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永寧河

(長江支流嘉陵江的支流)

鎖定
永寧河,長江支流嘉陵江上游的支流。發源於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西南部的北秦嶺南麓大梁山北坡。由北向南流經天水秦州區、麥積區徽縣,在徽縣嘉陵鎮的火焰山腳匯入嘉陵江,河長144公里,平均比降6.8‰,流域面積2161平方公里,年平均徑流量5.11億立方米。年輸沙量134.27萬噸。 [1] 
永寧河水力資源藴藏量為3.5萬千瓦。支流高橋河上建有太白水電站,年均發電量5.2萬千瓦時。 [2] 
永寧河流經秦嶺山區,有許多深切的”V“型河道,形成了“銀樁夕照”、“江峽洞天”等峽谷景觀,為徽縣內旅遊勝地之一。 [3] 
永寧河道自古為徽縣通陝入川的水路通道之一。自唐至清初都作為邊境軍事通道清代徽縣水運已上延伸到嘉陵江支流永寧河,可抵達永寧鎮。公路的開通後,尤其1957年寶成鐵路的開通,使嘉陵江上游水運逐步被公路、鐵路所取代。 [4] 
中文名
永寧河
所屬水系
長江支流嘉陵江的支流
地理位置
甘肅省天水市
流經地區
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麥積區、徽縣
發源地
甘肅省天水市北秦嶺南麓大梁山北坡
主要支流
花廟河
白家河
高橋河
河    長
144 km
流域面積
2161 km²
河    口
甘肅省徽縣嘉陵鎮的火焰山腳

永寧河幹流概況

永寧河干流走向及水系分佈 永寧河干流走向及水系分佈
永寧河發源於天水市區西南部的北秦嶺南麓大梁山北坡。上游在秦州區,由北向南流經娘娘壩、李子園、黨川、馬家坪(屬天水市麥積區),徽縣的太白、柳林、永寧等鄉,在徽縣中壩(嘉陵鎮的火焰山腳 [5]  )匯入嘉陵江,河長144公里,平均比降6.8‰,流域面積2161平方公里。 [1]  在徽境內長68公里,流域面積822.8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的30‰。 [5] 
永寧河上游天水秦州區娘娘壩鎮段 永寧河上游天水秦州區娘娘壩鎮段
柳林鎮河段 柳林鎮河段
柳林鎮江峽段 柳林鎮江峽段
永寧鎮段 永寧鎮段
嘉陵鎮火焰山下永寧河江入嘉陵江處 嘉陵鎮火焰山下永寧河江入嘉陵江處

永寧河水文特徵

據《甘肅省志·水利志》《徽縣誌》,永寧河年平均徑流量5.11億立方米,其中自產水量2.12億立方米。年輸沙量134.27萬噸。水力資源藴藏量為3.5萬千瓦。 [1]  徽縣境內多年平均侵蝕模數676.8噸/平方公里,年侵蝕總量55.68萬噸,徽縣境內水力資源藴藏量3.5萬千瓦。 [5] 

