
  25. 空:佛教指超乎色相現實的境界為空。《大乘義章》:“空者,理之別目,絕眾相,故名為空”。
  26. 色:佛教稱有形的萬物為色,如眼、耳、鼻、舌、身五根,色、聲、香、味、觸五境,皆稱色。
  27. 照:觀照。佛教指靜觀世界,以智慧照見事理。
  28. 覺:覺悟。佛教指領悟佛教的真諦。
  29. 礙:障蔽,擋住視線。
  30. 闢:開闢,指剪除叢莽(mǎng)。
  31. 彼:指佛家。
  32. 詎(jù):何,豈。
  33. 不由是道:不通過這種途徑。
  34. 挈(qiè)挈:拘守之意。
  35. 自狹:把自己變得狹隘。
  36. 然則宜書之:這樣説來,就應該把它記下來。 [1] 

永州法華寺新作西亭記白話譯文

在永州的寺院之中,法華寺所處地勢最高。有個和尚法號叫覺照,居住在法華寺西邊的走廊下面。走廊外面生長着幾萬棵茂密的大竹子,竹林外是陡峭險峻的山崖。但這裏灌木叢生,雜草遍地、雜亂閉塞。按照我的意見,如果能清除掉這些灌木雜草,視野就更加開闊曠遠了。覺照對我説:“這個地方下面的池塘內長有荷花、如果能把湘江之水導引過來,就能看見那連綿起伏的遠山了。如果把這些灌木雜草清除乾淨,視野就非常開闊了。”我於是就讓僕人拿着刀斧之類的工具,眾人合力清除了那些灌木和雜草。那些叢生的灌木雜草清除之後,萬般美景都呈現在眼前,空曠遼闊,彷彿天更高遠地更開闊了,丘陵、山谷、江河、湖澤之大,都好像變得更加險峻和寬闊了。這塊土地是如此的神奇,一定要把它留給後人,不能讓它荒廢掉。我這時被貶為永州司馬員外置同正員,官職有別於一般的官吏,並且沒有那麼多煩心事。於是拿出做官的俸祿,在這裏建起一座亭子,亭子的面積大概有兩丈見方。又對覺照一直住在這裏,卻不早點做這件事,感覺到很奇怪。
我聽説過去那些品德高尚的僧人,整日在禪房靜坐不動,卻足以領悟佛教空與色的真諦,洞悉萬事萬物之間消長的過程。他們觀察外界事物時,心中更能堅守孤獨與寂寞;他們領悟佛教的真諦時,心中更加充實與坦然。既然這樣,那麼前面提到的阻礙我們視線的東西是真的障礙嗎?現在開闢出來的情景又是真的景象嗎?那些所謂的因覺悟而觀察外界事物的人,我又怎能知道他們不是通過這種方法才領悟(佛教的真諦)呢?怎能像我們這種人一樣,經常為道路的通暢或阻塞,以及執着於有或是無之類的事情而孤獨寂寞,成為自己心中的障礙呢?有人説:既然這樣,應該把這種想法記錄下來。於是我就把它寫到石頭上。 [2] 

永州法華寺新作西亭記創作背景

西亭建於唐憲宗元和二年(807年),柳宗元在徵得法華寺當家的和尚石門長老的同意後,親自設計,指揮施工,在寺的最高處修建了西亭。《永州法華寺新作西亭記》是柳宗元為西亭建成而作的作品。 [3] 