永寧河主要支流

寧河水系較大的支流有焦園子溝、磨家溝、渭兒溝、李家溝、火鑽峽、梨樹溝、李家溝、池家溝、張家溝、瓦山溝、正溝、王家溝、閤家溝、徐家溝、龍潭河、黑水溝、東峪溝、八尺峽、通中河、乾溝、後村子溝、掃帚溝、老哇溝、洛壩溝、西溝、張溝、楊家溝、四方溝、蘇溝等河流29條及各種溝溪144條。 [6] 
高橋河,原於麥積、天水交界的北秦嶺南麓,主要流經徽縣高橋鄉,在太白鄉匯入永寧河。流域面積32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總量8050萬立方米,平均徑流深250毫米;多年平均侵蝕總量163845噸,侵蝕模數508噸/平方公里。 [7] 
花廟河,發源於天水市秦州區黨川鄉與伯陽鄉交界的秦嶺南麓,縱貫黨川鄉中部,在火雞村張家山以西人徽縣。主流長46公里,落差560米,流域面積476平方公里。年平均每秒流量3.68立方米,年平均徑流總量1.16億立方米,年輸砂19萬噸。
白家河,發源於天水市秦州區娘娘壩鄉大山樑,由秦城區李子鄉入境,經黨川鄉西南部,從馬家坪村南入徽縣。區內流長26公里,河道曲折彎轉,觀音村以西一段闢為曲溪風景區。年平均每秒流量5.7立方米,年平均徑流總量1.8億立方米,年輸砂57萬噸。 [8] 
磨壩溝,是白家河左岸支流,發源於香子山樑東麓(東經106°4'4.21",北緯34°20'51.99"),流經黨川鎮劉坪村、觀音村,在黨川鎮觀音村流入白家河(東經106° 3'38.13",北緯34°12'15.89"),幹流全長約19km,流域面積52.9km²,主河道平均比降為72.36‰,多年平均年徑流量0.02億m³。
謝家磨溝,是花廟河左岸支流,發源於馬場梁東麓(東經106°16'58.22",北緯34°16'24.19"),流經黨川鎮夏坪村,於黨川鎮夏坪村謝家磨溝門流入花廟河(東經106°10'1.63",北緯34°10'47.01"),幹流全長約19.49km,流域面積80km²,主河道平均比降為45.92‰,多年平均年徑流量0.05億m³。 [11] 

永寧河治理開發

永寧河水電開發

太白水電站,1973年5月建成發電,引高橋河水,流量0.5立方米/秒,落差20米,引水渠長2200米,裝配50千瓦發電機1台,6千伏配電線路3000米,年均發電量5.2萬千瓦時,供太白鄉3行政村8個自然村及鄉政府所在地有電,總投資6萬元。 [2] 

永寧河航道航運

永寧河及嘉陵江道航運徽縣自古為通陝入川的水路通道之一。唐元和(806~820)中,節度使嚴勵自長舉縣(今白水江鎮長豐)而下向西疏通嘉陵江二百里,使成州、河池等地的糧食能用船運到興州(陝西略陽),以供給興州守軍。南宋時,嘉陵江西岸的河池曾是宋與金、元對峙的前沿。當時,南宋大量的糧草都憑藉嘉陵江水逆流轉運。清順治七年(1650),為解決人川清軍的供給,徽州知州楊三辰組織人力,疏通徽縣以上嘉陵江水道,監造糧船百餘隻,徵召水夫數百名,把秦州(天水)、成州(成縣)的糧食集中徽州(徽縣),然後轉運至嘉陵江沿岸碼頭裝船人川。當時,徽縣水運已上延伸到嘉陵江支流永寧河,可抵達永寧鎮。民國27年(1938),華雙公路通車前,川陝貨物多沿嘉陵江而上,自大河店南白水江碼頭進入徽縣,然後轉送到甘肅各地。隨着華雙公路的開通,尤其1957年寶成鐵路的開通,使嘉陵江上游水運逐步被公路、鐵路所取代。
1958年“大躍進”中,徽縣曾在永寧河開通了柳林江口至永寧的航道十多公里,承擔了部分物資的運輸,1960年代初停止。 [4] 

永寧河河谷風光

銀樁夕照,位於徽縣城東北30公里處柳林鎮內的永寧河右崖,其山壁立千尋,石色如赭。相傳崖巔有古木望如銀樁,故名。崖下河水清澈見底,左岸有尖山、石乳、牛鼻洞諸景倒映水中。夕陽西下,光灑水面。水山一色,赤紅一片。頗為壯觀。
江峽洞天 江峽洞天
江峽洞天,位於徽縣城東北30公里處,在柳林鎮東北部的永寧河谷。公路依山傍水,沿峽鑿崖而過。峽兩側奇峯疊翠,峭壁參天。山上古柏兀立,路下清流直瀉。車過隧道洞天,充滿神秘幽情。甘溝新石器時期的村落遺址距此不遠,為縣內旅遊勝地之一。 [3] 