永州法華寺新作西亭記作品鑑賞

永州法華寺新作西亭記文學賞析

《永州法華寺新作西亭記》首句指出法華寺的地勢在永州是最高的。正因為此,才可能發現西山之怪特。作者借住持僧覺照之口,抒寫自己的觀點。“有僧曰覺照,照居寺西廡下。廡之外有大竹數萬,又其外山形下絕。然而薪蒸篠蕩蒙雜擁蔽,吾意伐而除之,必將有見焉”,以上幾句文字十分簡約,把寺外的山色描繪得非常生動。尤其是“大竹數萬”句,氣勢磅礴,不同凡響。下面借覺照的話,側面描繪了山下的景物。“是其下有陂池芙蕖,申以湘水之流,眾山之會,果去是,其見遠矣”,這裏的“果去是,其見遠矣”語義雙關,字面上是指眼前的景物,實際上包含了更深的意思,在文章第二段作者進行了闡述。接下來寫除掉雜樹亂竹後的景色,別有一番情趣:”叢莽下頹,萬類皆出,曠焉茫焉,天為之益高,地為之加闢;丘陵山谷之峻,江湖池澤之大,鹹若有而增廣之者”,下面插進一句議論,一方面表明自己“與民同樂”的為政之道,同時也用以領起下文。作者主張,大凡一處地方的奇特風景,一定要留給後人,不能讓它荒廢下去。由此自然引出作者修建西亭的緣故。
文章第二段着重議論。作者首先借別人之口提出問題:有的人對於覺照住在這裏,卻不早進行這項工作提出異議,然後作者自答道:我認為過去那些高僧,不必到此飲宴,就足以觀察到“空色”的真諦,而神遊於萬物的始終。他的明察超過了空間;他的悟知超過了現實。這裏的“空色”、“寂”、“有”均為佛教用語。“空色”即“色空”、“色即是空”的省語,佛教謂有形之萬物為色,而萬物為因緣所生,本非實有。“寂”,為“寂然界”的省語,指佛教大乘、小乘經典謂證悟所達到的最高境界,即免除一切煩惱和具備一切清淨功德的涅槃境界。 “有”,為“有頂天”的省語,原指色界天的第四處,本色究竟天,由於它在有形世界之最上,故名之。柳宗元在此記中把龍興寺僧人覺照的名字,巧妙地嵌入文中,以暗示覺照與“昔之上人”同屬一類高僧,同樣可以達到“不起宴坐”,即足以觀於“空色之空”的修養境界。
作者上述的一番議論,近乎談禪,接下去,作者筆鋒一轉,一連提出了四個設問:然而過去擋住人們眼睛的果真是障礙嗎?現在開闊了視野果真是豁然開朗嗎?那所謂先知先覺洞察一切,我怎麼知道他不是由此而產生的?哪裏像我們這類人終日耿耿是如何變無為有,以此束縛自己呢?有人説:應該把它記下來。我於是寫在石頭上。這一段議論,前半部分結論明晰,後半部分只設問未作答,但是結論也應該是不言自喻的。全段議論,寓意很深,反映了柳宗元被貶永州後,於遊山玩水中在思索人生的重大課題,探求衝破世俗狹隘見解的道路,力求從苦悶抑鬱中解脱出來,超脱現實,開始新的人生追求。從這個意義上講,作者是以覺照自況。覺者,覺醒也;照者,明察也。
柳宗元面對有形的山川景觀,轉入“萬類出焉”的新境界;無形的心情上,則經由“覺”與“照”的途徑,改換心情由鬱塞到通闢。在寫作方法上,具備雙關照應、虛實兼寫的絕佳格局。 [4-5] 

永州法華寺新作西亭記名家點評

明代散文家茅坤:曠達。
清代文學家孫琮:《永州法華寺新作西亭記》的妙處,全在前後二段寫得出色。前幅欲記闢地,先虛寫一段自己與覺照商於闢地,作一影照;後幅只就覺照,生出一番曠達議論,説得空空洞洞,不着一毫色相。於是讀其前幅,真如風雨欲來,陵谷變色;讀其後幅,又如天空雲洗,萬里澄清。
清代學者何焯:“其照也逾寂,其覺也逾有”二句,從覺照起論,卻似收不轉。 [6] 

永州法華寺新作西亭記作者簡介

柳宗元畫像 柳宗元畫像
柳宗元(773—813年),字子厚,生於西安,世稱“柳河東”。貞元進士,又中博學宏詞科,授集賢殿正字。遷藍田尉,拜監察御史。因參加王叔文領導的政治革新運動失敗,貶永州司馬,再貶柳州刺史,死於任所,世又稱“柳柳州” ,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之一,與韓愈齊名,並稱“韓柳”,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有《柳河東集》。 [7] 
參考資料
  • 1.    劉孝嚴主編.中華百體文選 第6冊 雜記小品:中國文史出版社,1998:第21-22頁
  • 2.    衞紹生註譯.唐宋名家文集 柳宗元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04:第192-193頁
  • 3.    劉愛才著.詩説永州: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08:第226頁
  • 4.    傅璇琮、羅聯添主編;王國良、王基倫、楊文雄等本卷主編.唐代文學研究論著集成 第七卷(1949-2000) 唐代文學研究著作提要:三秦出版社,2004.10 第1版:第253頁
  • 5.    呂晴飛主編.唐宋八大家散文鑑賞辭典 第四卷 (重排版):中國婦女出版社,2004.07 第1版:第347-350頁
  • 6.    高海夫主編.唐宋八大家文鈔校注集評 柳州文鈔:三秦出版社,1998.09:第1243頁
  • 7.    張志英解譯.唐詩宋詞全鑑:中國紡織出版社,2015.01:第1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