永寧河流域概況

在新石器時代,人類就開始在徽縣境東北部的永寧河谷地帶依山傍水,繁衍生息。柳林鎮東北部的永寧河谷有甘溝新石器時期的村落遺址。流域內也是徽縣的人口主要聚居區,主要鄉鎮有:
太白鄉,自然資源豐富,紅青櫚、木竹貯量大,土特產多,有木耳、核桃、花椒、生漆、柿子、蜂蜜、毛慄等。該鄉是縣內主要的野生藥材產地,野生藥材以黨蔘、天麻、豬苓、杜仲等最為有名。另外境內森林面積大,野生動物種類多。境內礦產資源有金、銀、鉛鋅礦等。
高橋鄉,土特產有生漆、黑木耳、板栗、核桃、橡樹皮、中藥材等。境內山巒疊嶂,林木蒼翠,森林、灌叢、草地覆蓋率達90%以上,野生動物種類多。境內還藴藏着豐富的氟石礦(螢石)。境內設有小隴山實驗總場高橋林場。古代,該鄉是徽縣入秦州的咽喉,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明朝曾在此置關。民國時期,高橋所產麻紙和豆腐乾很有名。華雙公路(蘭州華家嶺至雙石鋪)通車後,入秦州故道廢棄。境內自然景觀有位於王灣村的魚洞子,每年穀雨前後,小魚自洞中游出,村民可獲利。另有青龍觀依山而建,別有情趣,亦不失為人文景觀。
柳林鎮,境內峽谷盆地相間,丘陵溝壑交錯,嘉陵江支流永寧河由北向南縱貫22公里,沿河有灌溉之利,風景秀麗,氣候宜人。由於氣候温和,鎮境永寧河兩岸民國時期為縣內主要產棉區之一。
永寧鄉,永寧河縱貫全境,灌溉便利。該鄉土地肥沃,光照充足,氣候温和,糧食產量位居全縣之首。歷史上曾是有名的產棉區。
嘉陵鎮,是進出縣境的南大門,也是徽縣與外地經濟交流的一個重要窗口。該鎮地處南秦嶺北麓,是以石灰岩為主的石質高山區。地形複雜,羣山壁立,峽谷幽深。地勢由西北河谷區向東南逐漸抬升至縣境最高處東界山(海拔2504米),境內鐵山(又名青泥嶺)以詩仙李白的《蜀道難:》而聞名於世。嘉陵江流經該鎮,其支流永寧河由永寧鄉流人,在火焰山腳註入嘉陵江。 [9] 
珍稀兩棲類主要有大鯢(娃娃魚),為國家二類保護動物。主要生活在永寧河上游高橋、太白鄉境內的支流和嘉陵鎮三灘的小河中。 [10] 
參考資料
  • 1.    甘肅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甘肅省志·水利志.:甘肅文化出版社,1998:45
  • 2.    徽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徽縣誌.:陝西人民出版社,2003:318
  • 3.    徽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徽縣誌.:陝西人民出版社,2003:824
  • 4.    徽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徽縣誌.:陝西人民出版社,2003:374-375
  • 5.    徽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徽縣誌.:陝西人民出版社,2003:154
  • 6.    徽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徽縣誌.:陝西人民出版社,2003:155
  • 7.    徽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徽縣誌.:陝西人民出版社,2003:309
  • 8.    天水市北道區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北道區志.:甘肅文化出版社,1997:91
  • 9.    徽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徽縣誌.:陝西人民出版社,2003:82-100
  • 10.    徽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徽縣誌.:陝西人民出版社,2003:288
  • 11.    關於毛峪河等十七條河流河湖管理範圍劃定成果的公告  .天水市麥積區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2-11-03]
展開全部 收起